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黄二华
中学作文创新能力初探
江苏 黄二华
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应试教育是大相径庭的。我认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突破三个误区:一是猜题押宝,让学生背诵一些教师自认为代表性强的文章,以应付考试;二是死教结构,让学生死记一些文章的固定结构,然后填进材料;三是强调不求标新立异,但求基本符合命题要求,不求高分但求基本分。这三种方法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而且也跟不上素质教育的要求,更跟不上中考、高考的作文指挥棒。我在作文教学中从两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二是创新思维的锻炼。
创新是成功的基石,有了它,人的大脑在强烈创新意识的激励与驱动下,会焕发出极大的潜能,散发出无比灿烂的智慧之光。有了它会产生强大的动力,由此挖掘出的智慧潜能将是不可估量的。我在作文教学中主要是大胆提倡,科学引导。
大胆提倡,就是在作文教学中既有老师讲解,也允许学生写出老师讲解之外的文章。如今年我在初三第一学期作文教学的议论文中,给学生出了个“逆境造人”的题目,要求学生就此展开议论,在讲解中我举例讲到了张海迪、司马光、华罗庚等名人故事。在作文批改中,我发现五分之二的学生都顺着我的思路,引用我的事例,并无多少创新。而也有不少学生在材料的选用、观点的议论上都超出了老师。如有一位同学开头就引用台湾歌手郑智化的《水手》中的“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选材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二位同学提出了“逆境可以造人”关键在于自己;第三位同学提出了有人会冲出逆境,走向成功,也有人因此一蹶不振。无论什么环境,都要有坚强的意志。我在评讲时,就把以上三篇文章大加褒扬,激发了大家的创新积极性。
多形式表达。就是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在结构、语言上可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以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结构安排上,可采取顺叙、倒叙、补叙、插叙,先总后分、先因后果、先果后因等多种形式。在语言表达上,可运用不同的词汇、句式、修辞,生动自如地表情达意,写出自己的“活语言”,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科学引导就是对学生提出的创新进行总结归纳,由教师导法,学生自主解疑。《逆境造人》作文评讲后,我让学生重新再作,这下大大激发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事实上许多同学不是没有创新意识,而是不敢超越常规。现在,多种正反对比论证纷至沓来,五花八门。我给学生个体充足的学习时间,互帮互学的小组的探究时间,这体现了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先是学生个体探究,互相质疑,然后是小组合作,归纳促思,再在全班交流探究,集体讲评。这样不仅创新主动性强,而且对选材创新、主题创新、结构创新有了初步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在大力提倡、科学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后,我根据作文的三个方面来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主题创新的途径,一是从新材料中引出主题,二是从旧材料中引出主题。我引导学生主要用角度转换法、逆向思维法来实现主题创新。如仍用《逆境造人》一文为例,多数学生写了张海迪在逆境中奋斗崛起的事例,而也有同学提出“优境造人”提出我们拥有较好的条件,更必须有坚强的毅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选材创新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平时有大量新颖素材的积累。鼓励学生既要多读古典名著等课外书籍,也要注意身边发生的新鲜事。鼓励学生写周记,写下身边的人和物,并加以研究分析,这样可使他们平时既有文学素养的积累,又有鲜活事例的积累。二是鼓励学生对新材料大胆使用。每次老师在作文讲解后,不少学生形成思维惰性,照抄照搬,我就对使用新素材的同学大加表扬。如有一位同学在写作《母亲》这一记叙文时就大胆突破慈母爱心的老题材,写了当了女企业家的母亲勇于竞争、敢于拼搏的性格,以及作者本人所受的影响。读来使人深思,让人振奋。三是正确对待学生对一些新奇甚至猎奇性材料的使用。教育学生要注意切题、注重真实和典型,注重选材服从主题,大胆割舍,科学使用。四是多方面选材。就是让学生围绕同一个命题或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去选择不同的材料,力求选材新颖,与众不同。创新作文不会把着笔点放在陈旧的题材上,独特角度才能体现生活中的新情况、新现象,自然有独特效果。这种训练,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如一篇以旅游观光为内容的文章,没有把重点放到作者初到异国他乡而体验到的惊奇、兴奋上,却是从异国城市非常整洁安宁的现象入手,于不露痕迹的对比中赞扬了一种高素质的市民意识,也向我们提出了殷殷期待,读来印象深刻。
从文章内容和结构关系看,内容决定结构,内容是第一位的;但内容也必须依靠结构来反映,结构是表达内容的必要手段。这些理论对初中学生稍显深奥,但我会从学生写作中细致的变化来启发他们。
为了锻炼他们的结构创新的能力,我还向学生介绍评弹等说唱艺术,明白不同故事的表达方法及不同效果。现在学生对结构的纵式、总分式、横式、交叉式、层递式有了较强的感性认识和一定的理性认识。每写作一篇文章,总能提出多种结构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大大强化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我相信,只要不断地练习和磨炼,我和学生都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江苏省邳州市邢楼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