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林刚
高职应立足职业特色加强职业人文教育
□顾林刚
目前高职教育过于强调技能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高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教育应立足职业特色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分析了职业人文教育的含义和加强职业人文教育的途径及难点。
高职教育;技能;人文素质;职业人文教育
近十年以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数313万人,在校生965万人,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举措,中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也应看到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目标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过于强调技能训练和以就业为导向,沦为企业培养一线工人的技能培训机构,而忽视了教育的基本功能。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差,表现在具体表现为:基本道德修养水平低,精神空虚;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低;认识分辨能力弱,世界观、人生观出现偏差;情商低,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不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低已经阻碍了高职的发展。《人民日报》发文指出:高职教育过分强调实训教学,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理论课程,片面强化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办学层次向中职教育下移;高职学生的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思维和逻辑训练严重不足,缺少创新精神。这些,将严重影响高职教育在国家各种教育中的竞争力。[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改造提升制造业。制造业发展重点是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党的十七大提出区域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农村改革发展.都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支撑。
但是目前从技术工人的技术等级构成看,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严重不足。根据被广泛引用的数据,我国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占1.5%,高级技工占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60%。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分析,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由于我国技术工人整体素质较低,因此劳动生产率也相对偏低。据《世界发展指标2001》数据显示:1995-1999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制造业中每个工人的增加值)仅为2885美元,与世界主要制造业国家相比,仅相当于日本的3.1%,美国的3.5%,德国的3.6%,韩国的7.1%。由于技术工人素质低下,我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每年因不合格产品造成的损失近2000亿元。[2]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所指出的:强调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现时针对性。现在很多产品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不是设计的问题.而是操作人员在生产中不注意职业道德而造成的。有些人连自己的职业都不热爱,怎么可能把事情做好?[3]
中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能能力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不仅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而且需要在各行各业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教育探索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应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教育力量。
高等职业教育首先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职业性属性决定其在人才培养中必然重视技能和技术培养,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所需的技能.
高职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是一种高等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明确指出,“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素质教育相对于科学教育而言就是人文教育,其核心是培育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其根本是育人,育人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高等教育的人文性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不能局限于狭隘的“技能教育”而沦为技能培训机构,还应立足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使学生具有受过高等教育应有的智商和情商,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人文关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结合和统一。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杨德广指出:成“人”教育,既是中小学教育的任务,也是大学教育的任务,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大学教育不能仅立足于培养“专门人才”,而要教学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即能正确认识社会并能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人。[4]
技能教育,教学生如何做事,人文教育,教学生如何做人。两者不能绝对分开,更不能完全对立起来。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特别是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高职过窄的专业教育,单纯“工具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其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高职人文教育应立足职业特色,建立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人文教育模式--职业人文教育,其教育内容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文化修养、职业态度、职业心理素质、职业精神、职业生涯规划等,其核心是提高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质。
一般来说,人们谈到的人文教育,并不是一种确定的公认的含义,而常常表达着多种含义,一般人们所说的人文素质的含义是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这是针对教育中无视人、把人当作工具,或者强化人的片面发展,忽视人的身心协调发展而言的,它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力求通过德、智、体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而不是“半个人”或者“机器人”,强调给人以广博训练而不仅仅是专业训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协调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人的全面价值。近代以来以人本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多次教育改革和一些大学所采取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识教育、普通教育以及文化素质教育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讲都是这一教育思想的体现。
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有别于普通高校,又由于高职学生素质基础相对薄弱、培养目标强调职业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主等因素,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有不同于普通院校的目标定位,表现为对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更为强调,既职业人文素质。职业人文素质的含义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包括职业修养和职业技能,职业修养指思想品德、文化修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心理素质、职业精神等。我们提出的高职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措施使受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修养。
早在1998年,解延年就提出了素质本位职业教育的观点,并指出:“以素质本位的职业教育,指的是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或素质培养。”[5]但是,这些观点并没有受到重视。如今高职已经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在这期间,必须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努力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与他们所受教育层次相称的文化积淀与文化教养的人,具有与他们所学专业相适应的知识与视野,并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和能力的人。高职职业人文教育的目标就是:使高职教育注重技术,又注重人;注重职业岗位的需要,又注重人的发展需要;重视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技能,又重视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知识和养成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目标理解不透,忽略了“育人”的根本任务。其人才培养方案完全为对应岗位或相近岗位而设置,然后根据这一岗位所需技能开设课程或实训环节。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出现了许多专家所谓的“泛职业化”现象。中国教育报指出:这一“泛职业化”现象突出表现为:有些高职院校在突出职业性,亦即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完成高职院校“目标责任”的同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学校教育的基础责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至为重要的社会责任。但职业能力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集成体,以职业道德、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责任意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等为表征的社会能力理应成为高职教育的应有之义。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剧烈变革的转型时期,精神的塑造既是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求。[6]
在高等职业院校改革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是改革的核心。应该探索构建一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突出职业人文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达到学习做人和学习做事相结合的目的。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制定出能够顺应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一种处理好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毕业生不仅有熟练的技能,还具有吃苦精神、勤奋作风,具备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具备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
开发整合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课程,以及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模块。可以开设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如《大学语言》、《应用文写作》、《书法》、《诗书综合创作》、《艺术欣赏》、《音乐欣赏》、《世界文明史》、《中国历史与文化》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根据需要设为必修课,限选课,也可以是公共选修,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文课程体系。同时,安排高品位、系列化、经常化、精品化的人文素质讲座。人文讲座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可以起到非常大的积极作用,让高职生在校园里享受文化大餐,提升文化素养。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推进校企文化对接为着力点,结合高职职业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激发学生热爱职业、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的学生必须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能够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这就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实现对接和融合,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成才、成人、就业和创业。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认同企业文化精神,自然地融入到企业当中,较快地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总之,高职教育应通过加强职业人文教育,使高职学生具有人文科学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结合和统一,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不详).高职教育如何乘势而上[N].人民日报,2009-7-4.
[2](不详).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与高职教育的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4-02-12.
[3]张尧学.端正思想建设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J].中国高等教育,2007(3):61-62.
[4]杨德广.从“人不见了”看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J].高等教育研究,1997(4):21-23.
[5]解延年.素质本位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走向21世纪的战略抉择[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8(2):11-13.
[6]胡洪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杜绝“泛职业化”现象出现[N].中国教育报,2010-8-5(4).
G710
A
1001-7518(2011)26-0004-02
顾林刚(1976-),男,浙江杭州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编号:SCG247)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夏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