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2011-02-20 22:19代祥龙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12期
关键词:医学生心理健康班级

代祥龙 郭 毅 刘 侠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合肥 230601)

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代祥龙 郭 毅 刘 侠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合肥 230601)

为了培养服务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专业人才,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从2008年开始进行了全面的“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在此模式下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文章指出了“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分析了形成原因,同时提出“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院校合作;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地为基层医疗单位培养合格人才,自2008年开始,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由传统的 “2+1”(前两年在学校进行理论课学习、第三年临床实习)人才培养模式转向 “1+1+1”(第一年在校进行基础课学习,第二年进入教改医院进行理论和见习相结合的学习,第三年临床实习)的“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后者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医学生的操作能力,增加服务基础医疗卫生事业的能力。实践证明,“院校合作”人才模式适应时代发展,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基础医疗卫生事业。然而,由于环境的变化,教改期间学生容易产生一些特定的心理问题,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医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有焦虑、抑郁和精神病性。医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专业内容多、学习方法单一、学习单调和枯燥等。而在“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医院环境和医院文化氛围,由于科室轮转较多,接触的医生也多,每个医生的职业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带教医生的失范言语等都可能给医学生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在教改期间,由于外在条件的变化,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学生观察和谈话来看,学生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不适应医院环境 在“院校合作”模式下,学生经过短暂的一年学习后,刚刚熟悉了大学校园的生活,就来到了教改医院学习,不但要适应医院教师的授课方式,还要进行有严格规定的临床见习,各个科室带教教师的要求和风格不尽相同,需要尽快适应。此过程对部分学生的适应能力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于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会产生心理适应偏差,导致行为上的不适应。如有一位学生,原有轻微的强迫症,而在教改学习期间,总是认为医院的环境不干净,会对身体产生很大影响,导致强迫症症状加重;常常有部分学生反映在医院中受到带教教师的冷落,认为在部分轮转科室学不到任何知识,甚至产生逃避的想法。而经过进一步了解,实际上是由于学生未能很好地适应医院的氛围而造成的。

人际交往不适应 经过一学年的在校学习,学生已经适应了校园日常生活方式。学校的工作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教师会不厌其烦地给予疏导。而在教改模式下,医院是以救治病人为中心的,很多时候教师缺乏对学生生活和心理状态的关注,需要学生尽快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在医院文化氛围下,如何与带教教师交流,如何与病人沟通,都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容易产生交际恐惧,甚至会沉迷于自己的小天地中。

产生厌学和浮躁心理 在 “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由于远离校园,生活比较单调,又由于临床专业的特殊性,课时多,学业重,学习压力大;同一门课的不同章节可能由不同教师讲授,每个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尽相同;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很多时候对专业课学习可能是浅尝辄止。再加上学生自身具有惰性和依赖性,使得部分学生不能安于枯燥的理论学习和单一的临床见习,往往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和浮躁的心理,而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由于课程考核和就业的压力,会加强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消极心理状态的产生 在教改期间,由于医院环境的特殊性,如医患关系紧张、常有的生离死别、医生的失范言语等,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形成消极的心理状态,导致对专业失去兴趣,对前程失去希望。

以上所说的是“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疏导,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会产生很大阻碍,对“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在此模式下,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探索显得非常有意义。

“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在“1+1+1”的“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一方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完善心理健康保健体系,另一方面,应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好学生群体的自我引导。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重点做好以下方面:

加强心理引导,明确“工学结合”的意义 在教改学习期间,由于学生需要在心理上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因此,在下教改点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引导非常有必要。系部充分利用已经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实际效果,向学生阐明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进行“院校合作”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注重介绍学生在教改医院学习和生活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强调在任何环境下自我适应、自我引导以及自我悦纳的重要性;同时从心理上加强学生对医生职业的认识,明白临床医学专业的特殊性,认识到医生的根本目的是治病救人,而从医学生成长为一名专业临床工作者,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意义非常重大。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引导,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系部领导专门对全系学生进行相应教育和心理引导,使学生在进入教改点之前已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注重医院文化宣传,促进学生尽快适应医院氛围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医院文化最核心的体现应是关爱和健康,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医院也会有差别。从进入医院一开始,学生就感觉到文化氛围不一样,医院文化就开始对他们产生影响。客观地说,医院文化具有很好的育人功能,对学生思想形成和健康人格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医院文化的积极作用。实际上,学生刚下教改点,医院就安排专人进行医院历史、医院特色、医院规章制度的介绍,让学生在进院之初就对医院有一个形象认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见习和技能操作考核,让学生认识到医生工作的神圣性和严谨性。此外,要求授课教师积极宣传医生工作的特点和自身的体会,同时不定期地组织医德、医患关系以及医生心理适应等有关讲座,使医生认识到塑造医务人员“白衣天使”形象人人有责,使医学生懂得医生工作不但需要精湛的技能,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对医院文化的感受,学生尽快认同医院文化氛围,树立崇高的职业观,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引导 “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医院环境下学习和生活。医院是一种开放性的场所,所具有的社会现实性容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一种片面引导。众所周知,文化可以使被教育者实现一种无意识的接受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良好的班风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因此,在教改模式下,一方面,要求学生认同医院文化,另一方面,良好班级文化的形成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来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班级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会积极投身于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笔者特别注重优良班级文化的培育。如在第一学年注重加强对班委的教育和培养,培养一部分成绩好、作风正、思想觉悟高的学生干部;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育每一个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在第二年的教改学习期间,指导班委会制定详细的班级活动计划,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如学生一起观看励志影片并就影片的意义进行讨论;利用医院的资源,班级先后举行了三人篮球赛、羽毛球赛、辩论赛、病人案例讨论等集体活动。在一年教改学习结束之前,班委精心组织策划了春游活动。通过业余活动的开展,学生之间增加了了解,加深了友谊,共同度过了特别的时光。

注重心理委员培训,加强第三级心理健康保健功能 学校有心理健康保障体系,但由于各种限制,辅导员难以近距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难以及时发现具有异常心理状态的学生。因此,在教改期间,心理委员选择、培育和使用就显得特别重要。我校向来注重心理委员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在学生刚进校的时候,学校会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在教改之前,辅导员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做好教改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择和培训。心理委员是学生中的志愿者,对心理学有浓厚的兴趣,并有相关知识积累,同时乐于助人,善于与同学交流,受同学喜爱和信任。担任心理委员的学生必须经过认真考核,然后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在教改期间,对心理委员的工作进行明确指导和准确定位,让他们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既不能低估也不要夸大自身的作用。他们主要担负以下职责:一是在班级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心理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心理自助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二是积极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主动帮助同学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困扰,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上报学校,学校可以及时安排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介入;三是认真落实学校和系部安排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四是注重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定期排查班级中可能出现或即将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及时进行干预和汇报;五是不断进行自我学习,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积累。在教改期间,心理委员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委员成为同学关系的润滑剂,成为大家倾诉心声的对象。

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在教改期间,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最大障碍就是空间距离的拉大,然而利用网络则可以拉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心理距离。网络具有超越空间的优势,辅导员不但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传达日常信息,而且可以借助网络和学生进行沟通,从而对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及时了解和积极引导,并进行必要的干预。在下教改点之前,引导学生主动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引导。同时,每一个教改班级都建有人人参与的网上共有空间,并指定班级专人进行信息维护。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短信、QQ留言或是飞信与辅导员进行交流,辅导员也需要定期通过网络与每一个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学生若有情绪波动则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疏导,乃至安排专业咨询。可以说,网络是“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

[1]栗鑫.高职高专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及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4):20.

[2]胡绍云.国内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现状[J].中外健康文摘,2008,(6):22.

[3]汪秀荣,樊清华,肖凯.浅谈医学教育者的言行失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5.

[4]胡林,丁跃明,吴学东.论医院文化在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

G715

A

1672-5727(2011)12-0171-02

代祥龙,男,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临床医学系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西方哲学。

郭毅,男,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监床医学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临床医学。

刘侠,女,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临床医学。

安徽省教育厅教改项目《以基层医疗需求为导向院校深度合作培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机制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8jyxm623)

猜你喜欢
医学生心理健康班级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