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七法

2011-02-21 16:40侯志强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4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想象阅读教学

侯志强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七法

侯志强

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要求:“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同时还提出课外阅读的目标:“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阅读的重视程度。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对语文课的阅读教学有以下几点认识和尝试。

1 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语文教师需具备的语文素养很多,但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上去考量,首先重要的是文化底蕴。语文作为母语的重要载体,与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一个教师连自己民族的文化都没有一个比较系统和充分的认识,怎么成为一个合格的文化的传承者呢?学生又怎么会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呢?所以教师要重温经典,含英咀华,在诵读经典中充实自己,沉淀自己。

2 努力提高朗诵和演讲的水平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师的范读是学生直接学习和感知的重要途径。很多时候,阅读教学的课堂上的那些良好的朗读可以让学生的眼睛闪现那种陶醉或者是欣赏的神光。对于演讲,那更是很重要。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至今听着都会让人觉得振奋和感动;留法学生李洹在“支持北京奥运,反对媒体不公”的游行示威集会上的法语演讲赢得了对方的尊敬。演讲的力量不可忽视。如果语文课堂有教师用那极富煽情、激情的语言与学生进行对话,那样的效果是可以想象的。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的课堂,如果教师有了“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文化内涵打底,再用较高的朗诵和演讲水平进行建筑,何愁学生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3 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笔者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等。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作者,走进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4 把握一个中心,即以信息的获取为中心

信息获取与知识获取不同。信息获取与知识获取的渠道不同,知识获取主要靠课堂来完成,而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宽。信息获取与知识获取的目的不同,知识获取主要是为学习者将来的学习打下一个必需的文化基础,它主要是获得概念、强调的记忆。而信息获取主要是透过事物的现象抓本质,主要依靠判断与推理来完成,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对语文来说,必须要分清什么是最主要的信息,什么是次主要的信息,什么是无效的信息。那么什么是最主要的信息,什么是次主要的信息,什么是无效的信息呢?判断的标准是以与作者的观点或文章中心的远近为标准。一般而言,最主要的信息就是指作者的观点与文章的中心(中心论点或是分论点)、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次主要的信息就是指与上述最主要的信息相关的句子、词语,除此之外还包括文章的题目、文章后面的注释以及文章的出处。除此之外的便是无效信息。要学会用信息的观点来解答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5 教师不一定只就教材讲教材,还要注意拓展迁移

语文教学应强化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强化外联,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不忘通过与生活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 学习语文不应只局限于小课堂内,封闭的教学空间只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新课程理念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阅读教学方式,应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阅读兴趣才会有阅读的欲望。

7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当然这也同样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但教师切不可对学生的这种个性化的理解一棍子打死,或在教学中只重共性忽略个性,进行越俎代庖的灌输和讲解。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文章的过程,本身就是读者的想象、思维和情感的参与过程,体现着强烈的个性特征。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无数个不同的答案,而且每个答案也无所谓对错,只有合理与不合理。所以应当力求学生真正的自主合作,对文本进行探究和学习。

再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要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经常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刊、报纸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外阅读量。当然,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教师要把阅读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只要内容不是鼓吹暴力、淫秽、反动的,学生都可以读。读什么书,怎样读,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七树庄中学)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04.113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想象阅读教学
快乐的想象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