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张新宇
让作文在激活中精彩
江苏 张新宇
作文课怎样激活学生写作热情?让学生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那就要变通作文教学环节,通过真挚情感、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精批精评来激活学生的写作,点燃学生写作的火花,让作文在激活中变得精彩起来。
真挚情感 求异思维 逆向思维 精批精评
学生怕作文,教师怕批改,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对这样的尴尬现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在痛苦的“布置——指导——写作——批改——讲评”圈中循环,每个环节都充满了无奈。长此以往怎不令师生生厌、畏惧?
那么,作文课怎样激活学生写作热情?怎样使学生有兴趣为文?这是中学语文教师一直在探讨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是作文课一定要研究写作者本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才能“言为心声”,让学生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因此,要变通作文教学环节,贴近学生心理特点命题,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作文在激活中变得精彩起来。
真情,是文章的生命。《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者之所以写这个人,那是因为对这个人有着某种深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每逢作文,为什么有的同学常常无话可说、东拼西凑?因为他们不能、不敢或不善打开自己的情感闸门。写作时无动于衷,文章怎能打动他人?带着感情,感受事物,事物就格外鲜明、清晰;回忆往事,往事也如浮雕般地凸现。如何做到这些呢?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将它们颠倒过来,这种颠倒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情感的伪化”:一副老气横秋的“肃穆严正”,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真情失落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对此,我曾百思不得其解:孩子们为何失去了自己的一片情感的天空?所以一定要改变这一状况!
一要让学生敢于揭自己的“短”。
一个人生活到现在,常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当我们有意或无意伤害了别人之后,自己认识到做错了事,应该向被伤害者道歉。但碍于面子以及缺乏足够的勇气,只是让悔恨咬噬着自己的心灵,不敢向前迈进一步,打开封闭的心灵,让温馨的阳光洗涤自己的灵魂。其实,忏悔不是“摆短”,而是化丑为美的契机。在布置作文题目时有意识地适当选择一些这类内容,这种内容,由于发自学生内心,因而极容易写出感情真挚的好文章。如《×××,我不该 》这样的题目,很适合让学生打开心灵的门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做一次心灵的旅行与心灵的洗涤。
二是不掩藏自己的“长”。
由于传统观念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大多对自己曾做过的好事讳莫如深。其实不管是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是周围同学发出的“妒美”声,都是忽视了对“美”的客观评价。而我们应该“举贤不避亲”,大胆地将自己曾经做过的好事说出来,这正是向这些“妒美”言行的有力反击,也弘扬了正气。
优秀的记叙文都能“写山情满于山,写海意溢于海”,以真实深切的情感敲开读者的心扉。写作,当然要注意情感的抒发要真挚,这样才能打动读者的心。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所谓求异就是探讨现象与本质之间差别的一种思维方式,即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原则、多结果等方面思考问题,并在多种思路比较之中,选择具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思路。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现在的学生不是写不出作文,而是写不出好的作文,实际就是写不出有个性、有思想的好作文。要写出好作文,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命题时要求异。作文命题可打破旧的思维定势。我和同学们举例说,“老马识途”在传统的认识中一般认为是“经验丰富的好处”,其实,按照现在的观点看,这匹老马可能是“过于留恋经验,不知变通”的典型,面对新的形式,新的路途,老马还有这样的潇洒吗?
同样,学生审题时求异。作文题不设“禁区”,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面对一个题目,要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打破陈旧观念激发崭新思维。写作前同样可以给予这方面的指导。
有个同学叙写了他的太婆(奶奶的妈妈)一生的经历:“太婆小时读过书,结婚后生下奶奶没几年丈夫就去世了,守了几十年的寡。奶奶二十岁参军离家,太婆就一直住在亲戚家,没过上好日子。80岁时才跟奶奶住在一起,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背驼了,头发白了,皱巴的脸上是一双凹陷的眼睛,牙齿也只剩一颗了。由于体虚,行走不便,她很少下床。她从不出门,整天在床上呆着看书读报。她很少说话,没人能体会她的思想感情,她那迟钝的动作,呆滞的目光,无力的话语,常给我一种无法名状的伤感。今年春节她生病了,3月的一天,快90岁的她,竟与世长辞。”作者在伤痛之余叹道:太婆所过大都是寄人篱下的生活,她一生心中的辛酸苦辣谁品味得尽?
行文至此,人物形象不可谓不生动,但总只让人感受到太婆一生的可怜。如果我们经过深层思考,悟出下面的道理:“而她近九十年的坎坷经历,六十多年的遗孀生涯,又怎不令我感到她生命的韧性、耐力与伟大?”这样不就把人物的精神特质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吗?
为了使语言表达得生动,人们往往将原来的意思换一种说法,或打着比方说,或夸张地说,或含蓄地说等等。这里所说的“逆向表达”也是方法之一,不是从正面说,而是从反面下笔,是一种“反弹琵琶”,但它又不同于修辞学上所说的“反语”。古语说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多是对不安分守己者行为的指责,但现在则认为这些行为是效率提高的表现,三天的活一天干完,真正的劳逸结合。
比如,面对贫困,你有什么看法?在逆向思维下,有个学生想到了很好的论点“贫贫得富”。她在文章中写道:
贫困,危机,让人畏惧而又心酸的字眼,好似生来就被贴上了卑微低下的标签,总让人想离它越远越好。可当所有人都把目光投注在它苦难的一面时,为何不去发现它能带给我们的财富——贫贫得富。
贫困,危机,催生了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人人都知道那是怎样一种艰辛,但没有注意到贫困、危机给我们带来的财富——坚强。
你看,这样的思维闪烁着怎样的智慧的光芒?这样的表述,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也避免了题材、观点的撞车,显得有思想,有见地,当然能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语文老师大多教两个班,粗粗批改全班甚至两个班的作文够费时费力的了,还怎么能够精批精评?我要说的精批并不是全批,而是精批部分学生,掌握全面情况,指导全体学生。
精批时的评语要有艺术性。评语的作用是启发学生回顾他们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的成功与不足,因此,评语话不在多而在精,简洁精当的评语可给学生起到规范和示范作用。再者,针对现今学生的实际,过长且繁杂、死板的评语很难让学生接受,学生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去仔细看,更谈不上总结写作的得失。但在原来简单的批改方法之下,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大多是刻板、无热情、让人敬而远之的评语。长此下去,学生肯定生厌,最终将写作的热情消磨殆尽。改变学生讨厌写作文的现状,评语方式和内容的改变势在必行。我们可以变刻板的评语为委婉亲切的评语。如:面对学生的一篇写得不怎么样的作文,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词语作为评语的开头:“如果……”。我们可以变笼统的说法为具体的点评。传统的评语多用下面话语为主要内容,“本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流畅”等等,面对这样的评语,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去看?能得到什么启示?因此,与其蜻蜓点水,不如选择某一方面挖掘深入,评透评清。所以,应该在写评语时挑选学生作文中问题最大的优点或突出的某一方面作重点评价,哪怕是某个修辞方法,某个句子段落。
精批时的对象要有针对性。许多语文教师怕教作文,一不怕选题布置,二不怕指导写作,怕就怕批改。其实教师只要改变思路,敢于放批改权给学生,善于在评语上作大胆改革,就会既减轻自己的负担,又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所以,可以选择部分作文由教师批改,选择时要注意选择的针对性,作文基础好、中、差的都要有所选择,这样才能通过精批的部分掌握全体的情况。同时,每次选定的好、中、差作文都要有所不同,这样才能保证几次作文后老师能把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批到不少于一次,以保证教学的公平性。其余的在教师掌握本次作文大体情况的基础上由学生交换批改,当然,学生批改前一定要由教师作示范,并作充分指导。
精评时的方法要有灵活性。讲评可以由老师一言堂的做法变为师生共同讨论讲评,也可以选择两三篇不同类型作文(可以大部分是好的,小部分是欠佳的)由全班评析。同样可以以点带面,由本次作文联系到其他作文,就一些普遍的方法作些指导。这样不仅完成了本次作文讲评的任务,又给了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样的精评才达到巩固本次作文的长处又为下次作文打好基础的目标。
学生的写作兴趣是长期培养的结果,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和激发,但如果我们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激活得当,那么,作文课堂一定会因此而精彩。
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