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设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一中)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习惯的好坏、阅读能力的强弱、阅读成效的高低是评定语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更多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在“如何提高有效性”的问题上,我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究,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教师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鼓励他们主动地参与,是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
1.通读教材,整体把握。每学期的最初几节课,组织学生按要求把教材从头至尾地通读一遍,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把对教材的分析,重点和难点,以及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写出来。这样,学生对全册教材的主线、编排体系、课文组合、单元安排以及最感兴趣的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在教师授课时就能够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基点上积极地听课。
2.快速浏览,了解文意。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和整体结构,找到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或重点语段,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或自己对文章的整体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纲挈领、总揽全文的概括力和迅速抓住课文要点的鉴别能力。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便能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自觉地运用,不仅能培养整体意识、大局观念和迅速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能使他们尽快融入课文所创设的氛围中,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和感悟能力,进一步分析理解课文,提高学习效率。
3.精读质疑,研读释疑。在快速浏览、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心体味,教给他们质疑和释疑的方法,则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精髓之处。精读的方法有: (1)用不同的符号,圈、点、画出重点的词语、关键的语句、优美的文字等,评析其中的精妙所在。 (2)设计质疑术,从词语的运用、语句的理解、结构顺序的安排等方面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然后组织学生研读讨论。 (3)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用“心”去体悟语言的丰富蕴藉。 (4)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
4.熟读体悟,深化提高。阅读感悟一直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如果说精读释疑还只是“庖丁解牛”,那么通过熟读体悟则可以使语言文字内化成大脑的内存;而如果说精读解疑还只是在文章中“走来回”,那么熟读体悟则是对文章的评价和再创造。在熟读体悟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阅读主体复杂的心智活动和情感参与,为阅读教学最后的指归——作文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不断地引导并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问题,为学生未来的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阅读方法的正确引导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但是语文课程的内容是巨大的,其形式也是多样的,学生的基础更是参差不齐,因此除了方法的正确引导外,还必须根据阅读内容的不同优化阅读的形式。在实际的教学中不难发现,优化阅读形式也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那么,在教学中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呢?下面介绍三种阅读形式。
1.扫描式阅读。扫描式阅读是阅读的第一步。学生阅读作品时,像电子扫描那样,对所学作品进行质疑,扫清阅读障碍。同时借助工具书,对“扫描”出来的生字难词加以识形,理意,正音。扫描式阅读,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效。
2.咀嚼式阅读。阅读中的咀嚼是把读物内容融会贯通的过程。在这一步里,教师应诱导学生以默读或微声朗读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细心地咀嚼读物。 (1)“嚼”出文眼。文章中总括性的词或句就是文眼。找到它,就把握了内容和主旨。 (2)“嚼”清文脉。在阅读过程中,要弄清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结构特点、意义关系、表达形式和作用,使读物的文脉既从宏观上得到把握,又从微观上得到理解。 (3)“嚼”出内蕴。内容含蓄的读物需要教师诱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体会,包括对词的内蕴理解和对句的内蕴理解。
3.回味式阅读。回味式阅读,既能总览全文,加深文章的理解,又能进行艺术玩味,提高文化素养,更适合于有文学意蕴的读物。在阅读过程中,要把作品中的内容及情感变成有声语言艺术地体现出来。 (1)角色回味再现。在指导阅读中,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摹拟人物情态,如语音、语调、语气等。 (2)意境回味体验。进入意境,体现氛围,是阅读回味的另一个环节。 (3)感情回味体现。在阅读过程中,启发诱导学生开启情感的闸门,让蕴涵在文章中的感情的潮水通过读者的有声语言奔涌出来。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注重对文本解读的单一化、模式化,忽视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使学生不能自主理解和自主领悟,不能进行有创意的阅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能再以“标准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思考、禁锢学生的头脑。那么,就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感受、体验能力,说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呢?
1.充分利用语文课本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1)结合课文后面“研讨与练习”中的习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交流、讨论。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的“研讨与练习”板块表现出重主体、重探究、重人文等特点,课后的很多练习完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类练习并不把语文知识作为重点,而是把学生的体验放在第一位,所采取的都是商讨式、征询式的“话语”模式。在整个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让学生们融入种种问题的情境中。在交流与讨论中,我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尽力让学生张扬个性,发挥聪明才智,并适时地加以点拨和肯定。
(2)紧紧围绕文本,让学生品味欣赏自己喜欢的篇章和语句。文本有其自身的生命、情态、气韵,其言语形式往往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与人类思想情感,具有很高的审美和教育价值。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一旦离开 “文本”,我们在课堂上的交流与沟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教版新教材中的课文,或贴近生活、能引起读者和作者的感情共鸣,或美丽温馨、感人肺腑,或思想深刻、意境隽永,或构思精巧、文笔不凡……所以在感觉全新的课文中,大都有学生喜欢的语句,有的文章还是学生特别钟爱的,针对这样的信息,我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品读、赏析,以求以点带面、以句带篇,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感悟和品析。
2.充分利用课外读物,张扬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教师是阅读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阅读教学应体现学生自读自悟,鼓励探究性、创造性、个性化阅读。所以,除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外,我还引导学生把目光转向课外,组织他们多读一些时文、美文、经典作品,还推荐了《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等优秀期刊,着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其阅读面,以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除学生的自由阅读外,我还安排学生集体品读美文并交流,以期在比较中碰撞出学生智慧的思想火花。
阅读是从文字系统中提取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将看到的书面语言感悟、体验、内化,继而转换成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我把学生的这些个性语言带进课堂、带给学生。从学生认真的聆听、会心的微笑、热烈的交流中,我知道,这样个性化的阅读,这样珍视学生的感悟,已取得了良好效果。
3.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要善于获得感悟,表达感悟。
感是感觉、感受、感想、感慨,它属于情感领域的活动;悟是觉悟、领悟、开悟,它属于认识领域的活动。感悟是生命的体现,是个性的体现。在阅读中,如读到好的文章,学生往往会有一种想倾诉、想交流的冲动。于是,我鼓励学生们在每周一交的感悟本上记下自己真实的内心独白。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造就学生,学生也造就先生。”回望七年的语文阅读教学,我深有感触:学生的某些见解比教师更为真实、精彩,其实,教师也从学生身上得到了启发和感悟。让我们为学生创设平等开放的交流环境,与学生一起流连于课本内外的百紫千红之中,徜徉在课堂内外的奇山异水之间,呵护、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吧!
参考资料:
1.徐珞翰《文本:阅读教学对话的根本》,《教学月刊》2004年第 1期。
2.蒋成瑀《对话:改革语文教学的途径》,《教学月刊》2007年第 1期。
3.成巧云《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个性化阅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 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