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冉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高职学生管理中的“盲点”与透视
李睿冉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普通生群体问题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盲点”问题之一。因此,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分别从需求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三大角度对当前存在的普通生群体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探究,并提出将普通生群体应进入管理工作的主视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生管理;盲点
高职介于优秀生与后进生两者之间人数最多的是普通生群体,这类学生因所处的特定环境和自身特有的思维定势、心理定位以及学习生活方式,呈现出不同于优秀与后进两种学生的特征。目前普通生群体的管理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盲点”问题,这部分群体因为学习成绩、平时各类活动表现平平,很少犯一些错误,往往处于教师、家长、同学三大主体的无意识遗忘状态。其外在表现主要体现为:学习目标不明,进取心不强或进取心强但方法不当;个性特征模糊,团队精神薄弱;好幻想但不付诸实践;盲从心理强,突发事件概率高。这些特征的出现对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极大的隐患,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笔者试图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对当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普通生群体“盲点”问题背后的成因进行探析,并提出普通生群体应进入管理工作的主视线的新思路。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规律性为对象,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率为目的的科学。而普通生群体“盲点”问题实际上由高校管理工作中传统的“刚性”管理造成,运用管理心理学这一“柔性”管理视角,有利于更真实地探究普通生群体“盲点”问题的真实成因。
现实的高职学生工作重心经常出现两个偏离:一是工作内容上的偏离。很多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着搞活动、开会议、做杂事、抓纪律之类的视线转,对如何将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学生活动的紧密结合思考和贯彻的太少。学生工作客观上就有游离于学校绩优评价体系外之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漠视和无为态度,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二是工作对象的偏离。注重优等生和后进生,忽视了最大数量的工作服务对象——普通生群体。普通生心理需求若长期得不到重视与满足,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影响,甚至会产生学校教育中的“蝴蝶效应”,如刘海洋泼熊事件、马家爵杀人事件等,这些影响会使学生管理工作变得很被动。
当前的管理工作机制实际上是采用的奖优罚劣工作机制,重点是针对优等生和后进生,在具体的评优评奖时,一般只惠及到优等生,而惩罚时,大多又只针对后进生,处于中间层次的群体往往容易被忽视,这一工作机制显失公平。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取决于他们自己得到了什么,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看到别人得到了什么。人们总是通过社会比较,全面衡量自己付出的代价与报酬是否相当,从而产生公平与不公平的感觉。通过比较,如果他们认为自己对工作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报酬比例相当时,就会心理平衡,产生公平感,于是心情舒畅,工作努力。公平理论具体运用到高校管理工作中,则具体表现为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奖勤贷免、评优评奖及其他个人荣誉的合理分配等。作为被忽视的普通生群体,在无法获得公平待遇时,可能会积累不良心理情绪,逐渐缺乏对群体的归属感,变得缺乏进取心和积极性,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隐患。
期望理论认为,如果个体有了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有意义、有价值的目标,他必须做出某种行动选择。用公式表示为:MF=EV。MF是激发力量强度,即激励强度,指调动一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V是效价,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E是期望率,指根据一个人的经验判断某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和满足需要的概率。从公式可以看出,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并拥有适当的期望水平,对目标实现充满信心,对于人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由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者精力有限,尚不能对所有的学生期望目标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作为数量占学生群体大多数的普通生其期望目标往往处于不明确状态,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也不够清晰,加上日常平平的表现和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他们很容易丧失对生活与学习的兴趣。
普通学生群体作为学生群体中最大的组成部分,其成才无疑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应本着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原则,努力转变工作态度,改进工作方法:抓住普通学生群体问题这一学生工作的主要矛盾,努力推动传统学生工作思维模式的转变。
1.实现由奖优罚劣体制向鼓励进步生体制的转变。奖优罚劣体制是“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维模式的产物,其关注点是学生的现状,使好的学生获取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差的学生产生危机感,但对普通学生触动甚微。“鼓励进步生体制”则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较充分的教育关注,其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使本来就存在差异的学生可以进入同一起跑线,尤其是普通生群体也能成为教育工作的亮点。同时作为事物发展的另一个方面,再好的工作思路、理念和方法最终都离不开人的参与。高等学校还要切实加强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尽最大可能使学生工作干部的配备比例与学生比例相协调,增强学生工作系统的驱动力,使其有可能“抓住中间,管好两头”。
2.实现由重娱乐型学生活动向重素质型学生活动的转变。传统高校学生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低层次、重复性,基本单元多——以院系、学生团体为单位,各自为战;内容单调——多以晚会、比赛和一些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线;形式主义盛行——大多的学生活动只是走过场,缺乏专业色彩,难以深入持久,实际上只是一小部分甚至几个学生的活动。因此,传统的学生活动模式有待于重新定位,应加强院系的联合,依托社团组织,凸显专业色彩,尤其是侧重于服务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学生活动的结合。
1.加强正面引导,优化育人环境。大学生“正处于心理上迅速走向成熟,个性逐渐定型的极为关键的时期,后天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年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必须加强环境净化工作,充分利用报刊、广播台、电视、广告栏等传播工具,进行正面的宣传引导,建立应有的正确的舆论导向、学习导向、文化导向、道德导向、法律导向和生活导向,积极推进高校的道德建设和法制进程。
2.强化学风建设,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每一个普通生在内心深处都有学习成才的根本需要,教育者的任务在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习观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学生不断矫正深化认识最终在内心中建立学习信仰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当注意做好三支队伍的建设:第一支队伍是校内外知名学者、教授。通过学术报告和讲座,这支队伍能够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独特的学者风采对学生的学习观教育产生深层次的触动和巨大的说服力;第二支队伍是辅导员和班主任教师等思想政治工作者。这支队伍和学生的日常接触较多,能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症下药,并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系列学风建设专项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第三支队伍是承担“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任课教师。其教风、教学方法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优良学风的养成。同时,也要加强优等学生和普通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加强彼此的联系和沟通,全方位强化学习引导,推动青年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加强考风和教风管理,建设良好的校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风建设的良性发展必须依靠纪律的严格执行为后盾,以确保各种可能破坏学风建设的行为无藏身之地。其中,狠抓考风和教风是学风建设的两个关键环节。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纪,实行教考分离。教育者要让学生坚信只有踏实的学风才是对待考试的唯一良策。实行教考分离还有利于加强教师的责任心,提高命题和教学质量,从而带动优良学风的形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还应当注重用良好的教风来带动推进学风的建设,坚持“他律”和“自律”的结合,并重点做好“他律”工作,用学校规范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完善他律、推动自律。
1.关注弱势群体的冷暖。做好对普通学生群体的服务工作,要重点解决好工作和生活上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切实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知其情、解其惑,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争取更多的心理、生活及深造就业辅导,尽量多提供一些社会资助、困难补助与勤工助学,保障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2.加强对普通学生群体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严防突发事件的发生。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内因有多种要素,但最关键的内因是其道德感或道德需要。道德是行为的无形选择指针,法律是行为的价值评判标准。高等教育还必须从道德和法律的层面上入手,加强对普通学生群体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维护青年学生的合法权益,严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依托“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以及传统文化论坛、百科知识竞赛、法律知识竞赛、法制讲座等载体,加强育人引导和普法宣传,引导学生从道德和法律的层面来培养其良好的德行,约束自己的言行,提高其良好的社会素质。
3.着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挫折防御。关注普通学生群体的心理成长,加强心理按摩,也是服务普通生群体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应本着“心理辅导等主要是着重学生全人发展”的理念,遵循“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按照人的素质的形成是外因必须通过心理的内因两两相关而形成的原理,有效地培养人的智能与性格。依托高校特有的优势,多进行普及宣传,用校园文化、活动等来进行理疗,做到“春雨润物细无声”。使“心神所注或可说是在于文化所必要的虚灵的精神支点的得到贞定”。使普通学生群体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和睦相处的快乐。并使其在这种过程中参与集体、热爱集体生活,习惯群居生活,乐于和同学沟通、相处,走出心理孤僻的境地。
李睿冉,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节水灌溉。
G712
A
1674-7747(2011)22-0043-03
[责任编辑 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