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解读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乐《藏谜》

2011-02-20 04:53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杨丽萍原生态藏族

雷 敏

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乐《藏谜》是杨丽萍继《云南映象》之后又一最新力作,是一台融传统与现代为一体,涵盖了中国各藏族地区不同风格的纯藏族大型歌舞乐,更是国内首部全景式展现藏民族文化的歌舞乐诗篇。自2007年8月16 日成都首演后,《藏谜》就接到了全国各地的演出邀请,走遍了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长沙、杭州、宁波、深圳等20 多个城市,而且场场爆满。《藏谜》之所以能再度取得成功,与其先进的市场品牌推广理念和成熟的市场能力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藏谜》所折射出的原生态歌舞艺术的独特魅力所致。

原生态舞蹈是指起源于民族民间,流传于民族民间,没有经过异化改造,原汁原味,只经过现代舞台时空的诗意化展示的舞台艺术作品。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则将原生态舞蹈定义为:“流传于民族、民间,最原始的、土得掉渣的、在田间地头都能跳的舞蹈。”[1]

原生态舞蹈自然、生命、情感相互交融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最接近天性、最贴合人性的艺术表现行为,富含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诚如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刀美兰所言“原生态舞蹈是国宝”[2]。在文化多元化的历史背景下,随着东西方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密切交流、碰撞,各种艺术形式的相互借鉴、交融,原生态舞蹈实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传承与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历史选择和考验。如何保持原生态舞蹈的艺术精品本色,又能被较好地传播与接受,是业界人士在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藏谜》的再次成功为着眼点,对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展开初步讨论。

一、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文化是原生态舞蹈创作的源泉

《藏谜》与当年的《云南映像》一样,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就是对原生态文化的展示。《藏谜》是一台纯藏族风格的大型歌舞乐表演舞台剧,由“孔雀公主”杨丽萍与“藏族歌王”容中尔甲联手打造。主要以歌、舞、器乐表演为主,以情景式的藏族生活、民间民俗、宗教仪式情景再现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主体,以藏族老阿妈虔诚朝拜的路途中所见为主线,表现了藏民族生活、民间民俗、宗教仪式场景。据《藏谜》剧组介绍,该剧所涉及的舞台表演元素都是以原生态的元素形成,音乐、舞蹈、器乐、演员包括现场的舞美道具,大多来源于民间的收集和整理,是一次发掘历史文化资源、表现现代审美追求的艺术探索。

杨丽萍接手打造《藏谜》时就曾说过:“就像做《云南映象》一样的模式,就要原生态”,“比如六弦琴以及大皮靴跳的踢踏舞、牦牛舞、八大金刚舞……连我都能感动得一塌糊涂”。谈到这些,杨丽萍开始兴奋起来:“我们的踢踏舞,绝对比《大河之舞》厉害,《大河之舞》只是背着手跳得比较整齐,整个舞蹈比较完整而已,但我们有很多花样,而且更加震撼!”容中尔甲透露,《藏谜》的整个音乐几乎都来自民间:“传唱了几千年的歌曲是不可能超越的,与其全新创作不如使用这些积淀的经典。”《藏谜》音乐总监小胖走遍了全国所有的藏区,搜集了西藏、四川、甘肃、青海、云南等藏区的民歌,进行整理改编,呈现给观众的歌曲和音乐都是原生态的。[3]

从《藏谜》的场景、演员、服饰等表现形式上看,呈现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显然仍是杨丽萍在《藏谜》中的追求。神秘的西藏乐器六弦琴和大法号,藏风浓郁的石墙、木桩、玛尼石等舞台布景,在视觉上带给观众的就是完整、纯粹的藏族风情。为了原汁原味地展示藏文化的精髓,该剧在演员的选择上除了杨丽萍外,所有演员均来自藏族地区。演员中,著名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来自藏区土生土长的农牧民,他们对藏族歌舞的热爱,用歌舞所表达出的情感也更是纯粹发自内心的。80 余名藏族演员用最原汁原味的方式,以自己的灵魂之舞带观众神游雪域高原,体验藏族艺术的特色,将原生态的西藏呈现在观众眼前,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演员们都是没有舞台经验的土生土长的农牧民,是他们跑遍藏区挨个村子挑选来的,都是当地最有表演才能的人。“既然要做原生态的歌舞,就要让真正的藏族牧民来表演。”除了灵魂舞者杨丽萍外,余下的80 多名舞者全是从未登过舞台的非专业演员,他们中有流浪艺人,有孤儿,当然更多的是原汁原味的牧民,他们中很大一部分甚至连汉语都听不懂,需要配备翻译。《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祀超度的大法号都是首次登上舞台。而所有演员的演出服装都是依照藏族人民生活着装制作的,玛瑙、珊瑚、绿松石等贵重的饰物,更是真材实料,在3000 余件藏族服饰中,“全都是这些藏族演员们自己的衣服或是亲手缝制的,因为这些都是他们最熟悉的,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做出真正的味道。比如,从容中尔甲家里就拿来100 多套,其中向阳花所饰演的朝圣老阿妈穿的衣服,就是她自己的”[4]。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在原生态舞蹈中,就是反映人们祈天祷地、求取风调雨顺的各种仪式舞蹈,而具有原生态性质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含有大量类似内容。而杨丽萍所舞的《藏谜》也正是如此。《藏谜》中展现藏族人民生活劳动的场面,比如藏民收青稞、打场、晒青稞的情景,修缮圣地布达拉宫时的“打阿嘎”,表达男女情感的“长袖舞”,还有“赛装节”上色彩缤纷的藏族服饰展示等,确实都是对藏族人民生活的真实还原,是不加修饰的美,把生活和舞蹈完全融合在一起。《藏谜》最吸引观众之处不在于杨丽萍本人的演出,而是独特的文化资源,即藏民族原生态艺术。藏族原生态歌、舞、乐,形成了《藏谜》的独特性,打造了强大的差异化优势,这是决定市场运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经典的必是独特的。”杨丽萍说,《藏谜》中全体演员的表演原汁原味,无论是赞美生命的《六弦琴》、《打阿嘎》,还是歌唱自由和爱情的《长袖舞》、《青稞舞》,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藏谜》不仅吸取了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元素,还有藏文化中常见的唐卡,以及圣洁的雪山、可爱的牦牛,藏族的赛装节、古老的藏戏等原生态生活都一一在舞台呈现,就连演员的每一件服饰,都全部根据她在藏区采风期间拍摄的图片,原样照搬而来。

艺术源于生活。整场歌舞没有太多人工雕琢的痕迹,演员脸上自然的笑容和对舞蹈的沉醉,以及举手投足间恣意狂放的喜怒哀乐,都可以让观众体会到强大的生命力。杨丽萍潜沉到艺术生命的底层,去挖掘全新的生命意义和真正的艺术瑰宝,将丰富的藏族民族民间艺术解构又重新整合,从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里,找来了能歌善舞的村民。这些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他们淳朴、善良,深信天地可以交合、阴阳可以协调。他们为了施爱而跳踢踏舞,为了庆丰收而打歌,为了交媾而击鼓。他们用天人合一的歌舞、身心合一的激情,带着与生俱来的冲动和狂欢,汇聚成决堤泄洪般的冲击力。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冯双白曾指出:不少地方民间原生态的舞蹈传承正在被消解,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身份日渐模糊。这种现象需要引起重视。原生态的舞蹈出现离“舞台”越来越近、离“民俗”越来越远的趋势,是工业文明带来的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文化趋同的表现之一。《藏谜》并不是突发的横空出世,而是对民族魂、民族根的继承。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是深植于民族丰厚的舞蹈文化土壤,依附于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舞蹈艺术家要深入这片广阔的文化空间,悉心学习和研究,努力保持文化多样性和保持民族文化基因,要立足民间、立足生活、立足人民,从生活激情中寻找创作激情,从真实的生活、劳动中提炼舞蹈素材,是舞蹈创作者永远的课题和创作的源泉。[5]

二、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审美追求相结合是原生态舞蹈发展的方向

杨丽萍在《藏谜》中,把一些原生态的东西大胆地移植、拓展和创新,运用现代意识、现代技法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重新激活了这些古老的原生态艺术,既强化了原生之态,又满足了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动态保护。[6]

以当代的艺术眼光来看,观众的审美追求是创作者把现代艺术元素融入舞蹈动作、服装设计、舞台美术及音乐之中。在风格上不再沉迷于风格化、原始化,而是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在造型上,不再以圆形线条和对称形为最美,而是喜欢错落有致的对比和不对称美;在肢体语言上,也打破了程式化的动作线条,追求棱角分明,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的变化,动作新颖而别致;在舞蹈服饰上,做工、面料、式样、质地、色彩等都更趋于现代人对服饰审美的要求;在音响灯光等技术的运用上,更加符合现代人的视听需求。代表原生态舞蹈的《藏谜》也加载了现代人的审美视角。

在杨丽萍眼中,原生态并不是简单的复古。比如在“牦牛舞”中就加入了流行元素。有的评论称牦牛舞“颇为搞笑”,“是那种不失恶搞精神的舞蹈”,“让人大跌眼镜”。扮演“牦牛”的演员跳起了街舞,歌舞的节奏开始欢快起来,放牛娃的一头大牦牛和三十几头小牦牛开始翩翩起舞,一阵藏族女孩的歌声响起,引得放牛娃举目四望,看到主人失魂落魄的样子,一头牦牛竟然唱起“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放牛娃则在一边数落“牦牛”:“我们好好的民歌你不唱,你唱什么流行歌曲啊。”而之后几头小牦牛竟然跳起了街舞,两个人扮演的大牦牛动作做不了太多,但也坐在岩石之上跷起了二郎腿,放牛娃更是用“立正、稍息、向右看齐……”来号令牦牛。杨丽萍表示自己并不是排斥流行,“现在拉萨到处都在放流行歌”,但她认为民族的东西不应该被忘记。杨丽萍认为,这些是“比较现代的冷幽默片段”,希望通过这种带讽刺味的幽默方式,唤醒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在舞蹈上也体现了一种创造。杨丽萍大胆地创造了“荷花度母”的舞蹈形象,创编了《荷花度母》和《黑帽舞》,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荷花度母》这段情景交融的舞蹈中,杨丽萍演出的荷花度母与老阿妈相遇。杨丽萍在一朵徐徐盛开的莲花中舞蹈,她纤细柔软的舞姿和标志性的兰花指展现了她柔美婀娜的一面。而在一段夏拉舞中,杨丽萍则率领几名藏族小伙子进行了极尽豪放和刚毅的表演,甚至还跳起了美国著名爵士舞大师鲍伯·福斯的招牌舞步。以现代人的审美角度,探索原始的印记。给古老披上现代的纱衣,使其具有陌生化效果,似曾相识却焕然一新,满足艺术求新和现代观众审美求新的需求,同时从现代出发,回溯到原始的、本初的对生命的探索中。

在舞台制作方面,《藏谜》大量使用了可移动、升降转换的装置,使传统的广场活动与现代舞台艺术得到了完美结合;舞台上使用了五六百盏灯,丰富的灯光在时空错位、视觉错位中构建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空灵而庄严的音乐的注入,也为《藏谜》增添了无穷魅力。一开场就震撼人心:演员们吟唱着经文,穿过观众席拥挤的甬道,步向台上巨大的转经筒;轰然巨响,神山显现,一双慈悲的佛眼默默注视着这群虔诚的人,空气中弥漫着氤氲的雾气;神秘的西藏乐器六弦琴和大法号等被一一搬上台。从藏区运来的青稞、巨大金色的转经筒、色彩斑斓的巨幅唐卡、藏风浓郁的石墙、木桩、玛尼石,让观众们目不暇接。配合舞台两侧介绍性字幕,观众们也从中了解到很多藏族的艺术种类、风俗习惯,《藏迷》如同一部浓缩了的藏族风情画和藏族百科全书。

《藏谜》可称作朴素的原生态舞蹈融入多姿多彩的现代编舞技法的代表之作。其成功,不仅仅是由于其尊重原生态的民族审美,满足了观众的传统的审美需求,也得益于其运用现代审美理念、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使得舞美与想象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使整个作品显得更加血肉丰满,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使作品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水平。换句话说,《藏谜》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审美追求完美结合,这不仅是它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原生态舞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原生态舞蹈作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要想真正做到源远流长,就必须面对时代审美的变迁,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思维相互磨合、相互碰撞,在凝聚厚重民族文化的原生态舞蹈中不断注入现代的审美因素,甚至舞者可以在充分掌握原生态舞蹈风格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充满现代审美的音乐和舞蹈技法,将原生态素材打碎,利用原生态舞蹈元素重新组合,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编排方式更加符合现代审美特征。需要指出的是,所谓与现代审美结合,不是简单呈现而是要“激活”这些原生态的艺术,杨丽萍运用现代意识、现代技法、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改编创作,“准则是既要强化原生态之态,又不隔离现在普通观众的审美要求”,即杨丽萍所说的“来自民间、最终又汇入民间”的原生态。[7]

三、民族艺术市场化是原生态舞蹈发展的必然途径

《藏谜》的成功是文化艺术的一次成功传播,亦是市场的一次成功运作。笔者认为,诸如《藏谜》这类原生态舞蹈的必然发展轨道就是走入市场,用艺术检阅市场,用市场推动艺术,将“原生态”少数民族舞蹈发展成为大众文化商品。

文化与市场的完美结合,才能开辟更宽广的文化领域,让民族文化走得更远,发展更快。《藏谜》成都首演后,将开始首轮全国巡演,目前敲定的城市有武汉、长沙、南昌、杭州、宁波、南京、合肥、上海、苏州、常州、北京等,同时,北方剧院联盟旗下的沈阳、长春、哈尔滨、天津、石家庄、大连、无锡民乐节开幕式等也均在主动联系中。预计《藏谜》在东部、中部、北部的这些城市巡演,会持续到明年春节前。明年春节后到旅游旺季到来的这段时间里,《藏谜》将在西部演出联盟成员单位重庆、南宁、贵阳、昆明等城市巡演。旅游旺季到来后,将在神奇九寨大剧院驻场演出。淡季则再展开第二轮全国巡演。“《云南映象》到第三轮巡演的时候才收回了剧作投资成本,没想到《藏谜》第一轮巡演就实现了这一目标,现在连出场价也高过了《云南映象》,简直是速度惊人。”容中尔甲甚至透露《藏谜》的出场价目前已高达20 万,“当初还担心票房问题,没想到现在《藏谜》在全国竟会这样火,不到半年,我们就收回了音乐、灯光、服装、舞台上千万的投资费用”[8]。

在北京、上海两地演出后,已有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海外的日本、新加坡、美国、西班牙、法国等地的演出商表示想把《藏谜》运作到海外市场。据了解,日本、马来西亚都有演出商正在和《藏谜》出品人容中尔甲洽谈,如果演出成行,其影响力势必辐射整个东南亚,走向欧美市场也指日可待。

《藏谜》的再度成功,说明了原生态艺术的市场是存在的,观众对其也有强烈的文化消费需求。而且,民族艺术已深入中国人的骨髓,只要有好的制作、主题、时机和场次等技术性问题掌握得当,一定会引起观众观看、回味的愿望,从而将民族文化传播开来、传递下去。随着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国优秀文化产品进军国际市场已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而在文化产业迅速崛起的中国,应该通过不断整合自身文化艺术资源,增强文化原创力,树立特色文化品牌,努力推进本土文化产品“走出去”,在全面展示民族文化感动世界的“软实力”的同时,充分实现其经济价值,从而反哺文化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藏谜》之所以具有如此的艺术魅力和市场吸引力,源于其将还原原生态舞蹈的真实因子作为原生态舞蹈的创作源泉,尊崇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审美追求紧密结合作为原生态舞蹈发展的方向,并践行了市场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其以对民族文化的深刻情感为出发点,将巨大艺术张力与现代的审美和市场规律巧妙融合,为原生态舞蹈,乃至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参考范本。

[1]罗丽娜.试论原生态舞蹈的人文价值[J].大舞台,2007 (1):22.

[2]周静.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刀美兰认为——“原生态舞蹈是国宝”[N].贵州日报,2007—08—02.

[3]古丽米娜·买买提.试论杨丽萍原生态歌舞剧的特色——以《藏谜》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3):98—100.

[4]段续.神秘·原始·神圣——简评原生态歌舞乐《藏谜》[J].时代文学(双月刊上半月),2009 (6):147—148.

[5]周雅俐.由《云南映象》看我国原生态舞蹈的发展[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 (8):175.

[6]郭秀清.浅谈原生态民间舞蹈挖掘保护与发展[J].黄河之声,2008 (2):127.

[7]王伟男.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现代化[J].舞蹈,2006 (8):98.

[8]慕羽.从《云南映象》到《藏谜》:当“原生态”少数民族舞蹈成为大众文化商品[J].艺术评论,2007 (12):55.

猜你喜欢
杨丽萍原生态藏族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作文呼唤“原生态”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杨丽萍的“舞”侠世界
原生态静宁苹果
当代傣族舞蹈风格特点探析——以杨丽萍的《雀之灵》为例
滇国贮贝器 浮夸还是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