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德育新课程带来的挑战
■王海霞
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给德育课教师带来新挑战,这些挑战来自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巨大变化。
首先,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地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德育课教师提出挑战;其次,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对德育课教师提出挑战;再次,如何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成为建设者和教学的研究者,对德育课教师提出挑战。
新一轮德育课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选修课开设“心理健康”。同时要求根据国家形势发展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学习、顶岗实习,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新的课程设置的变化给德育教师带来新的挑战。
特别是新设置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其学科背景不如“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和“心理健康”等德育必修、选修课,在理论上都有雄厚的学科积淀,有强大理论支撑,有许多可以参考的东西。“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能参考的东西少,需要探索的东西多,如何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往往心里没底。
新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德育课教师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常常会用德育课的方式来上这门课,脱离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规律和特点。要上好这门课,对德育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发生变化,由过去的“认知、运用”二维目标,调整为知信行三维教学目标,即认知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运用目标。如何制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难以把握;如何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觉得有些难度;如何更新教学理念、评价观念,如何用自身丰富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等等,都对教师带来挑战。
新一轮德育课内容发生很多变化,打破学科体系,不再按照学科体系来构建课程内容,而是以德育要求为目标来构建,学科理论更加精炼。这些变化给德育课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
职业道德和法律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整合在一起。伦理学和法学的内容很多,在32学时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如何从浩瀚的学科知识中抓住重点,完成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教学任务有一定难度。
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将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扩展到社会建设(包含文化建设),形成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正确把握课程的内在结构,实现其德育功能和基础知识教育功能,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对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非常重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法上也有重大变革。要求遵循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行为养成相结合,面向全体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日常德育工作、各科教学相结合,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现场教学、体验式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注重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强调实践环节,“职业生涯规划”中设有“学以致用”栏目;“经济政治与人生”中设有“活动与探究”项目;“职业道德与法律”中设有“连线职场”活动;“哲学与人生”设置了“体验与探究”。这些都要求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过去“只讲不做”的做法,探索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自己要提高动手能力,善于设计和组织活动,学会在活动中把握方向,调控进程,学会把教育内容渗透到活动中去,善于在活动中发现新的教育素材。
过去的评价指标相对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评价方式单调,过于注重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不够重视。学生处于评价的被动地位,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新课程的评价方式有很大的变动。评价重结果,更重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实践单位的相关人员。评价学生的学,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学生的自评互评、家庭和社会的评价。其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包括日常表现评价、学习成果鉴定、纸笔测验、学期评语等方式;学生的自评互评,包括学生的自我反思、收获和进步的总结,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等方式。■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