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终身职业教育思想述要

2011-02-21 00:48牛岩红
关键词:黄炎培陶冶职业指导

牛岩红

(河南省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河南三门峡472000)

黄炎培终身职业教育思想述要

牛岩红

(河南省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河南三门峡472000)

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伟大实践者黄炎培,基于当时中国实际,提出职业教育应始终关注个体需求,为处于不同人生阶段、不同境遇的个体提供适合其需求的教育形式。他主张构建起贯穿人一生的包括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训练和职业补习教育四个环节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通过职业陶冶为个体职业生涯打好基础,通过职业指导为个体职业发展设定明确方向,通过职业训练为个体顺利就业做好充分准备,通过职业补习教育为有业者乐业、失业者再就业提供切实保障,从而使职业教育的阳光普照每个人的一生。黄炎培终身职业教育思想对完善我国当今国民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黄炎培;职业教育;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训练;职业补习

黄炎培(1878—1965)是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伟大实践者。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看,一方面,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由于近代以来技术和管理制度的进步,民族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及其技术含量变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急需大批受过职业教育和技术训练的专业人才,而社会上很多毕业生学非所用,“毕业即失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黄炎培才极力倡导职业教育,其职业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其中关于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思想非常完整,且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黄炎培认为,职业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基础,而教育是个人做好职业的前提,职业教育对于发展个性、服务国家与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主张职业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在小学阶段就要开展职业陶冶,为个体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初中阶段开始实施职业指导,使个体根据自身主客观条件做出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专业选择,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设定明确的方向,培养基本的职业兴趣;在高中阶段设立职业学校或在普通高中设职业科,开展专门的职业训练,为其顺利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完成初次就业之后,个体还要根据需要不断接受职业指导,这是进一步的职业补习教育,为有业者乐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切实保障。在知识更新不断加快、职业转换日益频繁的今天,黄炎培的终身职业教育思想更显示出其重要的理论价值。深入研究这一思想,无论是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还是对于当今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陶冶为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黄炎培认为,个体要想实现有业、乐业的目的,必须接受职业训练,而欲受职业训练,必先受职业陶冶。他主张从小学开始进行职业陶冶,为后续的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他看来,职业陶冶是实施职业预备教育的第一步,是整个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件事情要想成功,必须及早予以充分注意,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其发展。1925年,黄炎培提出,一个人要想以职业谋生存并获得发展,其初步之根基“实惟职业陶冶”,在职业教育根基十分薄弱的情况下,“诚欲厚培之,必自推行职业陶冶始”。[1](P149-150)

黄炎培形象地指出,职业陶冶就是依照与冶金、陶铸类似的方法,对儿童施以适当的教育,也就是要在儿童未定人生趋向以前,让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为己治生、为群服务的兴趣与习惯。这里,他特别强调小学阶段是职业教育的陶冶时期,要从小抓起。他指出,职业陶冶绝不仅仅是职业学校的事情,更是普通小学的事情,因为小学阶段的儿童最富于可塑性。他强调习惯的养成在儿童时期的重要性,因为习惯能够支配一切行为,有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有良好的行为,教育有效,全靠习惯。小学阶段的职业陶冶,应依据儿童的天然兴趣爱好,选取手工等直接包含职业意味的内容,同时选取那些旨在养成儿童劳动、惜物、储蓄、经济等各种良好习惯而进行的对职业生涯产生间接影响的教学内容。1942年,黄炎培更明确提出,小学教育要以儿童为本位,所有的内容、设施都应以此为出发点,启发儿童的生理心理,促进其正常发育。在小学阶段,必须注意学生的性格倾向,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同时通过个别或集体工作养成儿童良好的劳动习惯与科学态度,要扶植儿童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简言之,就是要对儿童进行全面的职业性陶冶。

黄炎培关于小学阶段实施职业陶冶的主张,早已渗透于我国小学教育的内容、方法、课外活动等各个方面,其为了培养儿童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引导儿童发现自身潜能从而为职业定向奠定初步基础的思想,仍值得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学习和思考。

二、职业指导为职业发展设定明确方向

在职业陶冶的基础上,黄炎培针对当时习非所用、用非所习的弊病,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要,于1925年指出:要“由是而进,依其心理上与处境上自然之要求而施行职业指导”[2];同时强调,职业指导并不仅限于在初中阶段进行,应根据受教育者不同时期的实际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将职业指导贯穿于人的一生。

黄炎培认为,职业指导应与社会分工制度的需要相适应、与个体先天差异相关联,通过为个体提供有说服力的事实、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有指导意义的建议,引导其选择合适的职业,为其获得或改进职业做好充分准备,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失业者再就业;通过科学引导,促使个体尽早发现自身潜能,实现个性发展,获得执业的乐趣,谋到整个职业生涯的幸福。

在实施职业教育时,因人施教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个体之间的天赋才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即“一百人中有五十人对于一百种职业中之五十种可以获得一百分中五十分的成功”,而“人性各不相同,活动的宜于为商,心细的宜于学机器工,迟钝的宜于农”[3](P421),不同的人适宜从事的工作有所不同,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职业倾向并不了解,如果他所选的学科与他的兴趣才能不相匹配,无论给他提供多好的教育条件都将是收效甚微的。所以一个人所选择的职业与其才能的匹配程度将对其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匹配程度高,就会人尽其才、发挥潜能、增加效能,反之则可能埋没很多人才。对于个人生活而言,如果相匹配,就会快乐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反之则很容易产生许多负面的情绪。所以对于个人至关重要的就是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其找到一种与他最相当的职业,然后给予专业训练,运用脑力试验法、模型法、实习法、比拟法等多种心理测验的科学方法去测定学生的个性倾向,根据受教育者的品性和才能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职业,实施相应的职业教育,做到“因职业的各各不同,与人的天性、天才、兴趣、环境的各各不同,替它分别种类,谁则宜某种,谁则不宜某种”[1](P170)。受教育者需要“用明镜把我真相照他一照”,知道自己“究竟哪种与我品性相当,哪种与我才能相配”,使自己“品性和才能一一相当”,从而“得一种恰当的职业”、“得很好的成绩,为将来服务社会、国家做他很好的预备工夫”,以便将来“久于其事,奏出良好的效能来”。因为人各有“特别之才能”和“本之天赋”,在实施职业教育时只有顺应人的天赋才能、利用人的个性,使人的个性、才能与职业选择相适应,才能使人的天赋才能“荀一一用之于适当之途”,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1](P83)黄炎培主张职业指导适合在一个人12~15岁时即初中阶段开始实施,这是因为大多数青年在这一时期天然地会想到将来生活的寄托——择业问题,教育在这个时候就应该用种种方法明示或暗示各种职业的意义价值和从业的准备等,使得每个青年不要走向与他天性或天才不相近的道路。

黄炎培关于职业指导的主张,与青少年年龄特征相一致,与个体现实需求相契合,为个体个性的充分显现和潜能的及时挖掘提供了科学方法和实践依据。正是基于同样的认识,如今的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都高度重视对学习者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科学指导,并致力于构建完备的职业指导体系。

三、职业训练为顺利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早在1916年,黄炎培已开始关注国外一些成功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他在对德、美等国职业教育发展成功经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水平、青少年年龄特点及其现实需求,主张在高中阶段设立职业学校或在普通高中设职业科,实施专门的职业训练,为其顺利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

黄炎培提倡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看到了普通中学毕业生不能全部升入大学这一非常普遍的严峻现实。当时中学毕业生能够直接升学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非常有限,大部分学生面临就业的现实选择,很多青年学非所用。基于这一现状,黄炎培认识到应该为他们找到一个合适的出路。

黄炎培极力主张在高中阶段扩大专门职业学校的比例,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专项的职业教育,为其步入社会从事职业活动做好实际准备。他认为职业教育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倡职业学校实行弹性学制,比如实行一年制,可以在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需求的同时满足那些家境贫寒急于求职者的需求。职业教育不能照搬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而应根据受教育者求职谋生和发展的需要,以发展能力为核心,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和人格修养的提高,遵循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他的大力倡导下,1916—1922年短短的7年间,我国职业学校的数量就增加了约 170% 。[3](P391)

同时,黄炎培考虑到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实现大多数普通高中向职业学校转型这一现实,又提出要在普通高中设职业科,为将来不能升学的学生做一些必要的职业准备。他从提倡职业教育之始就非常重视普通中学职业科的开设,认为开设职业科是对当时出现的普通中学大多数毕业生无业可就、陷入失业恐慌的补救措施,并多次深入天津、江苏等地开设职业科的普通中学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推广其成功经验,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多方求教,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如1919年他通过与留法的李石曾先生的深入交谈,认识到中学职业科不应仅限于农、工、商科,而应该包含所有能够为谋生做准备的科目。在他的倡议下,1922年我国中学学制实行三三制,规定初中兼设各种职业科,高中分农、工、商、家事等科,以便适应大部分学生求职的需要。

黄炎培重视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视其为正式职业教育,把它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这一主张和做法与当时中国国情相契合,与当时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使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奠定了我国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的基础。

四、职业补习为有业者乐业提供切实保障

黄炎培所倡导的职业教育不仅体现在他对尚未入职的未成年人的全面关照,更体现在他对已经步入社会的成年人的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他把职业补习教育列为职业教育的三种基本方式之一,与正式职业教育和特殊职业教育相并列。在他看来,职业补习教育是对“已有职业的青年,予以相当教育,一方补充常识,一方增进其职业知能”[1](P191),是“对于就业的青年或成人利用其工作闲暇,对于其知识、技能、品格、体格各方面予以相当的训练”[4]。

借鉴其他国家把补习教育视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并积极扩充、不遗余力甚至达到强迫执行之地步的经验,结合中国教育根基薄弱、文盲众多、学习机会有限的现实国情,黄炎培认为在中国开办补习教育十分必要而迫切,“然以此事之重要,需要之急迫,吾人不得不竭尽心力,先事提倡”[1](P161)。

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中,黄炎培发现自己所确立的“使无业者有业”这一职业教育的基本目的,实现起来困难重重,认识到替学生谋出路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最大困难。带着这一困惑,他开始致力于寻找有效的办法。通过广泛考察和深入思考,他发现职业补习教育具有广泛的需求和发展空间。在他看来,只要有职业的地方,就能够而且应该开办职业补习学校。与其他类型的职业教育相比,职业补习教育具有两大天然优势,一是避开了替学生谋出路这一职业教育的最大困难和顾虑;二是职业补习教育设施简单,推行较为容易,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另外,职业补习教育的活动具有伸缩性,其内容可以无限扩大,并能使受教育者既在职又能继续学习进修,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非常适合成人的需要。因而职业补习教育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职业教育形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康庄大道。

黄炎培认为职业补习教育的门槛低,适用范围广,受教主体可涵盖一般在职劳动者和失业者、受过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以及未识一字之成人等广大民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大多数人受教育的问题,缓解教育机构所承受的压力,改善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职业补习教育对于失业者而言,可以帮助其谋到新的职业;而对于已有职业的青年,能够使其适应岗位和行业不断变化的新要求,有效地改良职业,从而达到乐业的境界。总之,职业补习学校的开办对于普通百姓来讲是“莫大之福”。[3](P442)

在职业补习教育的具体办学措施上,黄炎培建议不必采取统一的模式,要有弹性,要适应个人之个性,针对受教群体的不同特点和实际需要,采取全日、半日等多种形式,并特别提倡办理资本小、学习时间短、需求大、能独立经营、有教育价值的职业培训(如裁缝、小五金、洗衣、电料制造、贩卖、理发、竹器、钟表修理等),以适应一般劳动人民的需要,使他们能经过短期训练后获得一种谋生技能,解决失业和生计问题。他提倡采用学科制,其原因在于学科制具有活动性,可以适应个人之个性与需要的差异;如果采用学年制,则分级一定要多,而且各级要具有独立性,以便满足不同个体的需要;课程要根据个人程度的高低,依能力编制;办学地点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可以分散各处,目的是给受教育者提供方便;教学内容必须以对其生计问题有直接利益或间接有效帮助的知识、技能为主,但也要注意为多数人所容易忽视的非职业学科,促进其体格、品格、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发展。

职业补习教育作为黄炎培所倡导的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最后一环,并不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而是让劳动者通过多次的职业补习教育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职业的顺利转换和潜能的充分发挥。职业补习教育作为对正式学校职业教育形式的一种补充在今天已走入寻常百姓生活,从尚未入职的青年到发挥余热的老人,从仅仅受完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到博学多识的高学历人才,都已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其中,使“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

黄炎培所构建起的从职业陶冶到职业指导、职业训练再到职业补习教育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充分考虑到了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认知特点和现实需求,体现了对个体从入学到求职、从有业到转岗的整个一生的全程关怀。他关于职业指导应始于初中阶段并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的主张,与青少年身心发展要求相一致,与无业者的生存需求相契合,体现了对个体生存发展状况的深切关注;他关于在高中阶段实施专门职业训练的思想与当时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为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他关于实施职业补习教育的观点立足于当时中国失业者众多的现实,为无业者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黄炎培在一个世纪之前所要构建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立足于人的需要,期望使职业教育的阳光普照于每个人的一生,这一思想与今天的终身教育理念高度吻合,正在为我们每一个人所接受、所享用,并使国民终生受益。

[1] 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 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4卷)[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107.

[3] 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2卷)[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4] 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3卷)[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278.

G71

A

1009-3729(2011)01-0125-04

2010-09-07

牛岩红(1974—),女,河南省渑池县人,河南省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史、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黄炎培陶冶职业指导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打 得 好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浅谈职业指导推动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就业的作用
从“涵养美感,陶冶德行”到“立德树人”——听王安国教授谈“音乐教育的‘原点’问题”有感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初探
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究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