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钒 潘 燕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 曲靖 655001)
高职院校“问题生”教育要注意“马太效应”
李其钒 潘 燕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 曲靖 655001)
高等职业院校“问题生”教育培养中出现的“马太效应”,会诱发“问题生”与“非问题生”的矛盾对抗,“问题生”与教育工作者的矛盾对抗,“问题生”与家长的矛盾对抗,“问题生”与社会的矛盾对抗。而辩证地看待问题、同类问题平等处理、及时抓大暂时放小、耐心期待、自我教育等方法,是克服“马太效应”,建构良好的学生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重要方法,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问题生教育;培养方法;马太效应
“问题生”是当今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什么是“问题生”,至今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有论者认为,“问题生”是指学习或品德上暂时存在问题的学生;有论者认为,“问题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笔者以为,“问题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背离了人正常的身心发展规律,或与社会发展目标和要求相背离的心理和行为。高职院校的“问题生”的表现为:逆反心理较强、目空一切、看问题偏激、懒惰、自卑、挥霍浪费、荒废学业、玩世不恭、沉迷网络游戏等。教育和转化“问题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和难点,它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很大,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却又迫切需要积极主动面对的系统工程。教育和转化“问题生”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要注意“问题生”教育中的“马太效应”问题。
在《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即让贫穷者更加贫穷,一步落后,步步落后;让富有者更加富有,一步领先,步步领先。这就是“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20世纪6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针对“马太效应”深刻指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机遇、金钱、名誉、地位等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积累更加成功的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业绩。而没有在任何方面获得成功者,则今后成功的可能性很小。马太效应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为地造成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情况复杂,质量参差不齐。学生从总体上呈现出文化基础课水平差、学习习惯差、自律意识差、社会责任感差等特征。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思维方式简单、行为比较幼稚、理性成分少而感情成分多、处理人际关系粗暴化、对待学习应付了事等特征。总之,在“问题生”存在的背景下,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尤其是对“问题生”的教育培养,呈现工作量大、风险大、十分辛苦等特点。
对于学生教育工作者来讲,如果只关爱相对的优秀生,而不关心相对的“问题生”,那么很容易陷入“马太效应”的教育管理误区,很可能形成以下矛盾问题。
“问题生”与“非问题生”的矛盾对抗 心理学理论表明,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心理的高级水平和主要形式是意识,而意识又可分为自我意识和对周围事物的意识。对于相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学校教师喜欢、表扬,回到家中倍受宠爱,满足了人们希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认可的心理需要。但是,如果教育工作者过分偏爱这类学生,而忽视其存在的不足,会导致其自负自傲、孤芳自赏,甚至看不起“问题生”的倾向,形成“非问题生”与“问题生”的矛盾对抗。由于某些“非问题生”的骄横和“问题生”自尊心受损,从而导致“问题生”自暴自弃,在行为上很可能出现“问题生”远离甚至仇视“非问题生”,形成“问题生”与 “非问题生”的矛盾对抗。这种矛盾对抗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问题生”与教育工作者的矛盾对抗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过分地欣赏、赞美和奖励好学生,而漠视“问题生”,可能认为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并没有不妥之处。笔者以为,这只是教师的视角。而“问题生”的视角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难道就十全十美吗?他(她)们难道就没有问题和不足吗?难道我们就连老师用语言表扬的点滴优点都没有吗?甚至我们做了好事也被老师忽略,老师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笔者以为,无论思想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行为的先导。只是正确的思想会引导正确的行为,正确行为的结果是正向或成功,也是事业成功的发动机;错误思想指导下的行为结果是负向,是事业失败的催化剂。“问题生”一旦形成“老师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意识或思想,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于是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与教师的矛盾对抗,甚至有严重错误的行为。“问题生”一旦形成气候,那就不是害群之马,很可能出现“害马之群”,这是十分可怕的。
“问题生”与家长的矛盾对抗 马克思说:“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感情更为神圣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着我们的心灵深处的意向。”一般而言,“问题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都与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家长的期望背道而驰,不仅令学校教育工作者头痛,而且让家长感到无奈。当“问题生”的不良行为让家长知道后,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意识支配下,家长往往会表现出恨铁不成钢的不正常行为。“问题生”在“三面受敌”(教师批评、同学看不起、社会不认可)的情况下,此时又受到家长的夹击,可谓“四面楚歌”。于是很可能在思想和行为上形成另外一个对抗,即与家长的矛盾对抗。
“问题生”与社会的矛盾对抗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战略主题之一就是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就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只有具备高素质和高技能,才有就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较多的“问题生”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社会不认同,用人单位不愿要,形成了学生要求社会接纳的心理需求与社会冷落态度的矛盾对抗。于是,有些“问题生”产生怨恨社会的心理,甚至出现反社会的行为。如打架斗殴,危害公共安全;破坏公共设施,违德违法;参与非法传销,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等。
辩证地看待问题 既要看到 “非问题生”优秀的方面,又要看到他们存在问题的方面;既要看到“问题生”不良的方面,又要看到他们闪光的方面。如果教育工作者只看到“非问题生”优秀的方面,或者只看到“问题生”不良的方面,那么必然会出现“左眼清光瞎,右眼萝卜花”的“马太效应”。因此,要以学生为本,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我们的工作方法、工作态度,提高我们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问题多或毛病多的学生确实会让教育工作者头疼,甚至愤怒。但世界上没有绝对优秀的人,也不存在绝对没有任何问题或毛病的人,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对待毛病多的“问题生”的教育思路,笔者以为,批评或处罚是很有必要的,但不要只给惩罚,不给爱心和温暖。实际上,我们居高临下地看“问题生”,问题确实很多,但如果我们蹲下来看“问题生”,就会发现他们也有可爱的地方和值得重视的优点。在教育过程中,只要找好支点,也能发现“问题生”身上的闪光点。转化“问题生”,需要管理学、行为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的辩证法指导。
同类问题平等处理 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综合表现好的学生,还是综合表现有“问题”的学生,只要犯了错误,都应进行科学的处罚教育。但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处罚教育往往会出现偏向。比如,一贯优秀的学生与一贯有“问题”的学生犯同一类型的错误时,教育者对自己喜欢的优秀学生往往会宽容有加、处罚有减,轻描错误、淡说批评;而对自己不欣赏、不喜欢的“问题生”往往会关爱减少、处罚加重。这种偏爱式的惩罚教育,一方面有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师的人格力量;另一方面,可能会因教师的“放纵”而导致优秀生的问题增多,更有可能会因教师的不公正惩罚而导致“问题生”产生心理障碍,对处罚教育有抵触。因此,在处罚教育中,要力戒“马太效应”,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可偏心。
及时抓大,暂时放小 及时抓大、暂时放小处理法也称分段惩罚法。所谓的分段惩罚法,是指针对犯多种错误的学生不应采取“数罪并罚”的惩罚教育,而是要分轻重缓急,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惩罚教育,它是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要求,也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要求。例如,某学生既犯打架斗殴、酗酒闹事的错误,又犯迟到、缺课的错误,还有损人利己的行为等。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在实施惩罚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解决学生打架斗殴的严重问题;其次解决学生的损人利己问题;再次解决学生迟到、缺课的问题。只有分步走、分阶段地实施,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及惩罚教育的规律,惩罚教育才会产生实效。如果我们三步合为一步走,操之过急,采用暴风雨式的惩罚教育,尽管用心良苦,但很可能会把犯错误的学生推向绝境,甚至导致更大错误的发生。
耐心期待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有一个顽童当州长的故事,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典型例子。罗杰·罗尔斯小时候,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时代,他跟其他孩童一样顽皮、逃课、打架,令人头疼。幸运的是罗尔斯所在的诺必塔小学来了一位叫皮尔·保罗的校长,有一次,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被校长看见,于是,他伸着小手走向校长,准备接受处罚,出乎他意料的是,校长对他说:“我一看就知道,你将来是纽约州的州长!”校长的话对他的震动特别大。从此,“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带给罗尔斯信念,引领他成长。四十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标准要求自己,终于在51岁那年,他成了纽约州州长,且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这个故事说明,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与期待,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成长产生巨大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赞美。其实,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一样,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得到教师的赞美和期待。
自我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加大教育引导力度,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辅相成,服务与自我服务相统一。因此,要培养“问题生”自我教育意识,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尽快适应社会;在独立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增才干、长见识、悟人生、懂道理。用自我教育的方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问题生”在活动中既不失面子,又能接受教育,受到启迪。
总之,高职院校“问题生”的教育培养工作是整个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搞好“问题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就要注意“问题生”教育过程中的“马太效应”,以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
[1]李其钒.建构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系统管见[J].管理学家,2008,(9):115-116.
[2]邓祖波,郭祖全.论矛盾论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网络财富,2009,(6):105-106.
[3]郭祖全.行为主义激励理论与学校对学生的奖惩教育艺术探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4.
□有话职说
品德,应该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
——孟德斯鸠
G717
A
1672-5727(2011)08-0137-02
李其钒(1961—),男,四川成都人,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矿山机电设备和学生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