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晓玲 (湖北省襄樊市第一中学)
记得《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中写刘姥姥参观了几处闺房,其中一处这样写道:
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甬路。……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里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呢。”
细品之下,发现这潇湘馆可真真是为黛玉而天造地设的啊!
潇湘馆的特点有三,其一便是竹多。大观园修建成后,贾政曾携诸多学士来此视察,只见馆内“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不禁都赞这里是个绝妙的所在;而此后贾母等人再来游览,进门时“只见两边翠竹夹路”,曲径通幽,有着难言的精致曼妙。竹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目中是节高心清的君子之象征,苏东坡就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黛玉也是因为“爱那几竿竹子”才选择在潇湘馆居住的。这潇湘馆和黛玉那清高孤傲、卓然独立的高洁情操交相辉映着。
潇湘馆的特点之二是:书多。刘姥姥眼中的黛玉卧房,是“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黛玉是个才女,且具有诗人独特的忧郁气质。她的喜怒哀乐,百转柔肠,必定要付诸纸上。她的才华横溢,机敏黠慧,甚至言语尖刻,都与她的饱读诗书有很大关系。而且,由此也可以看出,黛玉是个真性情的人。在那个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黛玉如此布置房间,也算是对当时落后观念的一种小反抗。无怪刘姥姥说:“这那里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呢。”
其特点之三是:窄。书中对潇湘馆唯一的一次全面描写,从房舍,门,后院的退步,最后到院中的泉沟,无一不用一个“小”字来形容;住惯了宽敞大屋的贾母,在潇湘馆坐久了,也难免觉得屋子窄。潇湘馆的布局也许正应了黛玉性格中的一个特质,她原是有些敏感爱较真的。
潇湘馆内的植物以翠竹为主,后院还有梨树和芭蕉,色调是绿白的冷调子。这样的植物配置体现出林黛玉孤洁的性格特点。竹是潇湘馆的标志,也是林黛玉品格的象征。在这里,馆的形象、人的形象、竹的形象融为一体。不仅“潇湘馆”与黛玉的性格相得益彰,融为一体,从《红楼梦》另外几处住所的建筑风格也可觅得其主人的影子。
“怡红院”是大观园内最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院落。院内外的植物配置极其繁杂。院外有碧桃花、蔷薇花、宝相花、玫瑰花、垂柳等,院内有一株海棠花树,有芭蕉、松树。因此,“怡红院”总的色调是以红色为主的暖调子,并衬以绿色为辅,色彩鲜艳明快,富丽清新,很好地烘托出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蘅芜苑”是薛宝钗的住所,院中一株花木全无,只配上各色香草。香草虽不艳丽,但有沁人心脾的芳香。这种表面无华而暗香浮动的植物配置,很好地衬托出薛宝钗朴素大方的外表,而其周身却散发着动人的人格魅力,一如深受孔子赞誉的空谷兰花,外表质朴无华而馨香远播。此等描写,何其妙哉!
我们不禁感慨曹公的匠心独运,同时也对中国建筑与国人性格的关系好奇不已。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此说来,一种建筑也孕育一种性格啊!不单文学作品中的建筑与美学、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建筑也与国人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先说说北京的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这种京味建筑的显著特点是:大气规整,由此孕育了北京人的豪爽大气;四合院方方正正,使得北京人向来爱守规矩,此点在著名作家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也有体现,他在文中指出:“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是安分守己。”北京四合院讲究绿化,院内种树种花,确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而且这些庭院大都宽敞开阔,自由生活于此的北京人也就能言善侃,性格豪放,心宽得像长安街,大气得如紫禁城。此外,优越的地理位置、身处天子脚下的地势,造就了北京人的傲气,他们常称呼自己为“爷”:做生意的叫“倒爷”,蹬三轮的叫“板爷”,能吹牛的叫“侃爷”。
再说说江南水乡吧!江南河网交织,流水环绕门前屋后,可谓“家家枕河,户户依水”。水、房、桥融合成独特的空间,使我们想起了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里面正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雅致描写。这江南水乡人间天堂般的图景,赋予了江南人“水一般的灵性”。其次,江南民居的色彩为“黑、白、灰”三色。这淡雅的色彩与北方红墙黄瓦的浓墨重彩有着鲜明的差别,它勾勒的是一幅清淡的中国山水画,把水乡特色渲染到了极致,使我们又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那铺着青石板的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那丁香一样的女郎,代表着江南人不喜张扬、藏拙内敛而又情意缱绻、温柔缠绵的特点。三是“轻、秀、雅”的建筑风格,从人性方面来说也吻合江南人的玲珑、清秀等特点。
最后说说极富特色的陕北窑洞。它们如同满天星星,散落在黄土高原的沟梁峁壑之间;它们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沉积了古老黄土地的深层文化。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陕北窑洞的特色可用“天人合一”来形容。它就地取材,倚黄土坡而建,向内深挖几十米,这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的淳朴、敦厚;窑洞内陈设简单,一张大炕就占据了洞内一大半空间,人们在大炕上聊天吃饭,这正体现了陕北人民的粗犷、热情,使我们想起了已故作家路遥的小说《人生》中的男女主角们。
在曹公的引领下,我琢磨着《红楼梦》诸多建筑背后深藏的意味;在现实生活中,我又细细欣赏了中国的许多建筑,发现建筑和国人的生活、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或精巧或大气的建筑像一个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娓娓地向我们诉说着什么,可能是一种精神,可能是一种文化,可能是一种情结。如果我们凝神倾听的话,将会感悟很多,学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