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小明
(江苏省如东职业高级中学 江苏 如东 226404)
中职德育课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四举
缪小明
(江苏省如东职业高级中学 江苏 如东 226404)
在德育课阅读指导教学活动中,在确立大政治、大阅读理念的前提下,要帮助学生克服阅读理解上的困难,推进新课标的实施,就必须构建阅读指导的新平台,并通过“以思引读、以创疑读、以用助读、以循促读”这一路径来实现。
中职;德育课;学生阅读能力;举措
阅读,不等于看书,它是根据通过视觉通道获取的信息进行思维和言语化的过程,而学生对印刷材料如教科书的阅读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注意、记忆、先前知识提取、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过程。在实施新课标教学的今天,对一些阅读理解、信息保持、整体联贯有困难的学生,中职德育课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指导策略,施行创新性的指导方法,促进学生对德育课本发展性阅读能力的提高。实践启示我们:关键是引导学生将对阅读过程产生直接作用的注意资源、认知资源有机地分配到德育课不同篇章的内容上。以下是笔者结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中职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论述自己采取的四种做法。
为使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实现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相互促进,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领会教材。如果阅读只是死记硬背,学生不但难以产生兴趣,也不容易坚持下去。因此,教师指导学生领会教材的任务就是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思考教材文章作者的思路,把握主要知识的脉络,牵住教材的“读鼻”,这样易于学生记忆,便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贯通。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领会教材的“三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的结构思路。一本教材是由若干个知识点有序地组织而成的,各个知识点又围绕一个框题有机地联系起来。政治教材中的知识点阐述大体有以下三种思路:
一是并列型思路。一般有三种情形:(1)以时间为线索型知识,将知识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如“商品和货币”。(2)以空间为线索型知识,将知识点并列地按空间位置的顺序排列(或按篇章中特定的标记排列),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对围绕某一中心话题型知识,以多个并列的侧面或用多个并列的部分加以说明。如第二单元第二课围绕“企业”这个中心讲了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经济效益,其中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讲了效益的计算、提高效益的途径和方式。
二是概括型思路。可指导学生按被概括的素材、概括的思维过程、概括的结论等线索进行阅读。如生产要素分配由“按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得到个人收益的分配方式结论。
三是论证型思路。可指导学生通过推理的方式阅读,如“通货膨胀”概念的思路为:纸币发行量大于待售商品所需总额→纸币贬值→物价上涨→流通中的纸币就多了。
以创疑读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需要让学生的脑、手充分解放,开发学生的质疑潜质,指导学生创新的方法,去发现和探究教材的不足之处。政治学科的时代性、改革性、发展性、求实性较强,导致政治教材中的某些内容不免带有滞后性,难以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拿来案例”加以分析,难以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教材的任务是把教材活化为“生本教材”,让学生找出自己在阅读教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设法自己改进教材内容。
具体而言,(1)要让学生感觉到教材中哪些地方有“疑”可究。一般可从两个角度去寻疑:其一,从学生主观因素的角度出发,对教材中本人已掌握的、不读也能通过其他途径很快学会的,以及教了、读了、学了也不会的内容进行删减。如一篇关于恩格尔系数得资料,学生普遍反映读不懂,就可以删掉。其二,从教材自身客观因素的角度出发,大体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在涉及时效性政策方面的内容中找“盲点”,并加以改写,如税收相关政策的调整;二是在涉及说理分析、辨证联系方面的内容中找“瑕疵”,并加以补写,如关于“个人储蓄存款”,教材只讲了特点,没有分析储蓄过度或不足的情形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2)要让学生明白对政治教材进行创新可用的资源有哪些。大体有三类:一类来自反映时代脉搏的社会“大教材”;第二类来自反映学生个人生活体验的“无字教材”;第三类来自反映学生身边或周围环境的“活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把三类课外教材移植到手中的“小教材”,就为学生解决教材可“疑”之处提供了信息支撑 (向内性阅读),又可提高学生关注和跟踪社会发展、经济政治改革、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时政话题的意识(向外性阅读)。
以用助读要求在学生阅读教材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运用和体验教材。由于政治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比较宏观、基本理论比较抽象、基本观点较具原则性,加之一些案例资料指向比较特殊(盖然性不够),教师授课时如果单纯地说教,就会使教材被架空,使学生深感教材空泛。因此,教师指导学生体验教材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将教材知识内化到自己心中。在课堂中学生体验教材的方式,除一般的对话、交流、讨论等外,教师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加设计。
对教材中具有陈述性或主观性指向的内容,如一些关于观点认识、辨证联系、心理因素、对错分辨、行为方式等的知识,可采取角色体验法。如对学生进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消费观教育时可这样设计活动,让学生扮演下岗工人的妈妈或爸爸,在课堂上向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卖10份报纸,在他们亲身体验了父母挣钱很辛苦的情形后,请他们谈谈自己怎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对教材中的说明性内容,如一些关于机构、机制、体制、路线、方针、意义、案例等的知识,可采取“假定”体验法。如让学生建构班级的“法人治理机构”模型,并对模型的运作、运用进行假定操作。
对教材中具有解释性或显现性指向的内容,如一些关于定义、史料、分类、特征、管理、措施、插图等的知识,可采取“虚拟”体验法。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制分类,可以在教室里划上公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个体所有制、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六个圈,让学生按自择的求职方向,站到某个圈圈里去,并要学生说明选圈的动因。
对教材中具有政策性或客观性指向的内容,如一些关于制度、法规、原则、办法、目标、要求、科技等的知识,可采取“拟态”(仿真)体验法。如教材关于“环境污染”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等内容,可让学生分别将其“拟态”为“家乡一条河流被污染”和“一位老无所养的爷爷”等浓缩化情形,由学生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设想,或拟作一个“项目”任务去完成。
以上学生体验教材的方式和过程,都是实现在政治课阅读指导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的良好切入点。
以循促读指学生在学习政治常识的过程中,由不读书、不会读书到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强的阅读能力,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教师只有在指导上下足功夫,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的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求应逐步提高。一要根据教材各章节的内容,由易到难逐步提高;二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由低到高循序渐进。
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看书。教师应要求学生阅读时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包括较生疏、较复杂、易混淆、易遗忘、易疏忽、易偏差、易负迁移的)知识做上记号,每读一个框题后,要么写出内容提纲,要么作出简图,要么列出表格,并做好名言警句摘录。
每一次阅读指导都要有具体的任务。教师的阅读指导任务越明确、越具体,可操作性就越强,指导就越到位,指导效果就越能保证,对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就越显著。在学生阅读结束后,也要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与收获,进行评讲,同时为学生设计一份阅读“记录卡”或“小贴子”,让学生及时把阅读后的所悟所思记录下来;也可让学生以合作编制“经济视点小报”、“政治短评小报”等作品的形式,展示、交流、反馈各自的阅读成果。教师还可建立好“学生阅读足迹袋”,以促使学生不断改进阅读活动。同时,教师自身也应进行反思性体悟,找出阅读指导、训练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林文杰.遵循心理效应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时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2):19.
[2]刘春佳.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质量观内涵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0,(5):89.
[3]沈越,张可君.经济政治与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书社,2007.
[5]于桂芳.将新课程理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8):4-5.
G712
A
1672-5727(2011)11-0053-02
缪小明(1973—),男,江苏如东人,江苏省如东职业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职德育课教学,研究方向为职教文化课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