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愷(天津音乐学院 天津 300171)
专业音乐院校曲式课授课特点初探
杨愷
(天津音乐学院 天津 300171)
曲式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从作品内部理解音乐并更好地表现和创造音乐,因此应根据音乐的本质属性以及曲式课的授课特点构筑课程,在内心听觉与分析等方面的训练中体现音乐教育的审美性。本文探讨了曲式课的授课特点以及不同专业的曲式课的不同特点。
音乐;曲式;作品结构;特点
曲式学就如同音乐作品中的 “建筑学”。任何音乐作品,不论大小都有其自身的“建筑”规律,具体表现为音乐作品中各素材在不同时间先后出现、变化、发展中所体现出的具有一定逻辑的结构。如同文学作品一样,音乐作品也有语句、段落、章回,这无非是为了合理展开乐思、发展矛盾对比冲突,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反应。可以看出,曲式作为音乐的框架,起到了支撑乐曲、推动和引导乐曲发展的作用,使音乐作品完满、工整、具有美感。作为专业音乐学院必修的专业共同课,曲式课在授课过程中力求通过音乐本质的“建筑”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解析音乐作品,使得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重塑、创作音乐作品。
(一)基础知识部分的授课特点
由于曲式是一门音乐综合分析课程,分析过程中要运用到多门相关课程知识,因此曲式课授课时学生需要的必备知识包括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等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这个“建筑学”里面,这些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极其重要,就像组成完美建筑的一砖一瓦,它们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开始几堂课教师就要把它们与曲式的关系以及如何使用它们作为手段分析作品讲述清楚,并贯穿于全部课程中。
1.基础乐理的掌握可以帮助分析作品中的音高、音强、节奏、音色。在充分运用乐理基础知识的乐曲中,会使作品的色彩变得更丰富,结构更多变,就像建筑的独特形状和丰富的色彩使人对其有了最初的印象及认识。
2.视唱练耳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对主题旋律进行模唱进而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模唱的过程中更加了解作者的心声,更能从感情方面分析作品的结构,在喜怒哀乐中区分作品的旋律。通过人的感性体验对“建筑”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知道了作者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3.和声的掌握可以使得学生更快地分析调式调性,进而对不同的段落加以区分。对作品的纵向加以分析,和声的变化可以很多,它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走向。因此,和声是分析作品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果结尾没有落到所在调的主和旋上,就会像电视剧没有结尾一样,没有归属感,让人很难接受。就像在建筑里不停地走楼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走到顶层。因此,在分析结构前先要带学生把作品中重要的和声分析清楚。
如何将以上这些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合理、正确地运用到曲式分析的过程中,是曲式课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在音乐基础知识掌握好以后,就可以进入正式的作品分析阶段了。
(二)分析作品阶段的授课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像一位总工程师,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作品的“建筑学”,从建筑的外部特点到内部结构进行由点及面的分析与讲解。我们要通过分析不同的建筑和不同的讲解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作品中,逐步抓住作品特点。对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让他们学会如何分析作品,对自己的专业会有所帮助。
1.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有逻辑地陈述内容。逻辑陈述是指在讲课的思路和顺序上要合理安排,一环扣一环,不应跳跃式进行或毫无顺次。这便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安排,首先要使自己思路清晰,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够有流畅的表达。以单一部曲式为例:单一部曲式是所有曲式结构中最为基础的一种,简单地说是由乐段或若干乐句构成。由于需要区分乐句、乐段等,教师首先应讲明乐句与乐段的概念,这样就会运用到大量说明性文字的曲式基础理论知识,如:什么是乐逗、动机、主题等等。但文字的讲述常常不能够使人明了音乐,因为音乐终究是非语义性的。此时,聆听一段结构典型的乐曲会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另外,由于艺术是相通的,以文学作品中的逗号句、句号句作为参考进行比较也是一种方法。可以先告诉学生乐逗就是音乐中的标点符号,动机可以理解为文学作品中的关键词,主题则是相对完整的一句话(包括若干关键词),由主题又可以演变出乐句或乐段,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朗读诗句便能够感受到上联与下联的节奏、语气、抑扬顿挫间存在着与某些音乐的乐句极为相似的感觉。有一问便有一答,平声对仄声。“柳”字属于仄声,需要继续衔接下联的平声,即“天”字,上联与下联合成一体。然而虽然工整,但事情好像没有交代清楚,所以便有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便完成了一段。篇幅虽短小,但却丰满完整,给人一种完满的美感。这也是由乐段构成的一部曲式所具有的特点。在学生理解了乐句、乐段的概念之后,教师便可以陈述一部曲式的构成,避免了由于不清楚下位概念而无法理解教师的讲解所引起的重复讲解的情况。
2.从大量聆听作品到内心听觉的练习,这是曲式课上关键的一步,不仅为了提升音乐审美能力,也训练学生分析作品时的独立性,即通过聆听辨认曲式结构和通过读谱及内心听觉划分曲式结构。在学生对于曲式有一定了解和分析经验时,大量地聆听作品能够加强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使得学生从一个更高的、更清晰的角度看待和欣赏作品,对于某些烂熟于心的著名乐曲,则会产生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从而对于音乐的美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此外,能够仅凭听觉或读谱来划分曲式结构也是专业音乐教育中所要求的必要的能力。学生需要通过内心听觉来读谱并判断旋律、和声、织体、调式、调性、乐句、乐段、主题材料等的变化和发展,以此作为划分曲式的根据,故内心听觉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脱离外部音响的支持需要循序渐进,在大量聆听过各类作品之后,可逐渐减少外部音响。如再现复三部曲式的划分练习,教师可在弹奏了前两部分之后停下来,让学生凭内心听觉再现呈示部的音响,由于前边的听觉印象,学生对于再现部的音响的想象不会感到困难。
3.教师的讲解与分析应当注意引导而非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以奏鸣曲式的讲授为例,奏鸣曲式是一种较高级且复杂的曲式结构,由于很好地体现了三部性原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再现三部曲式。宏观来看,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但由于奏鸣曲式常常出现无展开部的情况,说明展开部并非奏鸣曲式的核心。那么讲解的重点便应该放在奏鸣原则上,即呈示部和再现部当中的主部与副部的调性的回归上。可提示学生,在奏鸣曲式当中,调性的改变常常意味着音乐已发展到下一个阶段,而奏鸣曲式最显著的特征便是主部与副部的调性由呈示部的分离到再现部的统一。调性、和声的变换会引起作品色彩的变化,如同文学作品中措辞、语气的变化也会展现情绪的变换一样。所以在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时,不妨多多借助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语言、素材、情感变换来把握。
4.应使学生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不同的曲式结构来源于不同的生活场景。如西方中世纪天主教会掌权时期,在弥撒圣祭过程中产生了答唱咏的歌唱形式。答唱咏是由一位歌者领唱不同的段落和歌词,每段之后群众都答唱固定的段落和歌词,如此反复。可看出,这便是回旋曲式的雏形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能够随时跳出机械的技术理论,宏观且全面地讲述作品。
针对不同专业,曲式课有不同的要求,其特点如下:
1.表演类专业 (如键盘、声乐等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作品。通过学生的理性认识及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对曲式的分析进行深入的理解,让他们更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用什么样的感情写出作品,以便让表演专业的学生在诠释作品的时候能激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更好、更准确地完成作品。就拿大家都熟悉的《献给爱丽丝》为例,在演奏之前,如果学生在曲式课中已经分析过这首曲子,知道它的曲式是回旋曲式,结构分为ABACA,知道这首曲子是写给爱人的,这样就可以指引学生根据曲式结构的不同,对段落给予不同的演奏处理手法,在情感上也会更加贴近作品,使得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对于表演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曲式课就已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了。
2.理论类专业(以作曲专业为例),由于曲式属于作曲技术理论 “四大件”(一般指的是四项作曲基本技术分别为曲式、和声、配器、复调)之一,他们学习曲式的目的与表演类专业的学生不同,这类学生学习曲式是为了从作曲家身上汲取养料以便更好地创作音乐作品。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把握作品,同时要通过更加深入的剖析让学生有能力在分析过程中提炼出作品的精髓,为以后的创作添砖加瓦。我们还是把音乐作品的曲式比作一个建筑物,表演专业的学生也许只需要看到这个建筑物的每层、每个房间是如何建成的,而作曲系学生要分析到这个建筑物的一砖一瓦,同时还要知道这些砖和瓦是如何组织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物的。仍然拿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为例,作为作曲系的曲式课,授课时教师只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ABACA的回旋曲式结构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每一个主部 (A)和插部(B、C)的主题、动机都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发展的,并帮助学生提炼出对他们创作有用的精髓部分,进而为创作积累经验。
3.值得一提的是,曲式课的构筑最终是为更好地表现和创造美的音乐服务的,并且还为培养思维灵活、具有高度审美意识的音乐人才服务,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格外注重音乐审美教育,将审美与曲式理论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美和善的向往,提升审美感知和创造能力。这无论对于作曲、演唱、演奏或是音乐美学以及评论专业的学生都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专业音乐教育的任务相对于普通音乐教育而言更加细致,下位学科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如演唱、演奏、和声、视唱练耳、曲式分析等。其中,曲式分析等理论科目对于音乐学院各个专业都起着无形的支持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对曲式课授课特点有序的梳理、分析、总结,有助于在专业音乐院校中更好地开展曲式课教学的探索。
[1]厉雪琴.教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4]范乃信.曲式精要[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5]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6]汉斯利克.论音乐的美[M].杨业治,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7]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G712
A
1672-5727(2011)08-0092-02
杨愷(1979—),男,天津市人,硕士,天津音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音乐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