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清
实验实训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趋同研究
□童 清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离不开创造性地实践活动,实验实训室不仅为学生的实践锻炼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且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培养其科学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激发其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实验实训室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已被确立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类型。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1]
传统教育的模式重视知识的传授,主要依靠书本知识和教师,使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创新教育继承了传统教育的优点,注重开发学生思维潜力、培养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创新创业离不开创造性地实践活动,高等职业教育提倡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途径,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实验室,更需要通过内涵建设将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发挥出来。
高职实验实训室是高职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活动不足以锻炼良好的动手和应用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来实现。实验实训室是高等学校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抓好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对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高等教育中,实验室只是一个辅助的教学场所,实验教学居于从属地位,实验教学起着理解、消化和掌握理论知识的辅助作用。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除了理论知识教学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2种能力只有依靠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得以保证。实验实训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验实训室自然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主战场,在能力培养中必然居于主体地位,在创新教育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着保证和促进作用[2]。
实验实训室不仅为学生的实践锻炼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培养科学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激发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是课堂教学尚未涉及且有相当难度的实际问题,但经过实地观察、反复实验、讨论分析,走出常规思维的圈子,不盲从他人的观点,提出新思路,勇于求新求异,探索新观点,使问题得到了解决[3]。
同时,实验实训室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增强团结协作精神,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大部分实验实训项目,特别是操作性强的实验实训项目,均以小组形式进行,这样增多了学生讨论、交流和操作的时间,学生的实验活动依靠团队合作进行,小组成员间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合作。
在高职的实验实训室建设中,校企合作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引企入校,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管理和设备等资源优势,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室,营造真实的企业文化,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与职业氛围,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企业岗位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按照生产性实训、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一体化的建设理念,实施“教育、培训、考证、社会服务”四位一体,全面推进实验实训内涵建设,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融合企业的技术、管理和设备。以技能培养为目标,按照“小学校、大课堂”的办学思路,完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建立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校企一体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管理平台”。
在高职的实验实训室建设中,要显现“行业特色、企业特色、岗位特色”,依托行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建设“真实环境、真实岗位、真实产品”的实验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的实训基地要满足3个要求。第一,满足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方向,单靠学校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需要,必须要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传统技术与新技术学习相结合、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第二,满足学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课堂实训实现基本技能训练,通过生产性实训实现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通过应用研究技术服务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第三,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根据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对各个岗位、工作过程、核心能力进行认真分析,重新构建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教学进车间,工作入课堂”,“教师是师傅,‘工程师’是教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
此外,为实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突破,可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基于互惠双赢的合作机制,通过与企业共建职业教育集团,起到共享教育资源、共同实施教学等多层次合作,具体内容有共建实验实训室、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担任实习实训教师等等。
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运行中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与实训基地相关的生产管理体制、安全操作规程,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技术规程、质量管理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例如:参照企业的模式设置教师与学生干部岗位,并参照企业的模式结合学校的特点进行绩效考核,激励学生与教师。
调整实训室的布局,重构生产性的实训环境。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不少高职学院的实训室,受到实训室建设观念、管理体制、建设经费的制约,形成了各自以专业为依托,建设实训室的思维定位,因此许多实训室是各自分散、独立的,缺乏整体性,导致共享性差、服务面窄,资源使用率低下;且各实训室布局和管理模式无法很好地满足当前高职教育所提倡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需要,也不能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此,必须对实训室管理体制、实训课程、实训教学进行改革,对实训室的布局进行调整,并且打破按专业单独建设实训室的传统思维定位,建设多个专业共享的实训基地,有效整合实训室资源,积极引进生产车间、工作室、业务部、培训部,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以实训基地为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与仿真相结合的职业实践环境,学生通过实践动手操作与训练,更加熟悉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工作规范与要求,夯实了专业基础,强化了专业技能,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与创业热情。通过对全校实训室的资源整合、布局调整,构建生产性的实训环境,实训基地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并以此促进专业课程体系、师资、实验室建设的深入发展,同时,为社会岗前、在岗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服务和有力支撑。
在教学计划中独立设置实习实训环节,根据技能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实习实训大纲、实习实训标准,编写实训教材(或指导书)、操作规程等教学基础文件。
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尤其是实训课程的综合性改革,在现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劳动者为导向,立足创业与专业相结合,围绕创业要求,积极与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技能。给予一定的创业通识教育学分和创业技能学分;推行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在校“工学结合”和创新实践提供有利条件,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主动参与创新创业的兴趣。
由此,通过学校实验实训的内涵建设,将“生产性实训、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进行一体化建设,使学生通过技能竞赛、科技开发、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等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实训条件的作用,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传统的实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思维的开拓、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验时不注重实验过程,不善于主动思考,不能积极探索实验本质。学生离开教师的指导和教材的帮助就很少能独立完成实验,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不少学生对实验课不感兴趣。要改变过去“照方抓药”的实验方式,使学生掌握实验的主动权,从而认识到实验过程就是巩固理论、扩展知识、开发智力的过程。使所学知识在紧张的思维设计和巧妙的具体应用中得到升华,并在解决一个个难题中得到乐趣[5]。
开放实验室包括空间、时间、内容和对象的全方位开放,而实验实训内容重点是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性项目,并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科发展而改变。它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把他们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为那些有想法的学生在时间、空间、仪器、实验材料、试剂、实验内容等方面提供开放的实验条件,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使学生在开放实验室中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开放范围及覆盖面广,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开放时间要最大限度地延长,开放效果不断提高,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在开放实训室进行实训,开展各种实践训练和各种技能竞赛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引导并激励学生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
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且内容单一,与传统实验相比,探索性、研究性实验会涉及到大量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这些都要求实验教师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教师在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上增加大量的实验技术,而且迫切需要教师革新教学观念。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实验实训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正处在一个不断改革、不断发展的阶段,全面实施创新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势必遇到种种的新状况、新问题。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必须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最高目标,全面实施创新教育,为推动我国在21世纪的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更是我国教育适应未来世界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工作,它不仅关系到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问题。因此,要不断改革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使其在创新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 号.
[2]由继红.实验室与创新教育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6-17.
[3]丁金昌,童卫军.“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1):70.
[4]梁小婉,沈小娟,林峰.高职实训基地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证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2):11-12.
[5]冯端.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15.
[6]姚宝军.关于高职高专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1(05):77.
童清(1977-),男,江苏吴江人,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实践教学管理中心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实践教学、高职教育管理;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高职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EJA100433,课题负责人:童清)。
G710
A
1001-7518(2011)30-0076-03
责任编辑 吴学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