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顶 (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
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面临越来越重的学习负担,也越来越忽视语文学科。某些语文教师将语文工具化,使得语文课难以吸引学生,造成学生的语文素养越来越差。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我认为,语文课堂只有具备以下几种味道才会独具魅力,充分吸引学生。
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这样的课自然难以吸引学生。
好的语文课,得保留语文的“原味”。“原味”即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来说,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 、咬文嚼字 ”的“品味 ”。
让语文课保留“原味”,引领学生品味或优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让语文课保留“原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让语文课保留“原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学生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塑造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姿态,以“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生活激情,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植入学生的心灵,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课堂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殿堂。
一个不懂幽默的语文老师,是很难受学生欢迎的。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维提斯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好”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那么,使学生产生“好”这种兴趣的动因是什么呢?心理学告诉我们:幽默恰是有效地诱发这种学习动因的重要因素之一。兴趣被激发出来,教学效果便会相应的增强。语文课堂上的幽默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师生间的感情隔膜,建立起师生间的人格平等,使学生产生愉悦感,从而与教师共同步入有趣的语文天地。
当然,语文教学中的幽默并不是人人可行的,它要求幽默者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广博的知识,同时还要善于揣摩学生心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挖掘健康、积极的幽默素材,抓住恰当时机,讲求幽默方法,摒弃一味地笑而疏于学的错误方式。
这里的“情感味”有三层含意: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曾经读过何蔚的《感动是一种养分》,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语文课本也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情感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每一个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把握语文课文的情感,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感受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人世间最淳朴真挚的爱情,从《最后的常春藤叶》中领悟人与人之间无私的关爱,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听听那冷雨》中感悟赤子之情……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个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味,则如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