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1-02-19 21:47李爱军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1年6期
关键词:重点学科首都医科大学学科

李爱军

首都医科大学科技处,北京 10006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到2020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学校,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1]。

首都医科大学是北京市重点高校,担负着培养医药卫生人才、创新生物医药科学技术和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任务。学科是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载体,是学术水平、教育质量、办学特色、办学层次的重要标志。建设、发展好学科,是履行国家赋予的高校责任的关键。重点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中心,抓好重点学科建设,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龙头[2]。

2007年,首都医科大学在教育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学科遴选工作中,原国家重点学科外科学(神外)、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以高分通过评估,继续列入国家重点学科进行建设;神经生物学、内科学(呼吸系病)、内科学(心血管病)、儿科学、神经病学通过遴选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内科学(消化系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通过遴选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至此,首都医科大学共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下简称“重点学科”)。

首都医科大学高度重视重点学科建设,全方位支持和保障其建设和发展。在建设过程中,重点学科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逐渐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术交流、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学科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三年建设与发展,首都医科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取得了重要成绩。通过教育规划纲要的学习,结合我校学科建设工作实际,现就首都医科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工作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建议。

1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

1.1 学校领导重视是先决条件

学校领导班子把搞好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最基本战略任务,把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始终坚持“发扬优势、突出重点、培植特色、保障基础、加强应用”学科建设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学科优势,围绕国家及北京市的发展目标,重点做好社会发展急需的新型、交叉和边缘学科的发展和培育工作。从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入手,加强对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组织并参加国家重点学科发展规划汇报和论证会议,了解各学科规划制定情况,对重点内容给予指导,统筹学校学科发展全局,抓住重点,突出特色。为确保重点学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学校依据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首都医科大学重点学科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对国家重点学科的管理体制、建设评估内容和经费使用等情况作了明确要求,确保学科管理有章可循,建设发展有条不紊。在资金方面加大力度给予支持。三年建设期间,重点学科建设资金投入共计5.3亿元,建设资金主要用于条件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引进、学术交流等方面。通过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有效推动了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1.2 做好学科建设规划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前提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是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建设水平和建设效率的重要保证,对学科发展起着引领和指南作用[3]。重点学科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国家和所在地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基础,分别制定了本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确定了今后发展的目标,经过专家组的反复论证,形成各学科最终发展规划,将其作为各学科今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各重点学科按照发展规划确定的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等系列工作,在建设过程中,及时关注本学科领域发展动态,紧密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瞄准国家及区域重大需求,根据自身学科优势,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在三年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各学科在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

1.3 学术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发展的核心内容

良好的学术梯队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更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4]。2007年以来,学校建立多层次优势平台,制定了培养优秀学科骨干、选拔学科后备人才和引进学科带头人的措施,不断完善学科队伍结构,通过“北京市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先后引进海外归国人才4名,长江学者1名充实重点学科,为重点学科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依托“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卫生系统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计划,建立了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学科带头人团队,重点学科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7名,有9位教授入选卫生系统领军人才,1名教授入选国家杰出青年。依托“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高层次人才计划,遴选学术梯队中的年轻学科骨干,建立了高效的学科梯队。2007年以来,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北京市属高校高层次人才”6人,“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人才”8人。通过人才建设平台,培养了一批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年轻人才,进一步优化了学科队伍,完善了学术梯队建设。

1.4 重点学科建设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建设要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5]。学校围绕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目标,做好人才培养各方面的工作。从建立、完善和执行制度入手,做好人才培养的保障工作,形成了包括《首都医科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重要制度文件,形成严格的研究生培养规章制度和体系,为北京地区乃至全国培养大量高级医学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制定了《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细则》等文件,对导师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内容作了明确要求,三年来,研究生导师获得高层次基金的数量明显增加,高水平学术论文、成果和专利的数量大幅提高。三年来,博士研究生论文被SCI收录291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3篇,入选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大部分重点学科教学团队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从转变研究生培养模式入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过程从课程为主型向研究实践为主型的转变,建立了基础理论知识平台、基础实验课程平台等6个学位课程平台,增设多门研究生主干课程进展课和人文课程进展课,实现了学位课程结构的合理化和知识体系的前沿性。

1.5 重点学科建设促进了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

重点学科条件平台建设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保障。高水平的条件平台是学科创新和进入当代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的重要基础条件[6]。实验室平台是条件平台的重要部分。为此,学校把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作为提升学科学术水平的突破口,建设了一批学科发展所依托的重点实验室,从配置与性能上达到了国内一流或者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满足各类实验研究需要,为科学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科研成果的产出起到重要保障作用。在加强实验室条件建设的基础上,学校出台了《首都医科大学科学研究工作奖励办法》,奖励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和科研学术团队。三年来,重点学科科学研究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科研业绩实现了历史性的跃升。2007年以来,重点学科共获市级以上科技项目757项,总资助经费达3.82亿元。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8项,国务院各部门项目及国防重大项目102项,地方政府项目364项,国际组织资助或国际合作项目3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88项,其中王忠诚院士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获得专利授权55项。SCI医学论文收录数1 382篇,3篇研究论文被国际权威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用。

1.6 学术交流合作提升了重点学科的影响力

重点学科都建立了与国内、国际多个医疗中心的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多中心合作的课题研究,积极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合作研究项目。三年建设期间,各重点学科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共计31个。各学科积极发挥在北京市及国内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形成辐射全国的协作网络,带动全国及其他地区相关领域学科发展。重点学科通过举办国际国内会议、课题合作研究、访问学者交流等多种方式推动了学科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2007年以来,各重点学科共举办国内各种大型会议74次,各种国际大型会议83次。其中一些已形成临床医学品牌会议,如每年10月举行的长城国际心血管会议已成为继美国心脏学会、欧洲心脏学会之后在亚太地区影响最大、涉及学科最全、最具学术影响力的国际会议,是代表心血管专业最高水平的国际品牌会议之一,参会人数达2万余人,外宾5 000余人次。另外“国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高峰论坛暨国际心血管热点纵向研讨会”、“2010国际眩晕论坛”、“五洲国际心血管病研讨会”、“新生儿-儿童国际研讨会”、“国际肺血管病研究院(PVRI)中国中心年会”、“重型甲型H1N1流感国际研讨会”、“亚太肝病2010年会”等会议,充分展现了重点学科学术水平和学科实力,进一步提升了重点学科在国际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地位。

1.7 履行服务职能促进了高校社会功能的实现

重点学科认真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三年来,各重点学科圆满完成高层次人才培养任务,为社会输送了一批高级医学人才。培养博士研究生411人,硕士研究生1 170人。学校9个国家重点学科是临床学科,肩负着首都地区和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任务,重点学科根据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总目标和医改方案,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性国家的要求,根据首都城市定位和经济社会特点,建成适应居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完善的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生命安全和基本健康保障需要,为实现新北京战略目标提供医疗卫生保障[7-8]。重点学科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做出重要贡献,在北京奥运志愿服务工作中,均担负着重要的医疗保障任务。他们克服人员少、临床任务繁重等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医疗保障任务,为实现北京既定奥运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重点学科在汶川地震救援、玉树地震救援、甲型H1N1流感、“三鹿奶粉”等重大突发事件中,均不辱使命,以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为己任,做出重要贡献。

2 今后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思考

2.1 存在的问题

学校学科建设在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以下薄弱环节和问题:一是国家重点学科布局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临床学科,基础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公共管理的学科实力还不强,亟需大力发展,提升学校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做到均衡发展;二是学科发展方向需要拓展。重点学科凝练的新学科发展方向多为长年形成的内容,学科生长点有待进一步丰富,应紧跟世界医学发展方向,解决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问题;三是某些重点学科人才队伍出现老化和脱节苗头。有的重点学科带头人年龄较大,面临退休,但35-50岁之间的中青年梯队尚不理想,亟需充实健全;四是转化医学有待开拓。长期以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卫生管理等学科交叉融合不够,多学科联合攻关薄弱。国际上转化医学发展迅速,学校拥有良好的临床重点学科群,发展转化医学的条件已经具备,但组织工作尚待落实;五是重点学科发展面临同行新挑战。当今,生命科学发展迅速,其他院校的相关学科建设发展较快。学校虽有历史优势,但也面临发展的压力,继续保持学科领先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2 重点学科建设的任务

综合学校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当前的薄弱环节及问题,以及北京市创建健康城市的“十二五”规划[9-10],重点学科建设近期主要任务是:①全面完成学科建设的任务要求。目前,距离本周期的学科建设期限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要紧紧围绕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查找不足和问题,在前三年良好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完成后两年的建设任务,力争使重点学科的整体水平再有新提升,迎接下一轮国家重点学科遴选评审工作;②组织实施好学科建设“十二五”规划。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重点学科建设工作要坚持高起点、快发展、国际化的要求,积极谋划和落实好今后五年学科建设的任务、措施和要求;③培育和发展更多的国家重点学科。在保持已有重点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发挥好现有重点学科的引领作用,着力培育新的学科,壮大实力,提升水平,使学校有更多的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十二五”期间力争再有5-7个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④促进重点学科均衡发展。继续保持我校临床重点学科的优势和特色,着力培育转化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公共管理类学科,使我校重点学科的布局更趋合理,学科之间的相互支撑局面更趋良好;⑤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新方向。根据生命科学等现代科学发展的国际趋势和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按照先进性、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凝练出一批学科发展的新方向,使基础研究更加厚实,临床研究更加实用,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⑥大力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重点解决有关学科人才梯队建设的衔接问题和学术领军人才的培养问题,增强学科发展的后劲,保证学科可持续发展,占领学科发展高地;⑧进一步增加投入。在充分利用好国家学科建设资金的同时,积极开拓筹资渠道,争取市级财力和社会资源的投入,学校投入也要相应提高,改善设施和条件,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科研产出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⑧着力改善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围绕服务于学科建设的目标,动员校内管理资源,理顺体制和机制,使学科管理工作更高效、服务特色更明显、学科建设更加强。

“十一五”期间,首都医科大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重要成绩,为全面提升学科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期间是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阶段,必须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引领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锐意创新,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科大学作出努力。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http://www.edu.cn/html/e/jiaoyuguihuagangyao.htm,2011-04-29

[2]杨惠敏,祝晓燕,王印华.关于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5(8):483

[3]姚军,蔡金华,袁云娥.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1999,6(2):109

[4]伍百洲,包健.加强学术团队建设 促进学科持续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4):158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104213.htm,2011-04-30

[6]沈君佐,谢陪俐.我校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22(2):64

[7]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bgt/s6715/200804/25638.htm,2011-06-01

[8]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2010-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EB/OL].http://zhengwu.beijing.gov.cn/zwzt/ygfazj/t1116697.htm,2011-06-01

[9]中国政府网.北京市召开会议研究健康北京“十二五”规划等事项[EB/OL].http://www.gov.cn/gzdt/2011-06/02/content-1875355.htm,2011-06-01

[10]北京市人民政府.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196aaa3e 5727a5e9856a6122.html,2011-06-01

猜你喜欢
重点学科首都医科大学学科
睡前一杯奶,到底好不好?睡眠专家告诉你真相
【学科新书导览】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学科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2017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之一)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预防医学专业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特点研究——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