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陷阱 有效备考——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理解文意题误因例析

2011-02-19 17:04张玉芳江苏省南通高等师范学校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5期
关键词:原文命题

张玉芳 (江苏省南通高等师范学校)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 高考必考的考点,几乎都是客观题。它设置四个选项对文本进行概括和评价,让考生加以辨别。而且往往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命题者常常有意加入一些干扰因素,设置陷阱。鉴于此,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命题者设置错误项的类型去解题,对有效提高正确率肯定会大有裨益。现完整地陈述几种干扰类型如下:

一、曲解词义

命题者人为地把甲概念曲解成乙概念,从而造成干扰。如果看不出来,主要是由于考生不能准确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这重要词语常常是多义的实词。

如 2009年海南、宁夏卷第 6题 D项:“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对照原文末尾:“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这里的“啖”应该是“吃,诱使”的意思而不是“害死”。再如 2004年全国高考山东卷第 14题 D项:“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此项中“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属于对原文的曲解。“尝竟不见用”的意思是说“孟尝最终没有被任用”。“竟”是最终的意思,而不作“竟然”解;“见”在这里表被动。对这种无端的歪曲概念、淆乱是非,考生只有准确理解原文信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张冠李戴

命题者编制试题时,故意把甲人当成乙人,从而制造干扰、引起错误。如 2009年江苏卷第 7题C项:“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对照原文:“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赦”当为“朝廷赦免”而不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再如 2004年高考天津卷第 14题 D项:“曹彰用兵有方,战功卓著,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对照原文,选项中的“曹操”“并封他为任城王”是明显的张冠李戴。此时曹操已“崩”,封曹彰为任城王的应是文帝曹丕。考生只要细心一点,就不难判断出。做此类题时必须认真阅读原文,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何职做了何事,才能信手拈来、准确答题。该类型题曾经多次考查,2004年湖南卷第 14题 D项、2002年春季招生考试第 15题、2001年高考第 15题、2000年高考第 15题等。

三、无中生有

文中本来没有这个意思,只有类似的意思,命题者却想当然地提供一些于文无据的信息,以假乱真,从而造成干扰。

如 2008年湖南卷第 12题 B项:“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考查点实际上是对原文“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的理解。这里是说:犹如穿戴整齐躺在竹席上一样恬然自安。再如 2001年高考第16题 C项:“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的斗志。”原文中说,“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意思是“派富豪去贿赂燕军将领”,以此麻痹燕军。选项中“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于文无据,纯属无中生有。2004年重庆卷第 14题 D项中的“任梓州刺史时,禀告皇帝”也属此类。

四、强加因果

命题者无来由地把甲事件说成乙事件的原因或结果,使考生思维混乱,造成干扰。要注意标志性词语有“为此”“以致”“从而”“因此”等。

如 2007年山东卷第 12题 C项:“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原文是:“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可见,王戎容貌憔悴是因“性至孝”,属于因果不当。再如 1997年高考第 19题 C项:“狄仁杰在谏劝时,十分讲究语言艺术,他称赞高宗有如尧舜,而尧舜又是以宽厚仁爱为本的君主,这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仁杰的谏劝。”这里的“为此”表明高宗是出于狄仁杰有关尧舜的一番话才改变主意接受谏劝的。其实,对照原文就会发现,高宗真正改变主意,是在狄仁杰说到法令无常、全国上下无所适从之后,而非选项中“为此”的“此”。这正是错连因果产生的混乱。

五、颠倒顺序

命题者非常清楚地把事件的顺序调乱,使考生思维混乱、造成干扰。如 2008年江苏卷第 8题C项:“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对照之后发现是“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之后,才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只要仔细对照,这一类错误还是明显的。

六、颠倒事实

命题者把正的说成反的,好的说成坏的,从而造成干扰。

如 2008年安徽卷第 10题 C项:“韩休因萧蒿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蒿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原文是:“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从“折”和“不能平”可知,韩休敢于当面指责萧嵩,二人关系并不和谐。再如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中第 7题 C项:“他可以在松菊亭中毫无遗憾地听松风观菊露。”文章的本意是劝说成功商人应该帮助别人、与大家同乐,这说明韩渐正还没有享受真正的快乐。这也是属于颠倒事实。

七、时空错乱

命题者有意识地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职官里发生的事搅乱混编在一起,从而造成干扰、影响答题。此类与“张冠李戴”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同而时空不同。

如 2004年全国高考甘肃卷第 14题 A项:“侍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此项错在“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的表述上。从原文可知,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之时,韩康伯官职是太常卿,尚未担任吏部尚书;下文还明确告诉我们,此时韩康伯才当上了吏部尚书。这是命题者有意识地前拉后扯、颠倒时事以干扰考生,考生还是细心为妙。

八、以偏概全

命题者有意遗漏文中的相关内容、观点,导致归纳、概括不全,从而引起干扰。

如 2004年高考广东卷第 13题 B项,评价驭术虽与从政之道有关系,但还不是鲁定公“悦”的直接原因;C项“马穷则佚”的理由,也还不是使公“悦”的主要原因。D项仅是引起鲁定公急于知道他准确预测的依据的兴趣,也还不是公“悦”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此题 B C D三项虽与公“悦”的原因有关联,但都没有抓住实质,只能是以偏概全,言不及义。对此,考生必须准确理解文意,体会出颜回的话的深刻内涵才行。

九、夸大其词

命题者将文中主人公本来只有一件事做得不妥说成其整个人是这样的一个人,将本来只有几个人赞成或反对说成全部赞成或反对。这是命题者有意把事件将要产生的结果说得过分夸张而造成的干扰。

如 2004年全国高考四川卷第 14题 C项:“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此项“但”之后说桑怿外柔内刚、不善言辞是对的,但说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则是曲解了原意、夸大了事实。原文虽说他“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可“亦自修为威仪”“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而“令人难以置信”的评述则更是夸大其词、言过其实了。这种字面上有、实际则无的情况,考生应当仔细辨别。

十、牵强附会

命题者曲解句意,解说似是而非,造成干扰。如 2002年高考第 15题 D项:“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原文“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刀笔吏是指诉讼的官吏,原句意思是“不能再去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而非“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这是明显的牵强附会。其他如 2004年福建卷第 14题 B项、江苏卷第 14题 D项、湖北卷第 14题 D项,2003年全国卷第 14题 C项等,都属此类。

另外,命题者还可能这样设置陷阱,如选项间自相矛盾、分类不当,把或然说成必然,正误连排以及多种错误交叉混编等。在备考复习时,如果善于辨析差异,明确陷阱、准确判断,考试时必能游刃有余。

猜你喜欢
原文命题
我喜欢自己命题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2011年“秋季擂台”命题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