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丰
从新课程标准到美术课堂
张瑞丰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光明的始者”教学中,学生在把观察、抚摸灯具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灯的实体,灯的外形、质感、功能;通过造型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灯,而且发现不同形状的灯与不同色彩的灯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灯与生活中的灯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在新课程美术教材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如“多彩的学习生活”是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体验;“教室壁报的编排设计”是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热爱,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团结、密切合作的人际关系,是对共同合作获得的成功与快乐的体验;“生活用品”是对日常用品的材质、款式、造型、色彩结构、功能、气味、特性的体验等等,这些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
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地完成作业。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代教育则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
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教师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条条框框太多,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这样,学生作画紧张,感到美术课枯燥,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颇有不敢越雷池一步之感。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做僵死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实践证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教学中,教师既要热情鼓励绘画好的学生,更要想法对绘画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地批评责备,更不能把其说得一无是处,学生的错误中往往有合理成分,教师应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10.156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