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概况、问题与原因分析

2011-02-19 23:24胡小桃雷道金
职教通讯 2011年23期
关键词:研究者学术理论

胡小桃,雷道金

(湖南师范大学 工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概况、问题与原因分析

胡小桃,雷道金

(湖南师范大学 工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已有百年历史,但真正的理论研究发展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同时,也还存在理论研究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缺乏批判意识与创新活力;缺乏自身特色,依附性现象严重等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者的学术素养欠缺,即学术追求迷失、学术个性缺失、学术能力不强、学术习惯孤傲等。

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概况;问题;原因

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在经历了百年探索之后,研究内容日渐丰富,研究水平日益提高,学术规范逐步建立。但是,相对于普通教育(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而言,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还显得相对落后,对职业教育改革还无法做出充分的指导和合理的价值判断,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图对二十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状况、问题及原因做一探讨,以期对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启示。

一、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概况

我国职业教育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理论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早在先秦时代的一些古籍文献中,就有了对农业和手工业等技艺教育的意义和方法的论述,但是真正涉及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开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纵观近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清末到新中国成立

自1862年洋务运动创办北京同文馆,龚自珍、魏源等人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教育主张以来,一批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启蒙家就开始在中国进行职业教育思想的传播并着手建立职业教育制度,如以黄炎培、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为代表的教育家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卓越探索,虽然他们没有留下系统的职业教育专著,但他们对什么是职业教育,为什么要办职业教育、如何办职业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在他们的倡导或影响下,学术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杂志《教育与职业》、著述《职业技术教育学》(何清儒著)等相继问世。可以说,这一阶段是我国职业教育进行理论研究的开始阶段。

(二)第二阶段:建国后至“文革”结束

建国之初,我国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为此,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各地兴办了大批的技工学校和各种形式的的“半工半读”学校,1964年,刘少奇同志还提出了“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思想。这一时期受前苏联影响较大,基于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意义的认识,职业教育的探讨集中在职业教育目标、管理体制和教学改革等方面。但是随后的“文革”使我国教育面临灭顶之灾,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因此,这一阶段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显得相当薄弱。李蔺田先生曾经指出,“1978年以前,全国根本没有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机构和专门队伍。建国后,我们时不时地是将职业技术教育划入资本主义教育范畴的,虽然刘少奇提出过‘两种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等思想,但却尚未来得及在理论上完善,就被‘批倒批臭’了。况且,在统一计划经济体制和中专、技校的‘统招’、‘统分’政策下,已无‘职业’观念可言。所以,那个时期对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的系统研究几近空白。”[1]

(三)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

这一时期,随着经济建设战略重点的转移,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日渐重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重新起步。研究沿着两条并行而有所交叉的轨道全面展开,一条以基本理论和学科建设为主,另一条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这一时期是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真正发展的时期,研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表现在:学科体系日渐完善,逐步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纵向学科体系;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梯队逐渐形成,涌现出一大批有独特思想和真知灼见的专家学者,如杨金土、姜大源、石伟平、周明星等;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具有本学科理论框架的通论性著作,如以“职业教育学”及类似称呼命名的著作就有10余部;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从学校到行业的专门研究机构和职业教育学术刊物;研究方法逐步多样化,有立足职业教育实践问题的实证研究方法,如个案法、调查法等;有借鉴其他学科研究的多学科研究方法,如哲学中的理论思辨方法、经济学中的模型建构方法、社会学中的调查统计方法、管理学中的案例分析方法等;也有学习与吸纳西方先进职教思想的研究方法,如德国的工作过程分析方法。此外,职业教育学科在科研课题申报、科研成果获奖、精品教材建设等方面也开始起步,并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周明星教授对此做了详细统计①,此不赘述。李兴洲则从职业教育的概念与地位,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功能、职业教育政策、农村职业教育等方面对建国6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取得的成就做了综述。②另有学者如刘春生③、李庶泉④、刘诗能⑤、乐传永⑥,等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这些研究为我们全面、充分地认识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取得的成就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二、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研究为推动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指导职业教育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水平显得相对落后,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研究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持续性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看似十分火热,但是貌似“火热”和“繁荣”的背后掩盖着职业教育理论的贫乏和方向的迷茫。杨金土先生在为欧阳河的《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做序时指出,“直至今日,职教系统仍然普遍感觉理论的贫困,从而使现在的职教工作不能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能不常常受到随意提出的概念的困扰。”[2]的确,关于职业教育的概念界定、规律揭示、理论体系的确立等,至今未能完全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而且我国研究者多把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对象集中在学科建设上,而对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如职业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本质与目的等缺乏深入研究。很多研究者在进行科研选题时缺乏高屋建瓴的眼光,选题缺乏新意,研究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不深入,缺乏独到的见解,研究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与持续性。

(二)研究缺乏批判意识与创新活力

“一门学科的理论发展,重要的标志表现为:新事实的发现、新理论的形成和新方法的产生”。[3]不能说我国职业教育在理论研究方面完全没有自己的新发现、新理论和新方法,但其取得的成就是有限的,很多研究成果来自于对西方的学习与借鉴。作为一个后起国家,学习与借鉴别人的经验本无可厚非,问题是,我们有很多的东西仅仅只是“拿来”,对别人的东西缺乏批判意识,被动选择与模仿的痕迹非常明显,比如建国初期对前苏联模式的基本照搬,上世纪九十年代对西方“能力本位”职教思想、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引进等。而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很少。理论研究大多停留在一般意义上,成为一种对技术知识的解读,或是对已有理论的复述,缺少创造性的认识与说明,缺少批判性的理解与反思,研究成果成了一种既定的结论,一种可以复制和传播的知识,真正用来指导职业教育实践的创新理论很少。

(三)研究缺乏自身特色,依附现象严重

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尤其是学科建设存在严重的依附性现象,即一种对教育学理论的依附。研究者常常是“站在普通教育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观点上”来研究职业教育,比如职业教育学的理论框架基本上是按传统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教学论、德育论、评价与管理四大块来构建,而对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研究不够,研究方法上未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技术特点。同时,在对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探讨中,更多的也是将其作为“外在对象”而不是以“自我意识”的方式来探索,即站在职业教育学之外而没有融入其中来思考、研究职业教育学的建设。虽然时下已有学者开始从职业属性出发,提出“职业教育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而富含职业科学根本属性的类型特征”[4]的观点(这是对传统职业教育学学科逻辑起点的一次宣战),但是这一研究还刚刚开始,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呼应。

(四)理论构建与实践研究缺少对话

职业教育理论构建与现实问题研究是职业教育研究中互为依存、互为补充的两大领域。就学科理论而言,它的发展根基生长于实践的土壤里,理论的建构不是“一厢情愿的自说自话”,需要建立在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上。就职业教育实践而言,现实问题的研究也不是直观地重现问题的本原,同样的现实问题在不同的研究者眼里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与结果,正所谓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一样。因而,要想客观、恰当、全面地认识并解决职业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就需要聆听来自不同研究者的声音,需要借助不同理论研究者的“慧眼”来解读。而在当前的职业教育研究中,理论构建与实践研究缺少应有的对话,存在着互为分离的现象,表现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总是喜欢“闭门造车构建理论”,然后用自己的理论去解释、去“套”现实问题,而不问符不符合职业教育现实;而职业教育实践研究者则乐道于自己的“经验与事实研究”,喜欢用事实、用问题去佐证、去“配”职业教育理论,而不管配不配、能不能佐证,从而形成理论构建与实践研究两张皮,二者因为缺少对话而演变为一种互为点缀的“花瓶”。

三、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滞后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存在,固然与职业教育研究起步晚、学术规范尚未完全建立、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学术生态环境不健康等因素有关,但笔者认为,研究人员的学术素养缺失也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队伍中不乏有高素质研究人才,但是相对于整个研究队伍而言,学术素养高的研究者比例并不大。目前,职业教育研究人员,或是有实践经验的行政管理人员但理论功底缺乏,或是从事教学工作的非专业研究人员,或是刚从其他领域转过来、对职业教育还不太熟悉的研究人员,有些虽是专业研究人员但由于受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难以静下心来潜心钻研学问,因而在理论研究上也难有突破。下面从学术素养的四个方面即学术追求、学术个性、学术能力和学术习惯来分析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滞后的原因。

(一)学术追求迷失

所谓学术追求也即学术信仰,是指职业教育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有着明确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目的,对某些问题的分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思想,对职业教育理论的建构有着强烈的兴趣与执着追求的精神,研究者不会因为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对自己的研究或选题随风摇摆,甚至出现“追风”、“赶热”。正如上文所述,虽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人员队伍庞大,但人员构成庞杂,学术水平参差不齐,能够呕心沥血、潜心于学术研究的并不多。很多研究人员并不真正对职业教育理论感兴趣,参与研究只是为了评职称或者其他功利性目的,他们对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和学术理想,想要达到什么样的学术境界很少或者从未思考过,当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学术追求了。有些研究人员虽然对学术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但受功利驱使,学术追求被迷失在“繁重的事务性工作”或“应邀走马灯似的去各地发表演讲”或“跑场子”、“赚票子”、“提高知名度”等这样一些与学术研究相去甚远的活动中。因而,在研究过程中难免出现学术研究泛化,如研究动机泛化、研究目的泛化、研究内容泛化、研究成果泛化等现象,最终导致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持续性。

(二)学术个性缺失

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即一个人在思想、品质、性格、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种特质的外在表现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学术个性即一个人在学术方面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比如拥有自己独特的言语表达方式,在学术研究中能够“学术地诉说着教育的事实,精彩地描写着普通的东西”[5];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内在地统一于实践之中,在实践中对自己的理性思考进行“实践智慧的判断、调整、改造,与实践一起服从变化,改善实践并发展自身”[6];坚持“学术之真”的信念,坚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等等。但是,在我们的职业教育研究中,有鲜明学术个性的研究者太少。研究者因为性情浮躁,静不下心来,缺乏“敢坐板凳十年冷”的意志,缺乏苦其筋骨的钻研、磨练和奋力跋涉的精神,缺乏对历史的深入分析和比较,往往只是就事论事,浮于表面,缺乏批判意识和敢于直言的学术勇气,因而在理论研究上人云亦云,从论文到专著,给人的感觉是成果千千万万,面孔似曾相识(当然不排除还是有一大批优秀学者及论文著述)。学术个性的缺失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缺乏批判意识和创新活力。

(三)学术能力不强

学术能力主要是指研究者在掌握本学科领域及其相关领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之外,还须具有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预见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好的职业教育研究者,要有学术敏感性,善于观察并发现职业教育当中的各种问题,因为“发现问题等于成功的一半”。发现问题之后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分析能力反映了一个人揭示事物或问题本质属性及彼此之间关系的能力,它是问题能否得以解决的关键。⑦此外,预见能力也是学术能力的一种体现,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发现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在通盘了解过去与彻底把握现在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一种能力。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者的学术能力还不够强,全国硕士和博士点学术梯队才500多人(周明星)。有学者指出,“职业教育研究者的能力不足,致使我们无法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总结,无法决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理论,以及什么样的职业教育理论才能适合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无法独立地发现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是假问题,就是发现了真问题,又没有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职业教育研究者更多地依附于‘官家’和外国的理论,成为政策的解释者和外国理论的贩卖者。”[7]可见,学术能力不强是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缺乏自身特色、产生依附现象的主要原因。

(四)学术习惯孤傲

上文提到,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沿着学科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两条轨道展开,但是它们并不是彼此对立的两条轨道,在学术研究中也不存在谁拥有更高的学术权威从而“更具有代表社会讲述真理的权力”。[5]相反,它们是并行而又有所交叉的,各自从不同的视角言说着职业教育领域的问题。虽然研究的切入点可能有所不同,但二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着眼于推动职业教育理论发展和服务职业教育实践。职业教育研究者因个人体验、研究品质与研究旨趣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研究喜好,或偏爱学理理论研究或偏爱现实问题研究,这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我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清高孤傲的行为习惯,表现在学术研究中就是习惯于个体研究方式,缺乏学术争鸣意识,缺少学术对话。他们常站在各自的立场来争夺研究的发言权,认为只有自己的研究才是最有价值、最受社会认可的研究,彼此之间互相排斥甚至歧视。研究者的这些清高孤傲的学术习惯消解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之张力,最终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并削弱了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

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承载着对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对职业教育实践的指导与服务等功能,同时,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职业教育理论在整个教育理论中的学术地位,也是职业教育研究能否免遭学术失语及研究边缘化危机的砝码。因此,提高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水平显得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学术制度、学术环境特别是职教研究者学术素养的缺失,目前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研究水平相当滞后。本文就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方面进行了探讨,也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水平,还需要各种力量的整合,需要更多热爱职教事业的仁人志士共同努力。

注释:

① 参见周明星论文: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使命与方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8(3):61-65.

② 参见李兴洲.建国60年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及其贡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60-65.

③ 参见刘春生.职业教育的问题研究与学科理论建构——兼论职业教育研究的学术规范[J].职教论坛,2006(8):8-11.

④ 参见李庶泉.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热点的分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2(1):36-40.

⑤ 参见刘诗能.职业教育研究“范式”与理论“硬核”[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5-13.

⑥ 参见乐传永.回顾与展望:2006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概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5-8;回顾与展望:2007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概况[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14-19.

⑦ 由于职业教育研究者并不一定就是问题的直接解决者,故此处不把解决问题的能力纳入学术能力之列。

[1] 《职业技术教育》特别采访组.道可道——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建设的话题[J].职业技术教育,1999(1).

[2] 欧阳河,等.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 张巨青.科学逻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273-275.

[4]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10.

[5] 马维娜.局外生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7,44.

[6] 刘黎明.论教育学者的理论素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1):24-27.

[7] 庄西真.职业教育实践、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教育研究者的能力[J].职教通讯,2005(7):28-31.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Survey,Problems and Reasons

Hu Xiao-tao,Lei Dao-jin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Hunan Normal U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began about one hundred years ago,but it developed in the 1980s.Gratifying successes have been achieved in past 30 years,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scientificness,systematicness and persistence,lack of critical mentality and ability to innovate,lack of unique feature and attaching itself to other discipline theories,and soon.In my opini on,these problems resulted in deficiencies in researchers’academic attainments such as academic pursue,academic character,academic ability and academic custom.

vocational education;theoretical research;survey;problems;reasons

胡小桃,女,副教授,2008级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管理;雷道金,男,讲师,2007级硕士研究生。

G710

A

1674-7747(2011)23-0006-05

[责任编辑 曹 稳]

猜你喜欢
研究者学术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