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光,曹 宏,张育频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5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和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必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外,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颇为成熟,如德国的“双轨制”,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教育,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等。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很年轻,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本文就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践,谈一点儿体会。
一是工学交替模式的实施可以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很快,新技术和新设备更新很快。由于企业设备较先进,能保证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接触到新设备,学习到新技术。让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实训为学校节省了大量购买新设备的资金,降低了学校的办学成本。
二是工学交替模式的实施加强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学校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都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他们把专业技术和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解决了学校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
三是工学交替模式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职业教育中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只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工作经验、工作态度、职业能力等方面无法掌握,而工作经验和一些知识、技能只能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去获得和提高。
采用工学交替模式应该注意:一是选好合作企业和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二是工学交替实施与教学计划的设置,三是工学交替与理论课程教学的比例,四是工学交替实施与学生管理的问题,五是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问题,六是解决好就业的问题。
通过对河北汇通路桥建设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调研,确定本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的职业岗位为测量、施工、试验、检测、监理、预算、招投标和项目管理等,发展岗位是工程师和项目经理。根据对职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了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
以“张家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与河北汇通路桥建设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合作,积极推进“三融合、双循环、岗带薪”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融合”即校企融合、工学融合、做学融合,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双循环”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三年的培养期分为两个循环、四个阶段。“岗带薪”即学生的两次带薪顶岗实习。
“双循环”的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循环(含第一、二阶段)
第一阶段(第1、2、3学期)为基本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学生通过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了解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职业领域的基本要求。通过认识实习、单项训练、综合实训、假期社会实践、企业专家讲座等,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观念、职业基本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
第二阶段(第4学期)为基本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实训阶段。用5个月时间到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了解道路桥梁施工程序、设备和工艺,使学生理论得到强化、技能得到提高,并且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一阶段的工作由校企共同负责、共同管理,学生实习成绩记入学生档案。本阶段结束时有50%以上的学生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第二循环(含第三、四阶段)
第三阶段(第5学期)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学生在5个月顶岗实习工作的基础上,学习主动性更强,目的性更明确。学生通过职业拓展、职业综合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的知识面,能够独立完成中小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概预算、编写招投标文件等工作。
第四阶段(第6学期)为职业综合能力实训阶段。用半年时间到校外实训基地带薪顶岗实习。利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在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协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和能力。本阶段结束时有80%以上的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
在第二阶段(基本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实训阶段)、第三阶段(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和第四阶段(职业综合能力实训阶段)完成后,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是相当有益的。多数同学认为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好。
为了更好地完成工学交替的课程改革,向15个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13个企业回复了调查问卷。通过问卷答卷情况可以看出,53.85%的企业认为学生所学的课程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84.62%的企业认为应当对课程进行改革。有92.31%的企业认为,学生到企业实践一段时间后的综合素质要比实践前的高,同时92.31%的企业认为学生实践前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较差,只有7.69%的企业认为学生到企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不能胜任他所在的岗位,92.31%的企业对学生在企业实习期的表现很满意。
2.3.1 构建工学交替教学体系
为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构建突出能力培养为主的以应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高度统一、有机协调、相互补充。
2.3.1.1 专业基础理论与训练,工学交替。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专业基础技能,认知工作内容和学习要求,了解工作环境,激发学习热情,打好工学交替基础。
2.3.1.2 专业认识性训练,工学交替。学生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进行校内实训,然后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训,然后又回到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实现工学交替,增强了专业认识性训练效果。
2.3.1.3 专业综合性训练与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学生带着任务到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训练,校企双方共同指导;然后回到学校,将在企业中学到的实践知识和专业课程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显著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3.1.4 毕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完成校企共同实施。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一起研究培养方案实施指导,学生工学交替,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优秀毕业生。如李海英、于自宏等10多名同学经过在河北方舟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的顶岗实训,学做合一,成绩突出,受到公司领导的一致好评。
双循环的“工学交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强化。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实施“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这一科学的认知规律提供了必要的场所。
2.3.2 改革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手段
2.3.2.1 核心课程改革以“三融合、双循环、岗带薪”教学为导向
近几年我系在课程建设中积极推行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体现工作过程。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以学生为行动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之间互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3.2.2 核心课程改革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教师对学生布置工作任务,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所要掌握的隐含在工作任务中的学习内容。在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这种“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体会成功的喜悦”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3 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通过与技术专家共同对岗位能力的剖析,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真实生产任务为载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实践教学环节超过总课时的50%。
2.3.4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根据岗位核心能力要求,校企共同建设开发《桥梁施工》、《道路工程测量》等几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设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教材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教学过程在“做学”一体的场所进行;课程考核与岗位工作要求和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
2.3.5 优化整合专业教学资源
在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注重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紧密结合。构建理实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将课堂教学引入实训场所,将理论知识融入生产实际,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2.3.6 健全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体制
建立适应工学结合要求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督导机制,健全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及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与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共同修订完成专业主干课程标准的制定。完善校系两级督导制度,聘请合作企业专家参与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强化对教师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督导。完善由系专家组(含企业专家)、同行、学生三方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立教学信息定期反馈制度。
2.3.7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顶岗实习岗位群,实现学生在第四学期和第六学期高质量的带薪顶岗实习,增加校外实训基地数目,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学校通过为企业培训职工、进行技术开发等服务,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受益,从而主动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根据毕业生提前一年被企业预定、提前半年上岗的特点,利用用人单位的建设工地和企业一起安排顶岗实习。由企业提供实习场地、指导教师、食宿条件、实习薪金等,学校安排带队教师,双方共同管理,共同考核。
积极推进“三融合、双循环、岗带薪”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了校企融合、工学融合、做学融合,实现了校内学习到带薪顶岗实习的两次循环,突出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构建了做学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核心课程,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根据岗位核心能力要求,校企共同建设开发课程。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学习+实践技能模块化训练(校内实训)+校外综合实训”的教学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建立了具有省级先进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业广泛合作,建立了15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基本满足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训练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建立了一支具有“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本专业教师分批进行了学历进修和下企业实习锻炼,同时聘请道路桥梁建设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
毕业生大多以良好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优异的工作业绩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逐渐成为企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出现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可喜局面。
总之,工学交替模式能顺应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降低人才培养成本,达到校企双赢。工学交替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它必将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