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晶 万晶晶 (湖北省襄樊市致远中学)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浩瀚无边,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操,从而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才。文言文凝聚着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文言文,就是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学好文言文,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只管通译全篇,学生只管记诵翻译名篇,没有互动,没有激情。学生认为,现代人不说文言文,所以学习文言文没有益处。
试想,如果高中生对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大勇若怯,大智若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千古佳句都一脸茫然,中学语文教育能说是成功吗?
因此,面对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承担着授业、解惑任务的教师应挖掘学生的学习源泉,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主动性)和“我能学” (独立性)。
所谓诵读,就是有表情地以记诵为目标的朗读。苏轼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纪评《苏文忠公诗集》卷六《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学生通过齐声读、个别读、分组读、男女读、竞赛读、配乐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诵读,营造一种文言文学习的语言环境。诵读中要读出文章固有的语气、语调和节奏,把握文章的情绪、氛围和情感。在读准字音、准确停顿的基础上去体察语气、辩明语义、理清层次、读出特色。例如,在姚鼐《登泰山记》中:“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 /谓之天门 /云”“极天 /云 /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学生在朗读时总容易想当然地读成“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极 /天云 /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这分别是由于没有掌握“云”的用法和误解“极天”的意思而造成的,断句出现偏差,便会曲解文义。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么一段话:“教是为了不教。”“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基于这一认识,在上文言文时,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分 2—4人一组,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对文章进行翻译,对文中难以理解和翻译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思想内容、写作风格等进行切磋、探讨、交流,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再适时抛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思维向更广的领域迈进。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总结评价。这一步既可以使学生巩固过去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又可以使他们学习一些新的文言知识。由于很多地方是学生自己通过讨论翻译的,所以比教师通译全文时记得更为深刻持久。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也得到一点成就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给了学生自主权,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应明示文言文翻译遵循的“信、达、雅”原则,即“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弄清语序,辨析词义;前后联系,理清难句;固有名词,不必翻译”。鼓励他们在“信”的基础上,认真地斟酌词语,努力向“达”“雅”的高度攀登。
如“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 /力为也。” (龚自珍《病梅馆记》)这个句子如果不仔细审察,多数同学会误将“之”当作助词“的”,将“智力 ”当作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翻译成“梅的横斜、疏朗、弯曲,又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能凭他们的智慧做得到的。”但结合上下文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这里“梅之欹之疏之曲”整句应该做“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 /力为也”的主语,所以我们应将“之”作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部分,译成“梅横斜、疏朗、曲折,又不是蠢蠢地追求金钱的人能凭他们的智慧/能力办得到的。”这里可以举现代汉语的一个例子:“不断振兴的科技、政局的长期稳定、快速增长的经济、文艺的百花齐放、日益发展的教育,使世界各国刮目相看,使外商投资成倍增加。” (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各短语协调一致,对称匀整。)我们有两种正确的改法:1.“政局长期稳定、经济快速增长、教育日益发展、科技不断振兴、文艺百花齐放,使世界各国刮目相看,使外商投资成倍增加。”2.“长期稳定的政局、快速增长的经济、日益发展的教育、不断振兴的科技、百花齐放的文艺,使世界各国刮目相看,使外商投资成倍增加。”但如果改成“政局的长期稳定、经济的快速增长、教育的日益发展、科技的不断振兴、文艺的百花齐放,使世界各国刮目相看,使外商投资成倍增加。”就不准确了,道理是一样的。
其次要做到 “达”和“雅”,这是从表达角度要求的。在翻译中,我们要灵活地采用“留、对、拆、增、删、调”这六种技巧。 1.“留”就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或翻译,如“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江宁的龙蟠,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予本非文人画士”→“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2.“对”就是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3.“拆”就是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拆成两个单音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白话文中的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如“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又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能凭他们的智慧/能力做得到的”。4.“增”就是增补句子的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如“予购三百盆”→“我买了三百盆 (梅)”;“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我)与子颖坐 (在)日观亭,待日出。”5.“删”就是删除文言文中那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顷之,能以足音辨认。”→“不久,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 6.“调”就是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如“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在哪里)”。达到了以上这些要求,翻译出来的文言文就会既准确又富于文采。
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字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总结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例如 1998年高考第 17题分析“以”的意义和用法:1.俅以幸臣躐跻显位;2.得全首领以没;3.扈从以行;4.至以刀裂颈断舌而死。“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动词,那么它就做连词用;“以”字后面是名词,它就当介词用。由此可知,1、4题中两句是介词,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但一个用在身份前,一个用在工具前,所以意义不同;2、3为连词,都是用于表示行为的动词前,用法意义相同 (表目的,义为“用来”)。“以”还可当“而”用,如“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重视每一篇课文,继续重视文言字词句的学习,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新旧联系、辨析异同中理解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走入“文心”,和作者同命运共呼吸。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联系史实和相关背景。
大多文言文以人物传记为主,与社会、时代的历史、政治相关,且史实中的人物、事件相互关联,牵一动十。如高一时的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等,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解课文内容,不联系辅助教材《语文读本》之《季氏将伐颛臾》《荆轲刺秦王》等文章,介绍晋公子重耳流亡途中与列国的关系,伍子胥与吴国的兴衰等历史事件与这个时期的作品内容存在内在联系等,从而了解历史事件间的逻辑联系。
如《祭妹文》 (袁枚)中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写袁机的不幸遭遇,为什么说“未尝非予之过也”?这就需要老师介绍袁机被指腹为婚许嫁高氏,及长,高氏子无赖,本应解除婚约,但她因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不肯解约。她婚后受尽虐待,不得已离婚而归居娘家,造成“孤危托落”的处境,以致早死。对于袁机不幸遭遇的具体情况,作者并没有正面写,仅在段首用了一句话加以概述。作者主要是从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上来写,文中说:“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为什么这样说呢?“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坚贞若是。”这就是说,“识诗书”是造成袁机终身悲剧的根本原因,而“识诗书”又是由于和作者“伴读”所致,因此作者感到分外的悲痛,表达的哀伤就更加真挚、深刻、感人。
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本文时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倾向,以达到对写作主题的把握;又扩充了学生的见闻,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其乐学、会学,真正体悟到文言文之美。久而久之,学生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就能恰当引用、巧妙化用,不断提高自己语言的美感。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解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要么让学生感到内容枯燥、单调,不易激趣,要么不能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效果,甚至切断了学生广阔的知识原野,压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完成课本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可引导学生接受以思想见长的文言文课文的熏陶感染,让他们直接感受一流人物的博大胸怀,自觉加强品格修养。其实,这类作品并不难找,我们的辅助教材《语文读本》中就有大量的材料供师生选用。例如高二上学期《语文读本》中,颂扬谭嗣同为变法维新鞠躬尽瘁、临危不惧、杀身成仁的人物传记;饱含着“痛逝者”和“勖”国人的深情、催人奋进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等。这些阅读材料能使学生在多年以后,以司马迁的不屈自励,以司马光的训诫自勉,得意时不忘魏征的警示,困厄时想到孟子的高论。
总之,如果能按“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的步骤去教授文言文,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在“自主 ”“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做到每学一课有所得,深切地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那么在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基础上,又可以增加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达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和“我能学”的效果。
在新课程中,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学课堂也能变得生动活泼,原本“谈文言色变”的现象也将不复存在,学生对于文言文渐渐地由“厌学”转变为了“爱学”,我想,这应该就是新课改的目标与归宿吧!
参考资料: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学改革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
3.龚自珍《病梅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