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蓉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国内外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预报因子,高水平的纤维蛋白原可以反映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1,2]。本研究选取了已行冠脉造影的86例ACS患者,从多个角度对其纤维蛋白原水平做进一步分析。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有冠心病典型临床表现,并且均经冠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主干和(或)至少一支主要分支血管狭窄≥50%。ACS诊断标准:有急性胸痛症状;有提示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动态变化;心肌梗死者心肌酶学升高并且有动态变化。排除标准:冠脉造影仅见血栓未见狭窄;急性脑血管病(1个月内);严重的肝肾疾病;肺栓塞;明确的急性炎症;恶性肿瘤;年龄>80岁。
86例中男 63例,女23例;年龄(58.79±10.75)岁;不稳定型心绞痛 35例,急性心肌梗死 51例;单支血管病变 37例,双支血管病变 29例,三支血管病变 20例;前降支病变 71例,回旋支病变38例,右冠病变43例;无高血压等合并症 30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至少一种合并症 56例,合并高血压47例,合并脑血管病10例,合并糖尿病24例。
1.2 方法
1.2.1 冠脉造影 住院后1周至两周左右由专人完成。应用荷兰飞利浦的800 mA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型号:Integris V5000。采取3个或3个以上投照体位,确定病变血管以及部位。
1.2.2 纤维蛋白原(Fib)检测 入院时抽取肘静脉血3 mL,1 h内离心(3 000 r/min)10 min,分离血浆,应用散射比浊法统一由专人测定。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ACL 9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质控及标准品。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检验。
2.1 不同性别Fib水平比较 86例Fib水平为(3.262±1.051)g/L,其中男性为(3.278±1.171)g/L,女性为(3.220±0.634)g/L,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的Fib水平比较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Fib为(3.223±0.750)g/L,心肌梗死组 Fib为(3.289±1.223)g/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同冠脉病变Fib变化 单支病变组Fib为(3.001±0.815)g/L;双支病变组 Fib为(3.471±1.292)g/L;三支病变组Fib为(3.442±0.997)g/L。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支病变组Fib为(3.001±0.815)g/L,与多支病变组(3.460 g/L±1.169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合并右冠病变组与未合并右冠病变组Fib水平分别为(3.529±1.216)g/L、(3.005±0.78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合并前降支或回旋支病变与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合并不同并发症Fib的变化 无任何并发症患者、有至少一种并发症患者Fib水平分别为(3.197±0.986)g/L、(3.297±1.092)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高血压病与不合并高血压病患者Fib水平分别为(3.243±0.975)g/L、(3.285±1.149)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脑血管病与不合并脑血管病患者 Fib水平分别为(3.483±1.951)g/L、(3.233±0.888)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糖尿病和不合并糖尿病患者Fib水平分别为(3.627±1.298)g/L、(3.121±0.91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近年来大量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和炎症活性的标志,并且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密切相关[3,4]。作为急性炎症指标之一的Fib水平升高,反映了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活动,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或易损性,易发生破裂而引起急性心脏事件。不同性别纤维蛋白水平有不同报道。有报道示,无论是CHD患者还是健康人群,男女性别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存在明显差异,男性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较女性高[5,6]。这可能与男性吸烟、血脂高等因素有关。也有研究显示女性纤维蛋白原浓度高于男性,考虑与绝经、老龄等有关。本研究中男性和女性纤维蛋白原水平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心肌梗死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心绞痛患者,这与大多数报道相符,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发病时间不同有关。另外本研究中,多支病变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并有统计学意义,这与目前报道相一致。合并右冠病变与非合并右冠病变Fi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可能与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有关,右冠病变常合并血容量偏低,血液黏稠度高,更易形成血栓;另外可能与样本量较少及选择偏倚有关。但有研究[7]显示,早发(男<55岁,女<65岁)冠心病组在右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晚发冠心病组。在本研究中有无并发症两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入选的病例均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在影响纤维蛋白水平上冠脉病变因素似更为突出。另也有报道在对照研究中,冠心病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而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而合并糖尿病与未合并糖尿病两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糖尿病作为冠心病的等危症,二者的发病机制具有共同之处有关。包括慢性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反应、凝血机制异常、血管内皮的损伤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而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剧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纤维蛋白原又参与并调控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途径[9,10]。
[1]T oss H,Lindahl B,Siesbahn A,et al.Prognostic influence of increased fibrinogen an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in un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irculation,1997,96:4204-42l0.
[2]刘梅颜,胡大一,阎丽,等.高水平纤维蛋白原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相关性探讨[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1):820-823.
[3]Ernst E,Resch KL.Fibrinogen as a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A meta-analy si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nn Intern Med,1993,118:956-963.
[4]James JS,Halit S,Geoffrey HT,et al.Association of fibrinogen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framingham off spring population[J].Circulation,2000,102:1634-1638.
[5]Lee AJ,Lowe GDO,Woodward KS,et al.Fibrinogen in relation to personal history of prevalent hypertension,diabete,stroke,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family history:The Scottish Heart Health Study[J].Br Heart J,1993,69:338.
[6]马会利,陈纪林.冠心病及健康者男女βHaeⅢ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比较[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0,16(1):32-34.
[7]陈君,郭志刚,胡威.早发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的病变特点[J].广东医学,2009,30(5):737-739.
[8]孙慧,张薇,路方红,等.纤维蛋白原β-455GⅡA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4,12(2):199-202.
[9]曹勇军,张艳林,李瑞霞,等.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途径及其调控[J].中国卒中杂志,2009,4(8):5.
[10]Rajtari R,Kloch M,Kiec-Wilk B,et al.Fibrinogen-acute phase protein as a marker of immunological process as atherosclerosis[J].Folia Med Cracov,2005,46: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