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林生,唐承财,2,成升魁
(1.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
钟林生1,唐承财1,2,成升魁1
(1.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旅游业是全球变化影响下的敏感和脆弱的产业之一,科学分析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各种影响,提出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简要叙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格局与游客行为、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体系、旅游效益等5个方面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最后提出中国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本研究成果可为中国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决策提供理论指导。
旅游业;气候变化;影响;适应策略;中国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已成为人类在本世纪面临的最复杂、最严峻挑战之一[1]。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四次评估(简称IPCC AR4),在1990-2100年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8℃ -6.4℃。由于全球变化的幅度已经超出了地球本身的自然变率,必然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2]。气候变化对中国潜在的威胁也是巨大的,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干旱和洪涝灾害增加,山地冰川普遍退缩,西部山区冰川面积在几十年减少20%以上;在21世纪末,水资源利用将受到较大威胁,农业生产费用增加,生产潜力将降低;全球变暖将对中国的冻土、沼泽、荒漠产生严重影响,这些变化都是不可逆转的[3]。
旅游业是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产业,气候变化对全球与区域旅游业产生着现实和潜在的影响[4]。相对农业、林业、渔业等其他经济部门而言,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方面常常被忽视[5]。为探讨旅游业如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在2007年举办的“第二届全球变暖与旅游大会”上强调:“气候变化是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21世纪千年发展目标构成最严重威胁的因素,全体行业部门应该紧急行动起来,认真面对气候变化”[6],并将2008年世界旅游日主题确定为“旅游: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不少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脆弱,旅游业也极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应对气候变化的部署,国家旅游局2008年11月发布了《关于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立足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充分认识区域性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全面把握对旅游业的不利与有利因素。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实施旅游节能减排工程”和“倡导低碳旅游方式”。所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的可能影响,探索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科学对策,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有非常迫切而有意义的工作。鉴于上述背景,本文采用文献归纳总结、专家访谈、演绎推理等方法,综合以往研究成果,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并探讨旅游业如何适应这些影响,旨在为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依据。
气候变化与旅游关系的研究始于1936年,但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后才逐渐开始,Smith K(1990)对气候变化与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7],此后,不少学者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影响[8-11]。21世纪以后关于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对旅游吸引物、旅游活动的影响,旅游者行为模式变化、旅游地和旅游经营者应对措施等[12],研究尺度与地域主要涉及全球层面[13-14]、国家与区域[15]、旅游目的地(例如滑雪区[16],公园[17-18],海滨地带[19-20])等。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得到了不少国际组织的关注,199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组织的会议上,Viner D和Agnew M(1999)提出气候变化对全球旅游影响评估的研究,并在1999年发布了其研究结果[21]。而为探讨旅游业如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UNWTO也于2003年和2007年召开了两届国际气候变化和旅游会议[22-23]。
国内学者对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影响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Guo(1996)较早研究了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24]。截止到2010年6 月,通过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的题名和关键词输入“气候变化+旅游”,与本研究内容相关的搜索结果为18篇,其中有7篇为针对国外研究的综述[24-30],主要从气候变化对旅游的影响的研究历程、研究方法和研究热点、旅游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研究展望等方面做了研究总结。另外有不少学者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如对海南[31]、福建[32]、西南地区[33]、浙江[34]、阿尔山市[35]等地的旅游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这些地区的旅游业均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国家层面的研究也有一些探索,如桑东莉(2010)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持续发展提出的挑战,并从立法与制度方面提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27]。但现有的国家层面研究探索还仅是侧重某些方面,系统探讨较少。
旅游业是综合性强、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社会经济产业,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体系、旅游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
(一)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中国拥有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良旅游资源,而旅游资源是中国旅游产业体系中首先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物质基础之一。全球气候变化会导致我国许多类型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空间分布等方面发生变化,尤其是水域类、生物类、建筑遗址人文类旅游资源,这些变化往往是通过影响旅游资源的生成与赋存环境而实现的。
1.水域类旅游资源 全球气候变化将通过加速大气环流和水文循环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水资源量在时空上的分布,进而加剧区域洪涝和干旱灾害[36]。这一过程将影响到我国水域类旅游资源的品质及其开发利用,突出表现在:(1)气候变暖将导致我国滨海地区海平面上升,据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我国海平面到2050年将上升12-50cm,珠江、长江、黄河三角洲附近海面将上升9-107cm[37]。如此以来,我国滨海型滨海旅游资源如海岛、海湾、沙滩、礁石、山石峭壁、海蚀岩洞、红树林等均可能受损,从而影响旅游目的地吸引力。(2)全球变暖将导致我国的一些冰川范围将向高纬度收缩,高山雪线明显收缩,很大程度上影响冰雪旅游景观效果,使我国冰雪旅游资源品质与空间格局发生变化。例如,据刘潮海等(2002)的估计,小冰期以来中国西部冰川面积缩小量占现代冰川面积20.9%左右,其中阿尔泰山冰川面积缩小量为目前冰川面积的53.8%[38]。王宁练和丁良福(2002)研究发现唐古拉山东段布加岗日地区小冰期以来冰川面积和储量分别已减少了23.7%和15.1%[39]。与此同时,冻川融化的雪水导致高原湖泊的面积增大,使得湖泊更为壮观。(3)气候变化将影响河流、湖泊、温泉、瀑布等水文类旅游资源的格局变迁。陈宜瑜等(2005)指出,在A2和B2情景下,未来50~100年中国北方径流将会减少,而南方径流量增加[40]。据这些资料推断,黄河及一些内陆河在未来存在季节性断流的可能性,势必给黄河壶口瀑布、郑州黄河游览区等相关景区的旅游景观带来周期性的负面影响,导致景观观赏价值的降低。另外,据王守荣等(2003)研究发现,未来30年我国西北地区的黄河以北地区的降水量平均增加1.6%[41],这可能有助于甘肃省敦煌市月牙泉等沙湖水体景观水量的维护。
2.生物类旅游资源 过去几十年的气候变化已对物种的分布范围和丰富度产生了极大影响[42-43]。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具有高等植物约3.28万种,中国动物种类约10.45万种,分别占世界物种数量的12%和10%。气候变化易导致我国生物类旅游资源性状与布局发生改变。主要由于气候变化改变生物群体所生存的环境,进而影响生物个体表型特征与内部生理结构的改变,以及群落整体景观格局的变化。吴建国和吕佳佳(2009)研究发现受气候变化影响,珙桐适宜分布范围将缩小,其中最适宜分布范围减小60%-80%[44]。据世界自然基金会报道,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四川大熊猫向西向北迁徙。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引起许多湖泊和河流湿地水质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湖泊中动植物发生变化,如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河流中鱼类的分布发生变化并提早迁徙等,这对沿岸现有的旅游基础设施以及亲水的旅游活动会造成影响。第三,气候变化也将引起以植物为主题的旅游节事活动受到影响。根据物候学理论,前期气候条件如光、温、水等对植物物候早晚有重要影响[45],受气候变化影响,陈正洪等(2008)研究发现,54年来,武汉大学日本樱花始花期显著提前,每10年提前2.17天,共提前11.72天,落花期略有推迟,每10年推迟0.34天,共推迟1.83天,这些将使游客观赏樱花的时间有所增加[46]。第四,气候变化也可能造成我国植被景观整体发生一定的变化。赵茂盛等(2002)采用生物地理模式(MAPSS)模拟,发现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我国东部森林植被带的北移;华北地区和东北辽河流域未来可能草原化;西部的沙漠和草原可能略有退缩,相应被草原和灌丛取代;高寒草甸的分布可能略有缩小,将被萨瓦纳和常绿针叶林取代[47]。
3.建筑遗址类人文旅游资源 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现代和未来的包含建筑设计、建筑维护、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等诸多因素在内的建筑环境产生显著影响。例如:风速每提高6%将导致100万座建筑不同程度的损坏,损失将高达20亿元[48]。许多遗址遗迹类文化遗产本身较为脆弱,经气候变化影响,可能进一步加剧这类旅游资源的破坏,缩短旅游资源生命周期。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方洪涝灾害,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的台风,中、西部地区的滑坡及泥石流,以及当前极为流行的反常态天气(如2010年西南地区极端干旱、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都可能对遗址遗迹类人文旅游资源带来一定的毁损。据研究,气候变暖将导致石刻风化剥离、青铜有害锈蚀、砖瓦酥碱粉化、壁画褪色起甲、木材干裂糟朽、织物粘接腐烂、纸张虫蛀霉变、牙骨龟裂翘曲、毛皮脆裂脱毛等折耗速率增大,即气候变暖将导致物质文化遗产受损变质加快,寿命缩短[32]。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WMF)2007年公布的2008年世界百处濒危文明遗址“观察榜单”,气候变化第一次成为造成建筑及其他遗产濒危的原因之一,而中国上海外滩的老建筑也位列榜单之中。
(二)对旅游市场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由于游客对气候的依赖性极高,气候变化将引起全球旅游市场格局的变化[30]。Hamilton和Tol(2007)对德国、爱尔兰和英国的研究发现,游客将更多地停留在本国度假,入境游客将先减少(由于西欧国际游客需求下降),后增加(来自热带富裕国家的旅游需求增加)[15]。气候变化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国客源市场的空间格局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气候变化可能减少国际旅游市场,而国内旅游市场将增大。中国入境旅游市场与出境旅游市场将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问题的影响,出境旅游的成本将逐步上升,这将使得我国当前出境旅游市场造成一定阻力,可能转向国内旅游目的地;与之相对应,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也将受此影响。
2.气候变化对我国不同气候类型的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影响不一样。气候变化通常有利于高山地区的夏季旅游,因为温度的升高常意味着夏季旅游季节的延长[30]。在全球变暖的情景下,夏季我国海滨型、江河型、湖泊型、森林型等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市场需求会增加,而在冬季,冰雪旅游目的地的市场需求也将呈现上升趋势。
3.受气候变化影响,即将濒临灭绝的优良旅游资源将引起旅游者更多的关注,形成“环保型”与“最后一游”旅游市场;另一方面,由于气候变化而形成的独特气候旅游资源也将在未来占有一定旅游市场。
4.由于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气候及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全球气候变化易引起旅游者心理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影响其旅游目的地选择、出行时间等出游决策。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和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也将使人们对外出旅游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减少人们对旅游的心理需求[26]。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旅游者寻求较高纬度和较高海拔气候凉爽的旅游地[29]。
(三)对旅游产品的影响
随着我国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受到气候变化影响而变化,依托这些旅游资源和针对这些旅游市场而开发的旅游产品也将出现较大程度的改变。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产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气候变化破坏与气候密切相关的已有的体验型旅游产品体系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冰雪旅游、漂流、高尔夫、狩猎、钓鱼等与气候密切联系的旅游产品项目开展。例如气候变暖将使臭氧层变薄会增加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可能最终影响人们对日光浴和海滩旅游的态度;而全球变暖将导致我国冰雪资源不同程度上缩减[38],进而影响冰雪型旅游产品的开发。温暖气候对高尔夫球运动、野营和划船等是有益的,能促使旅游企业增加这些旅游项目的经营时间和促使游客可以从事更多的户外运动。但是气候变化可能严重影响户外运动、自驾车、露营等易受气候影响的旅游产品开发。
2.气候变化加大了区域旅游产品体系开发的难度 例如,北方地区干旱少雨,这将缩小水体、湿地、冰雪类旅游产品的开发空间;南方夏季暴雨、冬季冰雪增多,这将提高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成本;西部地区和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这将增加旅游产品开发难度;海平面上升,厄尔尼诺和风暴潮等增多,这将提高海滨度假和滨海旅游产品开发要求[49]。气候变暖导致了降雪减少和冰雪旅游季节缩短,这对冬季旅游目的地的冰雪项目造成一定不利的影响,缩短其旅游产品开发季节与加大开发成本[34]。
(四)对旅游服务体系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旅游服务体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旅游设施与管理等方面。
1.气候变化使旅游设施与旅游交通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气候变化会对我国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交通设施造成严重影响。气候条件的持续反常变化,将提高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成本。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气候的出现对住宿设施建设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气候变化对旅游交通的影响特别突出,主要体现在旅游交通设施的损坏、旅游交通安全性与旅游交通可运营与否。如暴雨、台风、冰冻、大雾等可能造成旅游交通瘫痪。而由气候变化诱发的海平面上升不但将加剧高价值娱乐性海滩的侵蚀,并引起盐水沿河口和含水层入侵,加剧风暴潮发生的频度和强度,使沿岸旅游设施遭受破坏[50]。
2.气候变化对旅游服务体系的综合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影响着相关资源与资金的重新配置,突出表现在旅游保险业、旅游医疗卫生、旅游安全等旅游服务体系方面。气候变化将直接导致旅游保险成本变大,这将加重游客花费,对出游率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气候变化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快速传播,影响到旅游安全系数降低,给旅游业的服务体系管理工作带来不少难题[32]。
(五)对旅游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1.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中国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首先,滨海型旅游地的经济效益易受气候变化影响。据研究显示,到2050年,如果考虑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损失,地中海旅游收入将下降640亿-1100亿美元,加勒比海地区旅游收入将下降80亿-110亿美元[51]。其次,全球气候变化将给入境旅游市场的经济效益带来直接的不利影响。《斯特恩的回顾》提出,如果不采取行动,气候变化的总代价和风险将相当于每年至少失去全球GDP的5%①国财政部委托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内涵报告。,而经济衰退必将导致中国入境游客的出游力下降。第三,极端气候事件直接导致旅游业难以开展,旅游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而极端气候事件将大大增加旅游基础设施维护成本,削减旅游经济收益。例如2008年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旅游业造成经济损失就达69.7亿元②我国旅游业因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69.7 亿元。http://www.sina.com.cn 经济参考报,2008,02,21。。
2.气候变化将影响中国旅游业的社会效益
主要体现在:首先,气候变化导致旅游业的发展受阻,严重影响产业本身社会效益的发挥,尤其是就业等方面。其次,严重影响依托旅游业而形成的第三产业,特别是其相关联的服务业的社会效益将受到严重影响。第三,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也将使游客对外出旅游产生恐惧心理,形成不利旅游的社会影响,这也将严重影响到旅游业社会效益的发挥。
根据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我国旅游业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一)提高旅游全行业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气候变暖对旅游业影响具有长期性、潜在性的特点,旅游管理部门应不断引导全行业提高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利用各种手段普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营造全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环境。主要手段有:(1)举办气候变化培训和研讨班等,提高其对应对气候变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促使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2)鼓励游客出行时选择环境友好型交通工具和旅游活动,从而减少碳足迹,同时强化他们的风险沟通和教育,有效避免公众的情绪化反应导致风险“社会放大化”。(3)通过制定、修改相关标准及条款来引导全行业增强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认识,比如在旅游景区评定标准中要求景区配备高标准的防范气候灾害设备、在其网站上及时更新发布景区气候风险信息及应对措施、强化景区安全导引系统设计与使用;细化旅游发展规划中的防灾规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包括气候风险在内的防灾规划等。
(二)加强旅游资源保护与创新
针对气候变化对森林型、草原型、冰雪型、海滨型、湿地型、遗址遗迹文化型等类型的旅游资源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创新,增强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力,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森林型与草原型旅游资源,应充分预测气候变化可能对资源造成的不利影响,配置防火灭火的相关设施,预防病虫害对这类旅游资源的影响。湿地型、滨海型与冰雪型旅游资源应考虑气温上升引起旅游资源的消亡。冰雪型旅游目的地可提供降雪基础设施与增加滑雪设施作为气候变化适应对策。遗址遗迹文化型旅游资源则应科学地加强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尽量保护与修复其原生环境,做到修旧如旧,保持文物的原真性。同时,善于利用和整合因气候变化衍生的新型旅游资源,重视开发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的雾淞、雪淞、云海、雨景、雪景等景观。
(三)开发气候适应性强的旅游产品
针对气候变化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项目造成了较大影响,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旅游目的地,可建设适应性较强的旅游产品,以弥补气候变化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的冲击,最大限度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保障国民休闲旅游的福祉持续享有。例如,为减少气候变化对以滑雪、徒步、漂流、滨海旅游产品等户外运动项目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带来的影响,应配备一定的室内娱乐项目,如保龄球馆等,以规避不良气候对于户外活动的干扰。冬季滑雪地开展除滑雪外,还开展多样化的冬季旅游活动,如山地自行车、徒步旅行等,同时拓展温暖天气旅游活动,策划旅游节事,以应对气候变化对其主打冰雪旅游产品的影响,而不至于旅游产业急速衰退。另外,还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要求,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更倾向于开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旅游产品,尤其是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旅游产品形式。
(四)增强主动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
当前旅游业还处于被动应对气候变化对其带来的影响,作为国民社会经济产业体系中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行业应增强主动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主要措施有:(1)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缓解或抵抗极端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将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作为约束条件进行考虑,并将这一要求具体地落实到建设项目中,建立旅游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社会-生态-气候”四维评估体系。(2)逐步建立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的监测系统,完善极端气候的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加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不确定性的科学监控,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信息支持系统。(3)依托近20年来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初步形成的一批高水平专家和国家级科研基地,以及基本建成的国家气候监测网等大型观测网络体系,结合旅游业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态势,加强节能减排技术在旅游行业的推广与创新,从而带动旅游产业升级转型,减缓气候变化影响。
(五)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保障机制
为确保中国旅游业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需要建立健全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保障机制。(1)建议国家旅游管理部门成立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全国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协调。还要成立旅游业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要工作是支持政府决策、促进国际合作和开展民间活动。各地旅游管理部门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力量协调本地区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2)加快建立相配套的法规体系,制订相应的标准、监测和考核规范,建议编制针对旅游企业、旅游者和旅游管理者的应对气候变化操作指南。(3)各级旅游部门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形成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
(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旅游业作为全球化特征明显的产业,应对与减缓气候变化更需要全球性共同行动。(1)拓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渠道,与国际相关机构(如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气候组织WMO等)和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就旅游业与气候变化问题积极交流经验与开展合作,并加强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2)加快国际资金、技术和人才引进,有效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和应对气候变化技术,从而推动中国低碳旅游技术的研发和示范。(3)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对跨界旅游区的影响,重点是跨界山地、河流等旅游资源为主体的旅游区;支持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全球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到我国的产业繁荣、国家实力和生存环境,也关系到每个人的财富、健康和未来。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对中国旅游业造成的影响也将越来越深远、越复杂,对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同时,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估计,2005年由于旅游的交通运输、住宿及其他相关活动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已占总排放量的4.9%,这已引进相关业界与学界的关注。因此,必须综合协调旅游产业本身与其关联产业,提高认识,共同努力,趋利避害,统筹制定中国旅游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带来的各种影响,保障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将旅游产业建设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目标的实现。
[1]朱世龙.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93-98,106.
[2]王长科,刘洪滨,罗 勇.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J].科学中国人,2005,(11):24-26.
[3]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Hein L,Metzger M J,Moreno A.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ourism:A Case Study for Spain[J].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2009,(1):170-178.
[5] Scott D,McBoyle G,Schwartzentruber M.Climate Chang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limatic Resources for Tourism in North America[J].Climate Research,2004,(27):105-117.
[6]WTM(World Travel Market).Why the Ministers’Summit 2007 is Crucial to the Industry[R].The UNWTO Ministers Summit on Tourism and Climate Change,2007.
[7]Smith K.Tourism and Climate Change[J].Land Use Policy,1990,7(2):176-180.
[8] Nicholls R J,Hoozem ans F M J.The Mediterranean Vulnerability to Coastal Implication of Climate Change[J].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1996,61(1):105-132.
[9]Giles A,Perry A.The Use of A Temporal Analogue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Impact of Projected Global Warming on the UK Tourist Industry [J].Tourism Management,1998,(19):75-80.
[10]Pendleton L,Mendelsohn R.Estimat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34 Freshwater Sports Fisheries of the Northeastern US[J].Land Economics,1998,74(4):483-496.
[11]Harrison S J,Winterbottom S J,Sheppard C.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Scottish Tourist Industry[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203-211.
[12]郭剑英.国外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研究进展综述[J].世界地理研究,2009,18(2):104-110.
[13]Amelung B,Nicholls S,Viner D.Implication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for Tourism Flows and Seasonalit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7,(45):285-296.
[14] Hamilton J M,Maddison D J,Tol R S J.Climate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A Simulation Study[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5,(15):253-266.
[15]Hamilton J M,Tol R S J.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ourism in Germany,the UK and Ireland:A Simulation Study[J].Reg Environ Change,2007,(7):161-172.
[16]OECD:Climate Change in the European Alps:Adapting WinterTourism and NaturalHazards Management Paris: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7.
[17]Jones B,Scott D.Climate Change,Seasonality and Visitation to Canada’s National Parks[J].Journal of Parks and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2006(a),24:42-62.
[18]Jones B,Scott D.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 for Visitation to Ontario’s Provincial Parks[J].Leisure,2006(b),30:233-261.
[19] Moreno A,Amelung B.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t Comfort on Europe’s Beaches in Summer:A Reassessment[J].Coastal Management,2009,(37):550-568.
[20]Moreno A,Becken S.A 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Methodology for Coastal Tourism [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9,(17):473-488.
[21]Viner D,Agnew M.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s on Tourism[R].Report Prepared for WWF-UK,1999.
[22]UNWTO.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m,2003.
[23] UNWTO.Davos Declaration.http://www.worldtourism.org/pdf/pr071046.pdf,2007.
[24]Guoyu,R.Global Climate Changes and the Tourism of China[J].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1996,6(2):97-102.
[25]刘春燕,毛端谦,罗 青.气候变化对旅游影响的研究进展[J].2010,25(2):91-96.
[26]席建超,赵美风,吴 普等.国际旅游科学研究新热点: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5):86-92.
[27]桑东莉.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0(2):7-10.
[28]金 玲,陈 雄.全球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其响应策略[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8(2):108-111,129.
[29]隋 鑫,邵 彤.气候变化对目的地旅游需求影响研究综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4):26-29.
[30]杨建明.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发展影响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8):997-1004.
[31]吴 普.气候变化对海南旅游业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8.
[32]张 燕.气候变暖对福建省旅游业的影响[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3-116.
[33]杨伶俐,李小娟,王 磊等.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西南地区气候及旅游业的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3):86-89,71.
[34]马志福,谭 芳,韫 娟.气候变化对浙江慈溪市旅游投资影响预测[J].科学中国人,2003,(11):54-56.
[35]杨忠霞,范洪刚,张春玲等.近30年阿尔山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及对旅游业发展影响[J].内蒙古气象,2007,(6):33-34.
[36]张建云,王国庆.气候变化与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9,(4):17-21.
[37]《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8]刘潮海,杜榕桓,郭东信等.生态环境的演变[A].王绍武,董光荣.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之第一卷:中国西部环境特征及其演变[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1-103.
[39]王宁练,丁良福.唐古拉山东段布加岗日地区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研究[J].冰川冻土,2002,24(3):234-244.
[40]陈宜瑜.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下卷):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97.
[41]王守荣,郑水红,程 磊.气候变化对西北水循环和水资源影响的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3,8(1):43-51.
[42]Parmesan C,Yehe G.A Globally Coherent Fingerprint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cross Natural Systems[J].Nature,2003,(421):37-42.
[43]Root T L,Price J T,Hall K R,et al.Fingerprints of Global Warming on wild Aanimals and Plants[J].Nature,2003,(421):57-60.
[44]吴建国,吕佳佳.气候变化对珙桐分布的潜在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09,22(12):1371-1381.
[45]竺可桢,宛敏谓.物候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46]陈正洪,肖 攻,陈 漩.樱花花期变化特征及其与冬季气温变化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8,28(11):5209-5217.
[47]赵茂盛,Neilson R P,延晓冬等.气候变化对中国植被可能影响的模拟[J].地理学报,2002,57(1):28-38.
[48]宋戈飞,赵 琪,谢剑彬等.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对建筑环境的影响[J].建筑施工,2003,25(6):498-500.
[49]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意见[Z].2008.
[50]Belle N,Brainwell B.Climate Change and Small Island Tourism:Policy Maker and Industry Perspectives in Barbado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5,44(1):32-41.
[51] Travel Research Internationa1.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Tourism Sector[EB/OL].http://www.mif.uni-freiburg.de/isb/ws3/report.htm.2009-09-30.
(本文责编:润 泽)
The Impac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and Adaptive Strategies
ZHONG Lin-sheng1,TANG Cheng-cai1,2,CHENG Sheng-kui1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Beijing 100101 China;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 China)
With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getting ever more acute,tourism becomes a sensitive and fragile industr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Scientific analysis on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ourism,and put forward the adaptive strategies on tourism coping climate change,could contribute to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Firstly the relate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ourism in China were analyzed from the five aspects(tourism resources,tourism market pattern and tourist behavior,tourism products,tourism service system,tourism social economic benefits).Finally,the adaptive strategies on tourism coping climate change were put forward in China.This research results could provide guidance theories of decision-making for tourism coping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tourism industry;climate change;impact;adaptive strategies;China
F591
A
1002-9753(2011)02-0034-08
2010-07-12
2010-1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项目“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与评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主部署创新项目(编号:20090500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BAH50B01-03)。
钟林生(1971-),男,江西于都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旅游发展战略与旅游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