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英 李志斌
(大连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技术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11)
高职教学团队建设之生态环境简说*
孙晓英 李志斌
(大连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技术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11)
高职院校应通过研究高职教学团队建设所需要的生态环境,从团队的组织建设、专业建设和师德建设等三个方面探讨一支优秀的高职教学团队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优良环境的培育途径。
高职;教学团队;生态环境;组织建设;专业建设;师德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是国家教育 “质量工程”中的重点项目之一。目前,有关教学团队建设的课题已有众多高质量研究成果见诸文献。但是,从营造和优化团队建设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出发,保证团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论述尚属鲜见。生态环境通常是指围绕人群和作用于人类的所有外界影响与力量的总和,此处特指培育一支优秀的高职教学团队所应具备的诸多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笔者拟重点对高职教学团队的组织建设、专业建设、师德建设等三个方面生态环境的营造与优化加以探讨。
高职教学团队组织建设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团队人员构成的自然环境、强化团队效应的合作环境、团队组织领导的管理环境、政策导向激励的社会保障环境。
自然环境 在团队构成自然条件的环境培育上应突出强调以下三个原则:一是人员素质德才兼备的原则。在团队的素质建设上,不仅要强调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优秀的技术业务能力,同时,不容忽视在政治思想品德上的修养水平,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以及人际交流和与外界沟通的能力。二是人员结构合理配伍的原则。所谓合理配伍,是指人员知识结构、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优势互补,也包括职称、学缘、学历等自然条件以及老、中、青的合理搭配,力求构成一个以中青年教学骨干为主体的教学梯队,充分发挥配伍团队的综合效能,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保持团队精神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三是执教能力“双师”结合的原则。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标决定了教学团队必须既有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实践技能和执教能力,高职院校团队建设的必由之路就是组建 “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力求在专业技能课教学,尤其是在实践实训教学的技能培养上突显具备 “双师”特色的雄厚实力。教学团队的组建要根据校情、队情等各自条件,因情而异,各具特色。比如,合理扩大企业师资的比例,尝试跨校共建团队,创新双主持团队,探讨总队分子队的分级分建模式,多个质量工程项目并行开发建设等等。
合作环境 高职教学团队的合作环境是团队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合作环境包括团队内外两个方面。团队内部的合作环境主要指团队成员之间的职责分工与协同合作;团队外部的合作环境则包括团队与团队之间及跨院校合作与校企合作等。团队内部的合作环境贵在团队精神的塑造与培育。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长期合作的共同追求和境界,有了团队精神,团队建设就有了鲜明的奋斗目标和精神支柱,团队的向心力、凝聚力、协同力、拼搏力、创新力都会在团队精神的培育中形成物质的团队合力。团队的外部合作环境,首要的是创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包括学校与企业间的人员、设备、信息的合作交流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强化实践性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根本出路。多年来,各校在校企合作环境的建设上,不断探索并涌现出许多新鲜经验和科研成果,比如,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订单式”培养等都是可以借鉴的经验。当然,校企合作模式的选定应当适合团队自身条件并符合双方互惠共赢的原则。在铁路、航空、造船以及电力等大型特殊行业企业中,高职院校团队的校企合作环境建设可采取搭建“第一实践”平台(在众多的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和实训平台中,占有首要位置的是校企合作共建的生产实训平台,“第一”指现场应用的最先进的设备、技术、规范、管理以及理念等)的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管理环境 现代化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教学团队建设与发展的动力环境。一个好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领导层,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领导方法,会赋予团队的组织建设与发展以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有效地组织与调动团队成员的智慧才干、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转化为团队整体的综合效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教学团队管理环境建设的要点,一是博采现代管理理念,创新适合知识群体的管理方式,激活每个成员的内在潜力,不断增强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提高领导管理水平;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将团队建设的发展目标落实到每个成员的行动上;三是团队带头人要具备严谨正派的学风和师德修养,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使其转化为团队的凝聚力与创造力,维护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保障环境 社会保障环境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领导部门的有关政策、制度、举措、实施计划等方面的导向与保障作用及社会舆论的支持。2007年,教育部提出了在全国开展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要求,并在当年发出了评审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通知,几年来,实施了一系列培育高水平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计划,到2011年,将在全国建设1000支国家级教学团队,这充分说明教学团队建设已经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在团队建设实施过程中,上级部门所给予的政策上、经济上、制度上、人力资源上、检查监督与奖惩等诸多方面的支持与保障,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具有活力的发展环境。
教学团队建设的综合成效,是通过专业建设围绕专业特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和教学成果等一系列质量工程项目实现的。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适应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本专业的需求,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动态,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这就构成了专业建设赖以生长壮大的生态环境,概括起来就是三个面向。
面向社会服务 面向社会服务的内涵,一是高职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必须以充分的社会需求调查为依据,根据需要和科学的论证加以确立。二是高职教学团队应依托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并通过为社会服务反哺团队的成长,验证专业建设生态的科学性、实用性。
面向企业实践 面向企业实践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特定要求。企业和实践既是营造专业团队建设的沃土,又是人才培养的归宿。要把专业建设扎根在这片沃土上,高职院校的根本出路就是创新校企合作的团队模式。通过合作合同明确分工职责和权益,在服务企业的总体目标下实现互利共赢。面向企业实践,一是按照校企合作合同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丰富实践能力;二是通过外出调研取经学习前沿技能;三是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实施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扩大实践环节的比重,保障顶岗实习效果,务求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内容具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突出实用性、职业性、技能性和应变性。
面向高技能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如果说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强调“底子厚,后劲足”,那么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特色则是 “上手快,技能高”。教学团队的专业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个培养目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首先,应在“双师”结构团队的组成上通过校企合作制定企业兼职教师的保障制度,实践技能课程应主要由专任的实践课教师或具备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执教。其次,按照工学结合的原则要求,在课程建设上必须突破沿袭普通高校课程、教材、教法的传统做法,将高技能人才所需要的理论与实践内容作为龙头,倒推对技术基础课和基础课内容的需求,组织有高水平实践技能的人员参与编制实用性教材。再次,应建立、充实并有效利用校企合作共建的教学实践基地,提倡学生带着课题下厂实习,在“双师”联合指导下开展毕业实习和“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实习实践质量。最后,应建立专业建设信息网络,以制度化的方式采集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并及时研究反馈。
提高教育质量应以团队建设为本,以师德建设为魂。师德是教师的首要素质,是教学团队建设的灵魂性生态环境。营造师德建设的生态环境,首先要在院校党委领导下积极开展校风、教风、学风的“三风”建设,同时在团队建设上要大力营造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
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精神支柱。通过团队精神的创建与塑造,可以使团队成员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团队成员为了共同目标,在和谐环境中联合协作,用集体的智慧创造最大的价值。
敬业精神 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岗敬业是教书育人的精神基础。团队成员应在敬业精神激励下,努力做到尽职尽责,精益求精,团结协作,钻研上进,无私奉献。
实践精神 高职院校的教学团队建设必须大力倡导实践精神。要鼓励并有计划地以多种形式安排专任教师定期到生产一线参加实践培训,丰富实践经验,不断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拓宽团队的实践教学能力。“双师”不能简单地靠“双证”来界定,要鼓励双证双能、多证多能。
创新精神 开拓创新精神是促进团队建设卓有成效地发展的关键性素质。教育“质量工程”项目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创新,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高职教学团队建设项目还处于培育、探索、研究、发展阶段,比如校企合作领域的开发、“双师型”教师专兼结合教学模式的创建等等,都需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才能有所建树。
[1]李健,贾玉革,左毓秀,蔡如海,孙建华.教学团队建设中的机制创新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28-29.
[2]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40-42.
[3]禹奇才,张灵.准确把握内涵 破解教学团队建设中的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8):25-27.
[4]章兢,傅晓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8):23-25.
[5]叶华,孟敬.工学互动组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简论[J].职业教育研究,2008,(5):71-72.
G718
A
1672-5727(2011)12-0036-03
孙晓英(1962—),女,大连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技术学院副教授,通信与计算机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应用教学与计算机及高职教育研究。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校企合作,搭建高职学生“第一实践”平台的研究》(项目编号:2009A436);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科研项目《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团队》(项目编号:GZZC09081);大连交通大学教学团队项目《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项目编号:GZ0901)、《铁路信号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项目编号:GZ09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