曾俊香(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 广西 南宁 530031)
农民对农村中职教育的态度、需求与期望之分析
曾俊香
(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 广西 南宁 530031)
农民是农村中职教育的主体,他们对农村中职教育有自己不同的需求和看法,希望农村中职学校教育定位在“自农为民”上,能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多引进熟行会教的教师,开设乡村特色专业,实行规范化、人性化管理,培养出热爱家乡、自主生活的新一代。
农民;农村中职教育;综合改革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加强农村中职教育,对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实行免费,这是我国促进农村中职教育发展的新政策。农民作为农村中职教育的主体,他们是怎样看待农村中职教育的呢?
笔者曾下乡到某县进行新农村建设工作一年多,与村镇干部、村民以及农村的中小学生有过较为广泛的接触。在与农民接触过程中,笔者了解到,他们对今日之农村中职教育有自己不同的态度。
对村镇干部来说,他们往往不能深刻理解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不能深刻理解农民接受农村中职教育对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也不太理解农民是农村中职教育的主体。他们多忙于完成常规性工作和上级布置的新任务,如上报进度、传达会议精神或文件、安全维稳等,一般不太关心农村中职教育工作。还由于不少农村中职学校实行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部门之间合作协调不力、信息沟通不畅、资源难以整合,教育培训效果难以评估,缺乏法律保障和监督体系;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设备缺乏,师资水平不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故农村学生认为到农村中职学校接受教育或培训没能学到多少东西。
而农民由衷地希望在农村中职学校教育或培训中学到更多更有用的东西,如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经营技术以及外出务工所需的电工、焊接等实用技术。但由于文化思想水平的局限,他们目光比较短浅,没有长远计划,一般更关注农村中职学校教育培训的短期效益,如有政府扶贫资金配套支持、一学就能致富的培训项目。作为农村中职教育的主体,他们没有对中职学校教育培训的内容、时间和形式进行自由选择,在政府驱动、学校实施教育培训模式下,他们由主动学习变为被动接受,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学习积极性。加上经济基础薄弱,抵抗风险能力较差,对农村中职学校教育培训情况了解较少,故他们对参加农村中职学校教育或培训多持谨慎的态度。
对农村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多表示不太了解农村中职学校教育状况,也不想到农村中职学校去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是:(1)受“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轻视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职教育。(2)受“应试教育”价值观念的束缚。由于各种原因,如今不少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还以升学考试为目的进行教育,人们普遍不重视职业教育。在这种价值观念指导下培养出的青少年学生只能是片面发展的人,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显然也适应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3)热爱家乡、热爱劳动教育,尤其是热爱农业生产劳动的教育缺位,中小学教育忽视劳动者品质的培养。(4)农村中职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宣传不到位,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
农民对农村中职教育的需求与期望
面对农村中职教育,农民也有他们自己不同的需求和看法。他们希望农村中职学校进行综合教育改革,让他们能通过农村中职教育和培训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过上更好的生活。概括起来,其需求和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定位:“自农为民” 在学校定位上,农民希望农村中职教育能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民造福,把学校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学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中职学校教育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现实中,农村中职学校教育与农民所希望的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还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农村中职教育该向何处去,学校如何定位?对此,学者们曾展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不同学者基于对农村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及其前景的不同认识,对农村中职教育发展及学校定位也持有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观点是“为农”,认为农村中职学校教育“姓农”,应很好地为“三农”服务。第二种观点是“离农”,即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服务。第三种观点是“亦工亦农”,即学校开设为工农和服务性行业服务的各种专业,全面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而在农民看来,农村中职学校教育还是定位在“自农为民”为好,即农村中职学校教育就是要以农村儿童生活的现实世界为依托,尊重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现实处境,为实现他们的梦想铺平道路,要培养留得住、走得出去、回得来的新型农民。这既符合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要求,也符合农村中职学校教育发展的规律,更符合农民的心愿。多年来,国家实施经济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城市对乡村的对口帮扶政策,以推进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步伐。虽有短期实效,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输血不如造血”,办好贫困地区学校教育,特别是农村中职学校教育,培养更多的地方实用人才,让农民自助,才是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上上策。要教育农村儿童把个人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树立具体可行的职业理想;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和条件,为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做好准备。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从乡土生活中获得的早期生活体验及文化价值观念是相当重要的。而现行的具有明显“城市主义”倾向的农村中职学校教育,却在无形中割裂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其固有的早期文化生活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得农村中职教育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由于农村中职学校教学大多脱离农村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学生听不懂、学不进,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农村中职学校教育应定位在“自农为民”。
教育经费:能加大投入 农民对国家作出“重点加强农村中职教育,对中职学校教育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实行免费”的决定十分拥护。但由于农村中职教育长期投入不足,不少学校教育设施简陋,教学设备缺乏,尤其缺乏教学实训设备、实习基地,学生在学校里动手实践机会少,难以学到真本领。农民迫切希望国家对农村中职学校教育加大投入,改善其办学条件。除了中央给资金支持以外,地方财政也应增加投入。学校与各行业企业(包括农村种养专业户)也应加强合作,争取各行业企业在实训设备、实习场地、技术、管理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教师方面:熟行又会教 教师是办好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拥有一支熟行会教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对于学生成人成才和农村中职学校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目前,农村中职学校教师多是从普教转来,熟行会教的专业教师较少。农民特别希望政府制定特殊政策,为农村中职学校引进优秀教师,从社会各行业,包括农村种养殖专业户中聘请高级技术专家、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包括退休的)到学校任职、上课或兼课;特别希望学校做好教师培养使用工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创造条件;特别希望教师爱岗敬业,尽心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
开设专业:有乡村特色 农民喜欢边做边学,喜欢学习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有用的东西。农村中职学校应抓住国家重点发展农村中职教育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及时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增添教学设备,巩固已有专业,适当开设新专业,如开设特种动物养殖、果蔬花卉生产技术、有机茶生产与加工、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桑蚕生产与经营等专业,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办出有乡村特色的专业。应创新农村中职教育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中职学校的职能作用,实行开门办学,既抓学历教育,又搞短期培训,创设新的生产实验示范基地,增加服务农村的新项目、新内容,让学生(学员)到学校来学习培训或利用学校教育网络平台进行自学,既可拿文凭、上岗证,又可学到真本领,毕业后更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管理方面:规范且人性化 学校是由人和制度构成的。农民希望农村中职学校管理做到既严格规范又不乏情感人性。在县级区域,能通过政府协调、部门联办,把政出多门的多个职业学校整合成一个多专业、多功能的职教中心学校,以县职教中心为核心实行对农村中职学校教育的统一管理。而在学校,能根据农村中职教育特点、各专业教学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与规律,从实际出发,制定出一套比较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实行严格规范的管理。与此同时,在思想、学习和生活各方面关心帮助学生,促使学生全面进步,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校可运用学分制管理,让学生修满一定学分就能毕业。学生可同时选择多个专业,修满学分后可提前毕业;也可以保留学分,就业一段时间再回学校继续学习。还可利用学校教育网络平台开展教学,根据学员需要,采用“点菜做饭”方式进行教育培训,学员想学什么就教什么。
人生导向:爱家乡生活 由于种种原因,现代的农村青少年学生,包括农村中职学校学生,都想走读书→升学→进城工作→过城市生活的道路。只要多读了几年书,他们就不想做农活,甚至再不想在农村生活了。这是个大问题!农民希望农村学校教育,尤其是农村中职学校教育贴近农村儿童,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村实际,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和热爱农村生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而刻苦学习、努力奋斗。诚然,农村部分人口(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去发展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但人人都到城市工作生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同样需要大批人才。随着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随着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农村面貌改变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乡村田园生活也会令人神往,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早就出现城市人到农村去发展的新现象。当代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重点发展中职教育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农村中职学校教育应顺应时势,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加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形势教育、爱家乡爱劳动和爱农村生活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心怀梦想,又脚踏实地,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而奋斗。
毕业学生:能自觉生活 农民希望从农村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身心健康,积极乐观、诚实俭朴、遵纪守法、孝亲敬老、懂技术、会学习、爱劳动、能吃苦、负责任……一句话,就是能自觉生活。农村中职学校首先应抓好“做人”教育。应通过校内各种教育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快乐,领悟到做好人的真义和价值,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其次,应抓好“做事”教育。要突出实践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验、实训、实习活动进行学习,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第三,应注意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能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无非就是为了满足成长、生存、发展、享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应注意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和学会生存,引导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总之,农民希望农村中职教育以人为本,以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精神,解决农村中职学校教育或培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走出一条与城市中职教育不同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更多、更好、更快地为农民造福。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53.
[2]高晓明,王根顺.我国农村教育的透视与反思[J].教育探索,2010,(6).
[3]黄尧.职业教育——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16.
[4]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5.
G718
A
1672-5727(2011)10-0152-02
曾俊香(1959—),男,广西武鸣人,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讲师,主要从事中职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