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项目化课程管理主体能动性之策略*

2011-02-20 22:19李臻颖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12期
关键词:课程管理校企高职

李臻颖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高职项目化课程管理主体能动性之策略*

李臻颖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高职教育课程向项目化课程的方向发展,能否充分发挥参与高职项目化课程管理主体的能动性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运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采取从主观上形成项目化课程管理意识,在客观上建立保障机制、制定激励政策、营造课程改革氛围等多项措施,可以使课程管理的主体——教师、学生及行业企业积极地参与项目化课程管理。

高职;项目化课程;课程管理;主体能动性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是当前高职教育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项目化课程的特点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用典型的职业工作内容和流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教学“理实”融合,“教学做”一体化。

美国学者斯塔克认为,课程管理是为确保成功地进行课程的编制、协调、实施、支持、评价和改进而履行的责任和行使的权力。斯塔克的这一定义提示我们在界定课程管理的概念时,绝不可忽视对“课程主要参与者”,即课程管理主体的研究。作为项目化课程管理主体的教师、学生及行业企业界代表,是否能充分发挥项目化课程管理的能动性,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效,所以研究如何使他们发挥课程管理的能动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发挥教师课程管理的能动性

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是课程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因为教师是项目化课程的研究者、计划者、实践者和建设者,在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的学习伙伴,全程监控着项目化教学的过程和质量。

(一)教师课程管理意识的形成是前提

要注重项目化课程改革意识的形成 在校园内应积极营造项目化课程改革氛围,使教师树立课程制度观,明确课程管理既是教师的权力,更是教师的责任;应使教师树立课程价值观,高职课程不仅要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同时也要促进个人的发展;应使教师确立课程内容观,实现“课程发展”与“师生发展”的高度融合,使教师真正认识项目化课程的内涵,形成课程改革意识。

要注重从教学管理意识到课程管理意识的转变 学校可以聘请课程专家就高职教育质量观和课程观等方面进行学术讲座,或组织教师参加高职教学论坛。通过这些形式的探讨和交流,转变全体教师对课程管理的意识,使学校上下统一思想,把追求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一种文化、一种信念、一种价值,在全校形成课程管理“人人有责”的自主意识。

(二)教师能力提升是关键

教师是否有参与课程管理的能力是项目化课程能否真正有效实施的关键,学校需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综合提升教师的课程管理能力。

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间经常性地进行教学方法探讨、教学心得交流、参加教育教学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建议政府成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各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师资队伍培训计划,定期送教师参加培训。师资培训中心可聘请一些教育教学专家进行先进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专题讲座,介绍和推广成功的课程开发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配以系统的训练,使教师掌握从事高职教育的实用知识和工作技能。

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个人需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制定专业提升计划,自主选择培训内容,以项目需要带动相关知识与技术培训。教师可选择多种渠道实现专业能力提升:一是通过工作学习,包括新职技巧培训、教学观摩、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校企合作项目开发、申报项目成果等;二是通过到企业实习锻炼;三是通过培训,包括学历与企业项目培训、培训机构的专业技术培训、最新技术考察学习、各类专业学术讲座及座谈会、职业资格考证等;四是通过在社会、企业或公司兼职,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等。“专能开发”是从“教师培训”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转变,建议学校专门成立服务于教师成长的机构,为教师成长指引方向、提供平台。

培养教师的团队建设能力 在项目化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要与其他院系教师,与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与社区进行合作,共同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模式及评价方式并加以实施。因此,学校要引导教师从分工转向团队协作,使他们以开放的心态进行知识的吸纳和整合,以满足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学校要鼓励教师组建学习型团队、课程开发团队、科研团队等,使每个人的想法在团队中自由交流与碰撞、发现和借鉴,共同建设好项目化课程。

(三)学校行政推动是保障

要为教师参与课程管理提供自主空间 学校的课程管理制度必须为教师个性的展示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自主空间。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自然应该参与课程决策和设计、课程实施及评价。学校要让教师具有课程开发的主动权、课程实施的选择权及课程创新的自主权,这必然要求学校的课程管理制度彻底改变以规范和限制为基本特征的方式,形成以学习、研究和探索为主要特征的课程管理。同时,学校课程管理不仅要关注课程实施的结果,更要关注课程实施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更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管理理念。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课程管理的主体,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展态势。

要为教师参与课程管理营造良好环境 教师参与项目化课程管理需要有新的文化环境与之相适应。首先,这种新文化的特征是:注重创新,关注生活,关爱社会,亲近自然,尊重差异,多元民主,合作参与。所以,实现教师、学生、学校的共同发展,提倡民主、合作、交流的文化氛围是必要的。其次,要充分信任教师。既要赋予教师相当的权利,又要在制度和舆论上给予保障,真正让教师分享到课程管理的自主权。再次,要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创造力,形成学习型团队。教师在团队中既要不断学习,又要相互学习,形成双赢的教学共同体。最后,要善于听取教师的新观点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努力为教师提供创造性教学实践和研究的机会。

要为教师参与课程管理提供资源支持 资源支持主要包括时间资源、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在时间资源支持方面,学校在制度上应做出整体安排,以保证项目化课程建设工作既不脱离正常教学,也不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使其成为教师乐意参与的一项工作。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聘用编外教师、集中工作时间、设专用特许时间等以保障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在人力资源支持方面,课程建设离不开来自校内外人力资源提供的支持。学校领导要充分扮演好在人力资源组织中审定、监控和协调的角色。在物力资源支持方面,学校必须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添置、场地安排、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工作,还要搭建学习型分享平台,使教师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理念分享、技术分享和成果分享,具体包括教案、论文、课件、商业信息、管理思想、项目开发经验及日常运作改善心得等。

要为教师参与课程管理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 评价要以激励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目的。首先,对教师的课程管理评价应注重发展性评价。应从长远的、整体的利益考虑,着眼于促进教师主动探究、创新求变、持续发展。其次,应注重多方面评价。对教师课程管理的评价除学校领导外,还要有同事、学生、行业企业专家、教育决策机构成员等,全面准确地把握被评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对教师的评价更应注重献身精神、工作态度、团队精神、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不仅要有结果的评价,更要有过程的评价;既要有“量”的评价,更要有“质”的评价;既要有对教师发展的评价,也要有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及学校发展的评价。再次,应注重多种形式的评价。可采用自评、他评与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展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要为教师参与课程管理创建激励机制 学校要明确课程管理“谁管理好,谁受益”的原则,科学制定教师的晋升奖励制度。对积极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与管理并成效显著的教师,应在薪酬、津贴、评奖、聘岗、晋职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如将好的教学作品转化为产品投入市场,并将收获的效益返还师生;将认可优秀的网络教学资源作为教学成果,将网络教学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修订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标准,使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真正成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有效激励机制等。除了重视外在的激励因素,更要重视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使教师的个人价值得到有效实现。

发挥学生课程管理的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导学的主体,学在前,导在后,学导结合,学导相长。

要使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学会自我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的过程。德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团队条件下,独立负责任地有效完成工作任务,但我国的部分高职学生对项目化教学还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和角色认同。为此,学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课程改革氛围,加强项目化教学的宣传,使学生意识到开展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认识到项目化课程建设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自主地投身到课程改革和课程管理中。

要搭建专业导学平台 专业导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及必需的知识结构,熟悉各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及课程内容,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及社会需求情况,使学生获得对所学专业比较全面的认识,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师要帮助每一位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明确在这个方向上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需要进一步补充的知识技能,这样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就会非常明确有效。

要提供丰富有趣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教学环境 课程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资源库建设包括课程资源和实践项目资源。课程资源包括理论教学辅导、实验课教学辅导,并应能够进行自我测验。实践项目资源包括校企合作中开发的产品或技术、学生的毕业设计项目等,要完整地做成图文并茂的课件,形成项目资源库。网络资源的建设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方便学生查找、使用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网络资源建设中必须注重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时要能够以现代的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方法理论为指导,围绕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组织资源内容,体现教学规律,实现教学过程化。项目教学对环境的要求是必须将企业的真实环境融入学校教学之中,尽可能贴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所以,学校需建立满足教学的虚拟仿真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一定数量的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另外,要建立校园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不断增加信息管理的增值服务,如短信平台、消息中心、电子测评系统、电子交流渠道、经验积累与分享系统,包括电子课堂、辅导课等。在网络环境创建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索学习的需要,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

要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 有效的学习是主动的、建构的、渐进的、目标指向的、情境关联的,以及社会的学习。项目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做基本技能项目,再做专业技术应用项目,最后进行工程综合项目,每一阶段配以拓展项目,这样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让学生“学得通”、“做得顺”,还可针对个体实际情况有所选择,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成就感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抓准切入点,抓住兴趣点,组织学生进行批判性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发现式的、反思性的,以及交往合作的学习,学完之后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拥有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权,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做中学”,使学生的行动和思想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起来。教师既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学习途径和学习需要,也要充分重视学生群体的学习目的性引导和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采用分层教学、对比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有趣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展示方式的决策机会,然后分享学习成果。另外,要积极开展技能大赛和科技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要实施综合、肯定的评价方法 学习评价要体现综合性、过程性和多元性。要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能力以及心理素质、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重视过程考核与综合评价。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采用学生自评、组内组间互评、教师讲评、第三方参评(采用社会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另外,应注重创新能力评价,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要通过设立“学习进步奖”、“学习优秀奖”、“学习能力拓展奖”等奖项,对获奖学生进行公开表彰、载入档案、在学生择业时给予优先推荐等措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管理的动力。

发挥行业企业课程管理的能动性

学校要密切关注与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将企业要素引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

政府干预是推动力和约束力 政府要积极发挥在校企合作不同阶段的政策指导作用,加快出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法律法规,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如确立行业协会在高职教育中的法律地位,使其成为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之间的纽带,再如由行业协会依据人才需求预测制定高职教育布局和发展规划,由行业协会制定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标准和规范,让行业协会参与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等。为激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校企合作制度应包括一些激励性条款,如规定忠实履行合作协议的企业及其人员可享受政策规定的优惠和奖励,对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荣誉称号及经济奖励等,从而保障校企合作有序开展并富有成效。合理而有效的校企合作法规可以节约合作成本,并可避免企业“短视”和“搭便车”现象。如德国政府就制定了《职业教育法》、《手工业条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界定了校企合作各方的责任和权利,并对违规行为的后果作了说明,规范了合作行为,提供了一个公平、合理的合作环境,我国可加以借鉴。

校企共赢是原动力和驱动力 学校要找准自己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激发校企合作的内部动力。如学校和企业可以以股份制形式共建某一专业,坚持服务与受益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校企双方情感的交流与效益的增长。为减少风险,企业寻找合作院校时,可让学校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展开项目合作,让项目研发人员、管理人员持有一定数额的股份,这样不仅会保障项目创新的持续性,同时也可调动学校和个人的积极性。高校也应积极应对,不要仅限于“一次性转让“的合作方式,要与企业长期合作而且共同承担风险;要从企业急需开发的项目中寻求课题,急企业之急,主动将研究成果产品化和产业化;学校还可与企业通过合作考察、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继续教育合作办学等途径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撑,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创新校企合作的内涵,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培、专业共育、基地共建”的互利共赢目标,可以使企业把参与高职课程管理作为一项工作来认识和完成。

良好的学校课程管理有助于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有助于行业企业提高社会地位、获得智力支持。因此,应从主观上形成项目化课程管理意识,在客观上建立持续的保障机制,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营造积极的课改氛围,使课程管理的主体——教师、学生、行业企业分别产生原动力、推动力、驱动力和助动力,使他们积极参与项目化课程管理。

[1]张爱芹.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9,(13):51.

[2]郑学燕,马忠丽,路宏.从教学管理到课程管理——论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管理改革[J].甘肃高师学报,2009,(6):90.

[3]阮彩霞.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视阈下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2):17.

[4]高玉萍.项目化教学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职业教育,2009,(5):55.

[5]庞世俊,庞少召.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驱动方式解构:问题与策略[J].职教通讯,2010,(4):27-32.

G420

A

1672-5727(2011)12-0027-03

李臻颖(1972—),女,浙江嵊州人,硕士,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本文系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基于高职服装专业项目化课程的课程管理研究》(课题编号:201009)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课程管理校企高职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完善小学课程管理
新形势下的课程管理
构建五年制高职数学小组的可行性分析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