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春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江门529000)
高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施教改革探究
戴建春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江门529000)
如何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的内容,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各行业、领域、部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客观实际相联系,使高职大学生感觉“概论”课程与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活动密切相关。为此,必须找准“概论”课程内容与高职大学生实际需要的关节点、相关点、结合点,只有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市场需求相对接、链接或衔接,才能激发高职大学生学习“概论”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高职;“概论”;课程内容;改革
在“概论”课的教学中,一些教师通过对理论精、深、细的研究,运用叙述、抒情、析理的方式,采取课件、图片、动画相结合,试行专题、案例或讨论式教学方式等,这些曾被认为是帕累托改进的模式,但现在不少学生似乎不太认账。这是因为,参照杜威哲学和泰勒模式,不能只看教师教了什么,而要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无疑学生是否乐意、喜欢、希望学至关重要。现在不少大学生往往会以学习内容对我有何益、获益大小、精力付出与实际收益的比较,来对课程进行取舍。“概论”课从表面上看,似乎与高职大学生今后的就业及发展关系不大,容易使之对课程产生某些偏见。不少教师承传以往全面系统完整讲授的惯例,尽管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手段,起初也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其产生新鲜感,但是,毕竟没有触及学生所关切的问题,其功效与隔靴搔痒无异。假设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关心的适合社会需求、就业单位要求、技能岗位需要等相联系,并与此同时着力改变凝固、呆板或冷峻的照本宣科、我说你听、强行灌输的传统模式,展现亲切、活泼或温欣的面目,并不断扩充某些新颖、新意、新鲜的与时俱进内涵,对于增强课程内容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启迪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无庸讳言,知识经济时代,高职院校理论殿堂的张力明显放大了,以往教师以信奉“知识就是力量”为由,无限地增大知识量,延长知识链,加深知识度,由此挖空心思,寻找秘方,创设高招,但却收效甚微。这是因为忘记了“人从事什么,人就是什么”,学生今后做什么,就应当学什么,才能成为能做什么的人。
众所周知,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阵地,社会是由无数建设者构建的一部繁杂大机器,其各个部件所承担的精与粗、繁与简、重与轻等任务、要求或分工不同,但都同样不可缺乏,要使机器正常运作,应按照不同使用情况来对组合机器的各个部分进行设计、加工、打造。这就是说,如果要求高职院校大专生与普通高校本科生一样,全面学懂弄通领会“概论”内容,与高职大专生的知识素质及社会角色似有反差。现今使用的“概论”教材是一部本专科、普通高校高职院校通用,高度浓缩的百科全书,教材通俗易懂,叙述、抒情、析理相得益彰,兼顾了各类院校的状况,其宏观性、抽象性、逻辑性,对于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管理型人才等夯实基础具有一定的意义,其简明性、通俗性、具体性,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具有重要益用。为此,应当将“概论”内容的理论性、全面性、完整性让给普通高校,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适用性或简明性,使教学内容与学生以往的知识基础相连接,推动教学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细心、专心或耐心的感受、认识或领会“概论”内容。想方设法探究理论知识链接变换为某些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转变为学生所关切的社会实际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演变为与学生就业或生存有益的知识、经验、做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切忌搞一刀切,应当根据不同专业或班级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政治、中文或英语专业学生,适量增添逻辑思维的理论论证、推导或探思的内容,而对工科、计算机、艺术等专业学生施教重点是将理论演变为实践、实操或实际的具体形象内容等。这样通过将“概论”内容创造性地诠释、阐释或解释,帮助不同层次、基础或素质的学生都能够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增强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懂得合格社会人应当形成什么样的国家观念、民主意识、人文精神;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与个人生存息息相关;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繁荣和党的领导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联。要为每一位大学生成为正常健康的社会人、职业人和家庭人奠定思想政治理论意识基础。
以往“概论”课程教学过程理论色彩比较浓厚,实际操作有所忽略,依据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活泼、反映敏捷、精力充沛、善于模仿,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重视实操、喜欢实践的特点,应当使以往貌似严谨、庄重、冷峻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充满人性的关爱,填充活动的含量,增添实际的内涵。
“概论”课程进行校外社会实践教学受课时、交通、经费、安全等影响,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各章教学内容中,链接各种相关的图片动画音像资料,来充实说明教学内容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有时学生即使知道某些内容对自己有益处,但基于其素质水平对单纯理论传授的费解等,运用图片动画音像资料来展示对他们更具有引诱力、渲染力、说服力或感召力。因此,教师应当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克服以往彼此之间教学资料内容等的各自为战、互相保密、缺乏沟通等弊病,通过取长补短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健康成长需求的形象资料达到最佳配置。
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认为文化传递模式有三种基本类型:后喻文化(post-figurativeculture)、同喻文化(co-figurative culture)和前喻文化(prefigurative culture)。分别意为晚辈向前辈、同辈之间或前辈向晚辈学习。为达到更佳的“概论”内容传递效果,应当注重发挥课堂实践教学的功能,促使师生间、学生间主客体位置互换。教师先将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层次性或多维性转变化为简单、明了或清晰的学生容易操作的模式,为参与教学互动创造条件。诸如将理论原理与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变为学生学习生活中所接触的实际问题;将理论观点演变为辩论题、演讲题、讨论题或“模拟现实生活的小品表演题”(如模拟法庭)等;将静态的理论转变为动态的实践。利用学生相似性、从众性、好强性或表现性等心理,启发学生干部带头参与教学互动,由此引发全员参与群体互动的蝶翅效应。
为了将学生内在潜能通过教学转变为知识能力,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各种潜伏的动手、实验、实践、创新技能或触摸社会的志向欲望,结合有关章节的教学内容,设计各种实践活动,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使高职学生的形象思维潜能得以充分的运用、发挥、展示。(1)参观本地的名胜古迹、革命历史文物、各种会展等。譬如2008年5月我校带领07级部分学生参观江门市摩托车展销会,2009年6月组织08级部分学生参观江门市农副产品展,2009年10月组织09级部分学生到江门市档案局参观五邑地区建国以来建设成就图片展等,从学生写的观后感或心得体会或课堂交流情况来看,学生的思想觉悟、观察分析问题或文字口头能力都有所提高。(2)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要求学生课余对校园内的不文明现象、消费状况、课余生活状况等进行调查;布置学生假期进行新农村建设、居民生活状态和基层民主建设调查等。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调研、问卷设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等能力。(3)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如当义工,勤工俭学,参加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等。要求学生将“概论”课程内容践行于各种活动之中,在实操、实践、实习中体验“概论”的丰富蕴涵,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活动能力,力争取得良好的社会或个人效应,以达到涓涓小溪般的理论谆谆教诲与沸腾江河般的实践活动互相渗透、融会贯通、混然天成,瑕疵无存的效果。
卢梭曾说,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为了呈现“概论”课是关于人的社会知识的精华版。
高职学生大多要到企业工作,被誉为企业管理之父的德鲁克认为企业是社会存在物。为此,应当让学生明确“概论”课恰巧为由单个人组成的企业怎样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引导大学生将“概论”内容与其知识、技能、人格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向社会需求延伸接轨,使学生明白“概论”内容与自己今后生存发展息息相关。譬如引领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招聘会,聘请有关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领导讲课,鼓励学生利用到某些专业实习等各种机会等,了解社会、单位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意识到要做一个社会或单位所欢迎的人,就必须了解国家政治形态、社会统领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等,从而使学生自觉将“概论”内容入耳、入心、入脑。
为此,应当依据各专业的学习计划、内容、安排等,制定了“概论”课程密切联系不同专业学生学习重点内容,将内容结构变幻为亚视结构、超视结构、近视结构、远视结构,将其渗透数理化、语数外、营经管等的教学内涵,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出来。譬如,文秘专业学生着重学习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等相关内容;英语专业着重学习对外开放、对外交关系方面等相关内容;经管专业着重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经济文化建设等相关内容等。在“概论”课程中穿插某些有益的混沌、模糊,非线性、复杂性理论研究等这些被视为后现代的科学,对学生能够产生一定的富有磁性般的惊奇引力。
麦金太尔认为:没有德性,人类生活性质的本身已经改变。表明德性是人生的崇高追求,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是丰富人生内容、提升人生境界、实现幸福人生的重要途径。对此,应当紧紧围绕“概论”课的任务就是要培养有德性之人的目标,使大学生掌握德性人所应当具备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知识,使之从纯功利化中走出来,在学习和实践中看护、维护、守护好人类文明成果——德性遗产。亚里斯多德认为“德性则由于先做一个一个简单行为,而后形成的。这和技艺的获得一样。当我们愿意去做这种技艺,于是去做。就由于这样去做,而学成了一种技艺”。事实表明,只有掌握了德性形成所必须的“概论”内涵,并去履行它,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善良人,也才能在社会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如愿以偿,生活得轻松愉快,因为“人们通过自己对道德的思考都会达到的第一个伟大和基本的真理——善良的人活得好,而邪恶的人活得糟”。从而使“概论”课程的育人功能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让学生体验到其真理性、客观性和实用性的价值。
总之,改革“概论”课程教学内容,不是要使内容变味、变质或庸俗化,不是功利化地去迎合某些人的低级趣味的需求,教学内容改革目的是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能够顺利地向学生传输,进眼、传耳、入脑,成为学生的思维助手或行动指南。为此,必须以内容新颖、观点诱人、视角独特来展现“概论”课的理论性、科学性、知识性、时代性、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特点、优点或亮点,帮助学生澄清与矫正模糊认识,树立学习信心,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才能结出优秀的施教硕果。
戴建春,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教育、三农问题。
G712
A
1674-7747(2011)08-0010-03
[责任编辑 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