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慎淼
(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宿迁223800)
中职流生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高慎淼
(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宿迁223800)
中职学校普遍存在流生严重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中职教育的发展。如何做好中职学生工作,有效控制流生,已成为中职学校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流生调查统计情况进行研究,试图找出流生问题的根源所在,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及对策。
职业教育;流生;对策;教学管理;教育管理;职业生涯规划
近年来,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渐趋壮大的背后,受内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学生流失严重的问题,即流生问题。据统计,在一些有一定规模的(三星级以上)职业学校,一学期流失的学生可以再组建1~2个班级。流生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和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有效控制学生流失,做好中职学校学生工作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职学校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分析近年来的调查统计,发现流生现象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流失时间集中。多发生在第一学期期中和寒假之后。(2)专业、年级、班级集中。在流失的学生中,90%为一年级学生,毕业班学生的流失率几乎为零,流生往往发生在某个专业某几个班级。(3)流失比例高。学校整体年流失率在15%左右,个别专业年流失率达到20%~30%,甚至更高。
严重的学生流失情况已经迫使我们必须好好地思考:为什么中职学生比高职学生容易流失呢?那些“双差生”该不该结束学习生活步入社会呢?造成流生的根源究竟在哪?本文以部分中职学校2008~2010年流失学生调查统计情况为例,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研究与透析,试图找出中职流生现象的根源所在,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及对策。
(一)学校因素
招生形式与生源质量的影响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和招生市场的宏观失控,造成各校专业设置雷同,多年来招生无序。学校为了生存,不得不忽视生源质量,不管学生年龄大小,品行如何,只要能劝来的一律照收不误。每年生源大战“风烟四起”,招生过程中不负责任的许愿、承诺,以及高价买卖生源等情况,都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不良影响。他们认为是职校教师“要我来学习”而不是“我要来学习”。无序的招生造成了大批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集中,学生违纪率升高,管理难度大,部分有求学欲望的学生因校园环境差而弃学,对严重违纪学生的处理也增加了学生的流失率。
教学管理 一方面,课程设置与教材过于全面和系统。语文、英语、数学教材是普高教材的压缩版,对于大多数中职学生而言过深过难,难以达到教学要求。而且基础课内容缺乏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形成了文化课与专业课两张皮现象,没有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大大削弱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致使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中职学校实训教学条件不能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尚不能完全实现“做中学”。很多学生对普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不感兴趣,认为到职业学校就会改变,结果来了以后十分失望,终成流生。调查表明,已外出打工的流生认为在校学不到知识技术的占35.8%,因基础差而学不下去、厌学流失的占18.6%。学生普遍对当前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满意。
教育管理 职校普遍采取严格的“看管”管理模式,这对保证学校的整体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对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他们感觉失去了自由,非常压抑,忍受不了时就会选择逃避。在班主任方面,由于面临学校考核的压力,为了班级的成绩和荣誉,有些班主任对于违纪学生采取“赶”的方针,也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流失。凡是班级文化搞得比较好的,班主任责任心强,以疏导为主的班级流失率就较低。但是由于职校生整体素质不高,管理难度大,很难出成绩,以及学校的评价机制不太合理等因素,自愿做班主任的教师很少,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不愿投入过多的时间与精力。这也是流失率高的因素之一。
受教育者操之过急的情绪干扰 中职学生大多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良习惯,职业教育者面对此类学生常有“恨铁不成钢”之感。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普遍缺乏耐心,教育方法过于简单。过多的纪律约束和严厉训斥超越学生承受能力,迫使他们形成了“与其在学校受罪,不如离开学校到社会上去逍遥自在”的逆反心理。
受教师冷漠态度的刺激 职校生都有努力表现自己、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从亲和动机出发,企图引起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的好感和重视。然而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认识能力,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往往显得稚嫩可笑。当他们流露真情的时候,教师可能并未用理解的目光去欣赏他,相反却表现出冷漠和讨厌,说出了令人伤心的话,使他们产生自我否定及挫败感。教师给他们扣上 “差生”的帽子,更使这些急切希望教师扶一把、帮一下的“差生”渐渐地被各种困难、烦恼和忧郁所困扰,在对学校生活彻底绝望的颓废情绪中,不得不走上辞学回家的道路。
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2008年底教育部统一要求中职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纳入德育课程体系。据调查,许多学校未能真正理解和重视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任课教师多为现有的德育教师,他们的学科背景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专业。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行业知识,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有效培训,导致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偏离了应有的方向。调查表明,大多数教师仍然把它当作一般的学科课程教学,而且多数教师不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因此,这门课程的实施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笔者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有的学生说混个文凭去当兵,我问他们没有技术在部队又能干些什么呢?和平时代的军人除了军事训练外,还是要学一门技术呀,学生无言对答。这一现象说明,学生没有人生规划,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学生犹如大海中没有航标的小船一样,后果可想而知。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很容易受急功近利思潮的影响,极易产生与其上学花钱,不如弃学赚钱的想法。笔者在与学生深入交往中发现,有不少中职学生对学习都有“被逼无奈”的感觉。他们迫于家长的压力上学,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压力,没有学习动力,不能回答“我为什么来学习?”、“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专业?”、“这一专业对我有何作用?”、“将来真的会干这一行业吗?要在这一行业发展吗?”等一系列问题。他们对所学专业茫然,对将从事的行业茫然,对人生茫然。这些“没有理想,没有追求”的学生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他们是流生的主体。
(二)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心理、生理的影响 有很多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前,对职业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缺乏了解。他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更多的是社会已有的偏见,再加上在入学时在专业选择上的盲目,甚至由家长一手操办,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发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相符,往往就失去积极性。他们平时学习不能刻苦钻研,达不到专业的基本要求,考试不及格门数增加,又普遍存在着较强自卑心理、逃避心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往往选择中途辍学。中职学生正处于十六七岁的青春期,生理上已趋于成熟,而心理上却未与之同步。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处理学业与感情之间的关系,过早明确与异性学生的恋爱关系,无心向学,不得不过早地踏上社会,导致学生特别是女生的流失成逐年增加趋势。
兴趣不稳定,缺乏吃苦精神 大部分中职学生年龄结构偏小,知识结构偏低,接受能力不强,缺乏对现有专业和将来岗位性质的明确认识。他们大多数在文化课学习方面存在智力或心理障碍。有的学生对许多事物都缺乏兴趣,谈到学习就心生厌倦。调查表明,有17%的学生虽然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综合素质较差,学习中职文化课有难度,往往因为听不懂教师所讲内容和跟不上学习进度而丧失学习信心。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到职业学校是来学习专业技术的,文化课和专业是两码事,学不学无所谓,于是对文化课课程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变得缺少热情。
(三)家庭因素
就我们对2008级、2009级学生家庭情况抽样调查发现,68%以上学生家庭在农村,85%以上学生父母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家庭条件不好,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起着助推作用。一方面,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从小便生活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缺少父爱母爱,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及习惯,在学习上意志消沉,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方法不当,要么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要么严厉有余,对成绩要求过高,加重学生心理负担,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厌倦。不少家长把在初中时期行为习惯差、管不住的孩子送来上职校,是让学校承担保姆的角色。“孩子年龄还小,到社会上容易学坏,在学校由老师管管,混个毕业”是这些家长的根本目的。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家长对子女没有更高的要求,学生 “混日子”的思想严重,原有行为习惯很难改变。学生往往在学习上、纪律上很难达到学校要求,于是很快在学校呆不下去,只能自动退学。另外,家庭离婚率居高不下导致大量的单亲家庭及重组家庭产生。在这些家庭里,由于经济困难或夫妻相互推诿责任,导致学生的经济来源无法得到保障和爱的教育缺失,从而造成有些学生成为问题学生,被迫退学。
(四)社会因素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剧增,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用工荒”现象。这种现实的存在使得企业在用工时没有选择,只要是身体健康的,来者不拒。再加上近些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被某些家长误解,导致“读书无用论”的抬头。于是,部分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在思想上也认为上不上学无所谓,导致学生很容易流失。
针对当前中职学生流失归因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对策:
(一)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学留学生
深化教学改革是解决中职学生厌学情绪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职学校只有主动适应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加大教材教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考试评价等方面的教学综合配套改革的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注重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能力,学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教学改革一定要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要通过改革,降低教学难度,使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学得进,教学目标能让学生达到,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喜欢,考试能让大多数学生过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克服厌学情绪。正如全国中职名校长华康清所言,“换一个角度看学生、换一种方法教学生、换一种机制评价学生”,这样的教学改革才能更切合学生实际,更能收到实效。在教学形式及方法改革上,中职学校要多采用平等交流、民主研讨的教育形式及方法,师生共同摆问题、谈看法、论道理、辨是非、明正误,使学生在互动式的教学中,真正学到知识、学到技能、提高素质、全面发展。
(二)强化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以专业技能吸引学生
现在的中职学校教师观念还没完全转变,仍习惯在课堂讲原理,在黑板上画图、在教室做演示,一张白纸定成绩。这种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厌倦,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中职学校在教学改革上,必须以能力为本位,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性教学,必须在“做中学”,“边做边学”上下工夫。很多学校在实践性教学改革上已迈出一大步,不仅投入了大量资金,添置实验实训设备,而且全面调整教学计划,大量压缩理论教学,增大实训课比例,使学生在企业和实训基地操作的时间超过了课堂教学时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原来在课堂上听不进,无心学习的学生,到了企业、车间却精神振奋,放开手脚学技术,练手艺,很快便掌握了操作技能,成为了骨干力量。从这个角度讲,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基地实训操作、顶岗实习,实行“做中学,学中做”,是解决中职学生厌学的有效途径。现在的中职学生,年龄大多十五六岁,好动,乐于到基地实习训练。因此,在完成一定阶段理论课教学后,让学生多实验,多动手,多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操作技能,由此恢复其学习的自信心,学习成绩自然会有新的提高。
(三)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专业前景留住学生
在学生入学时就要根据他们所学的专业,针对性地开展到企业参观等活动,以便他们深入了解专业,增强兴趣,牢固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根据自身情况初步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
(四)构建目标管理,培养竞争意识,激发斗志,以目标留学生
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争强好胜”是青少年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学生有了催人奋进的目标,就有了努力学习的动力,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教师不断用新的“目标”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学生在争学比超中逐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
(五)建校似家,服务留生。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
从细微处入手,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为学生多做实事、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感觉到学校的关怀、教师的爱,感觉到学校有家的氛围,从而受到熏陶、得到教育。比如,笔者在做班主任工作期间,首先做好开学迎接新生的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学生建立互信;利用中秋、国庆喜相逢主题班会、“以校为家”显真情等活动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谊。实习、就业是学校“服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服务、奉献意识教育,竞争创业意识教育,集体责任意识教育,劳动消费观教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
(六)齐抓共管,净化环境,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以环境留生
要从根本解决学生厌学问题,首先学校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学生厌学的原因,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培养和锻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情感,使其形成乐观、进取的态度,进而产生创造、开拓进取的行为,以一种向上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和生活。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培养、训练学生不屈不挠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会分析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还要学会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关爱学生,赏识学生,宽容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对克服学生厌学情绪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需要家庭的积极协作配合。“世界上最甜,最美,最伟大的爱是父母之爱”,父母的爱胜过任何形式的说教。因此,家长对孩子出现的厌学情绪,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认识,不能急躁,不能放弃,更不能歧视。要敢于正视自己孩子的问题,正确引导,经常与孩子交心,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和体贴,这些都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成为好学上进的好学生。再次是要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良好的环境能给人以美的感受,能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具体而言,一是要抓好教室、寝室文化建设;二是要抓好文明场所物质基础建设;三是要抓好文明用语宣传,规范文明语言行为;四是要倡导人人参与管理的环境。师生养成一种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才能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1]王中.中等专业学校职业生涯课程实施的问题及建议[J].职教通讯,2010,(1).
[2]林原.职校课改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江苏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徐国庆.职业教育精义[J].职教论坛,2007,(12).
[4]赵河生.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江苏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8).
[5]孔祥富.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要素研析[J].职教通讯,2010,(1).
[6]姚贵琴.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J].职教通讯,2010,(9).
[7]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8]王小舒.审美艺术教育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11-0054-03
高慎淼(1968—),男,江苏宿迁人,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本栏责任编辑:谢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