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军 陈怡瑾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陈 军 陈怡瑾
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对电子信息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5个方面的问题,从人才素质培养、工作过程要求、课程内容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区域经济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集中体现在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上。而课程体系构建是其中应当首先重点解决的问题。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1],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体系设计、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应遵循有别于学术型高等教育课程的理念、原则和策略。近几年来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尝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结合工作岗位符合高职教育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和难点。应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基础理论教学要以为专业课程学习为目标;专业课程教学主要是结合工作过程中的工作岗位具体要求,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突出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院应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人才。并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培养方案,通过实际调研和专家研讨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以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电子信息岗位工作技能为支撑,明确电子信息领域核心能力即:电子信息工程实施能力;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技术服务能力;电子产品生产与检测能力,并围绕这三个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领域课程体系。同时培养方案要体现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以使学生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2]。
在课程设置上,加快课程综合化、技能化、理实一体化进程,对课程设置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特点以“工作过程”为原则,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3]。树立“工学结合”的观点,将课程类型规范为理论课程、基础实训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3个方面,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基础实训课程教学以传授成熟的技术、掌握专业技能为主,并且增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体现先进性的教学内容;综合实训课程以项目训练和顶岗实习为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计上要以能力为目标,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按照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与检测、电子信息工程实施、电子技术应用与服务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通过工学交替等模式,与企业结合教学,使教、学、做成为一体,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做好工学结合,还需要解决和处理好校企合作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改革、基础理论教学体系与工作过程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专业核心技能与专业主干课程建设、课程标准的研究与教学内容优化、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关系和问题[4]。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的要求,建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相关解决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由教学计划可看出,目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基本上按“既学电子又学信息”等综合性知识来定位,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内容涉及面非常广,知识宽泛,高职高专生在短短的二或三年时间里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往往造成对电子和信息两类知识“似懂非懂”的尴尬局面,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不能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体现在校企双方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研讨课程设置与开发课程内容;结合工作过程的实际要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代企业工作过程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研讨核心专业课程的具体结构、内容、案例、实训方法和课时数等;学院与企业共同研讨开展电子信息专业教育、教学和职业培训与岗位职业教育的模式[5],加强培养学生对企业相关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等。
产学合作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途经,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全过程离不开产学合作的保证,因此,产学合作是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进行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旨在强调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增强体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则在于促进学生专项技能的形成,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6],职业技能训练课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培训方式以实训实践为主,文化素质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专家研讨和教研活动每年研究至少一次对课程体系开展调研,对需要调整、删减或增加的课程加以整合、调整和完善。
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模式,应按照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根据电子信息行业与产业需求及岗位技能要求确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由电子信息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与学校教育专家在立足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为目标,确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7]。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中心,建立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的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与新技术发展紧密联系的并可不断更新的实训基地,企业积极参与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建设、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应着重于理论应用、案例分析,并能体现生产过程模拟,使学生能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技能的综合化并非是简单地将两门或多门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拼凑、合并,而是根据电子信息职业岗位的需求,对相关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具体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课程体系可以是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兼顾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是以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课程体系。
按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选择地将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成一门新的课程,将按学科体系分设的课程转换为按技能训练需求的目标要求而设置的课程,课程体系的重组整合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上。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直接面向相关职业岗位(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须以逆向顺序法为思维方法,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分析岗位所需的职业核心技能,分析若干项技能目标与要求,将其组合为教学单元或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专业技术知识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
在我国,目前的课程开发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数据收集和加工的过程,特别是在职业资格研究方面,还没有做到遵守资格研究的”内容主导”原则。职业资格和课程标准研究的缺乏使“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失去理论的支撑与依据[8]。职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应充分体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最基本的核心原则,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用系统化和组织化的知识培养学生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供给学生较为宽泛的职业技巧。
高职人才培养主要注重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学科教育的显著特征。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注重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强化专业核心技能实践教学课时,课程体系构建还应注意开发“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起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服务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高职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课程内容具体实施过程中,理论与工作过程的岗位结合、核心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教室与实训基地整合、教师与师傅一体[9],目的就是强化学生核心技能训练与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能力。
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课程和实际条件采用理实一体化。安排相关的专业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综合实践训练分3种情况进行:一是岗位认识实训每学期带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参观,使学生了解电子信息专业对应的岗位、职业,了解电子信息工作范围、工作内容与工作要求,熟悉电子信息工作的职业规范;二是专业素质、专业能力训练,结合理论教学进行专项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技能;三是毕业实习,在工作人员的具体指导下,深入各个单位顶岗实习工作。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相对比较趋向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这两大区域又有明显的分工协作,各行业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所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一定要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课程之间内容的融合,加大实际工作案例的教学化进程,加强工作岗位及工作过程的明确化,使课程体系建设更符合区域经济、行业发展和工作岗位等对电子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
[1]朱再春.对高校公共选修课管理与建设的探讨[J].教书育人,2008(6).
[2]陈军.高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外教育研究,2008(10).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教育部,等.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Z].2004.
[5]张尚武,等.加强公共选修课的引导和管理,切实保障和稳步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7(1).
[6]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徐国庆.课程涵义与课程思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07).
[8]杨黎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J].职业技术育,2008(8).
[9]李洪荣,张排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举措[J].江苏高教,2008(2).
陈军(1964-),男,安徽蚌埠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技术、智能交通技术教学和应用研究。
江苏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D/2009/01/067);2010年度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立项重点项目(JR1003);2011年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
G712
A
1001-7518(2011)30-0055-03
责任编辑 葛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