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性观念的和谐校园构建

2011-02-20 08:57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大学

肖 凡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南阳 473009)

《大学》开章明义就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著名教育家杨叔子也曾经多次指出,大学是“育人”,而非“制器”。我们也应该知道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完成精神成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弘扬人文精神,创建和谐校园意义深远。

所谓的复杂性是来自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探讨自然界中复杂系统的混沌与有序、深奥与简洁之间的关系,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自组织性的特点,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法国著名教育家埃德加·莫兰指出,“七种基本的知识”是未来的处于任何社会和任何文化中的教育毫无例外都不能排除的,而只应根据每个社会和每个文化特有的风尚和准则加以处理。这“七种基本的知识”是在其著作《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中全面讨论的话题。这七种基本的知识是:错误和幻觉、恰切的认识的原则、人类地位、地球本证、不确定性、相互理解、人类伦理学。拜读了本书后很受启发,本文尝试用复杂性理论来探讨和谐校园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围绕不确定性构建校园文化环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一句名言,而校园环境正是学生的无书师长,校园的一草一木不仅在塑造大学的良好形象方面,还在形成大学生完美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应该围绕和谐发展、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从每一个方面来建设美好的校园,以从真正为学生着想的观点来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品位。

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论述教育目标时,这样说道,教育“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这句话一下子道出了教育的真正本质,教育目标是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事业者应该时刻思考和追问的终极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只有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进行校园建设,使我们的校园成为学生“精神成人”的家园,才能把和谐校园建设轰轰烈烈地进行下去,这也正是学校之所以吸引莘莘学子的根本原因。正如陈寿参所说,校园是心灵的家园,是诗意的栖居地,是灵魂的孕育所,是生命的起跑线。我们应该牢牢记住,大学校园应是每个年轻人长大成人的必经驿站。在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以知识,颁发一个文凭,而应该努力向着培养一个合格公民的目标切实前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够真正为人民负责,我们的民族才能够强大起来。

总之,各种各样的因素在校园建设过程中都会出现,不管是有利因素还是不利因素,我们都应该时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迎战不确定性”不仅是对教育本身提出的基本要求,而且在学生生长的整个空间环境都应该时时提醒和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不确定性。这就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校园文化建设既要有良好的目的和愿望,又不能按照统一的规划模式建设。“和而不同”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坚持的原则和方针。

二、通过相互理解改善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校园内的各个群体内部不能相互理解,群体之间不能相互理解,甚至人与环境也不能相互“理解”,这是大学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极度不合理的现象。当然大学和社会之间的相互“理解”问题也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基于相互理解的观点,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本质。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是人类历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文化性是大学的基本属性。大学重在培养和谐的人,而不是培养有用的工具。爱因斯坦早就指出,大学教育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工具制造型教育,教给学生技能,让他们成为实用“工具”;一种是人格提升型教育,把学习看成完善人格的高尚事情,培养出来的是“和谐的人”,能分辨真假、善恶和美丑,成为公共知识分子。

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轨迹可以大致归纳为: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素质本位。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只有在素质教育的导向下,才能相互理解,才能具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著名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教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与人相处、与人合作、与人共同生活,被看作是学会生存的重要前提。这充分说明,教授相互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

三、从传统文化看校园文化建设

从伦理学方面来看,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儒、道、释文化的和谐思想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为建构和谐校园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

儒家主张中庸之道的和谐观,其思想核心是“仁爱守礼”,侧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所以儒家的和谐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道德”和“中庸尚和”。比如,在人际关系和身心修养上,“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就是当今在校师生应该用以自我勉励的文化精髓。另外,像易经中的太极八卦图就给了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灵感,使他在电子计算机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1973年戈德伯格提出生物控制的“阴阳假说”也是受到了太极八卦图的启发;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关于互补原理的解释中也提到太极八卦图作为东方哲学思想的反映和体现等。这些事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科学思想中也得到了极好的印证。

道家主张天人一体的和谐观,侧重天人关系的和谐,更加崇尚自然。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超越自然”思想,具体表述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使,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等,其内涵就是告诫人们不是伪善而应按照合乎人的本性的方式去生活,顺应自然的本性,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释家主张中道圆融的和谐观,侧重身心关系的和谐观,“因缘和合”的内涵表明世间万物是一种因缘而起的和合共生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佛教主张“自他不二”、“与诸众生,视若自己”。如果抛开佛教的负面影响,这绝对是现代大学生在内心修养方面的一剂良药。

中国古代的“和谐社会”是封建帝王道统格局下多种文化共存通融的结果,是帝王君临天下的“和谐社会”,与我们当今所倡导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总之,中华文明传统文化融儒、道、释为一体,有其丰富合理的思想内涵,我们应在和谐校园的构建过程中,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四、校园文化制度的合理性建设

合理性和合理化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实际上它们有着同一的根源,但在发展中它们彼此变成对立的。合理性是一种探讨,是我们的创造了逻辑结构的各个精神主体之间的不断对话,他们还把这些逻辑结构应用于现实世界,并与其进行对话。合理化的本质却在于企图把现实关闭在一个协调一致的系统里,它使得所有在现实中反驳这个协调一致的系统的东西都被排除、遗忘和弃置一边,被看作幻象或者表面现象。

高职院校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文化不是简单的校园文化活动,也不是有了“校训”、“校歌”、“思想宣传”、“海报”、“办学指导思想”等就算有了文化。大学文化建设,实际是对现有教育活动的反思,文化建设的过程是学校与师生共同进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坚守和变化的结合,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创建和谐校园文化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但是,在“工具”理念日益盛行的情况下,大学偏离了教育的航向,一些学校里育人工作日益被边缘化。这是当前高等院校最应该深入思考和不断反思的问题之一。否则,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是做做表面文章,很难从根本上做到突破和创新。这实际上正是这种所谓的制度的“合理化”带来的后果。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制度要具有合理性,但不能一味追求政绩或相关的东西而使之流于合理化的边缘。

总 结

复杂性是一个提出问题的词语,而不是给出解决办法的词语。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建设过程中要预料到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要增进各个群体以及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还要制定合理性的制度。总之,高校校园内应该是这样的:教师富有人文关怀,学生富有人文情怀,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校园环境和谐。和谐校园靠大家,每个人都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当然我们也应该时刻牢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J].政策,2004,(2):39-41.

[2]李宗贤.略论大学生的“精神成人”[J].现代大学教育,2008,(6):76-79.

[3][法]埃德加·莫兰.陈一壮 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4]赵中立,许良英,张宣三 编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3.

[5]陈寿参.学校应是“精神成人”的家园[J].上海教育,2007,(03B):58.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园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大学求学的遗憾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