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2011-02-19 16:15河南省郑州市回民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6期
关键词:成员群体班级

■ 陈 莉 (河南省郑州市回民中学)

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一方面接受群体对自己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影响群体,并在这种双向交往中形成、表现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学生个性的培养和教育,离不开对群体现象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工作往往只注重学生中的正式群体,如团队、班集体,却忽视了对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研究。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作为班级群体的一种内部结构,对班级的整体建设及班级成员个性的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应当予以重视和认真研究。

一、初中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普遍性与形成的复杂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说来,形成非正式群体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经历或遭遇相似。在正式群体内部,挫折相同、遭遇类似的成员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如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犯过错误的学生、缺乏家庭温暖的学生、有生理缺陷的学生等,容易从相互理解、相互同情到相互吸引,结伴而成非正式群体。他们聚集在一起,相互沟通、交流从而产生共鸣,得到彼此的承认和同情。

2.共同的利益。某些学生由于利益的一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逐步形成了以利益为基础的小群体。例如,几个学生为了对抗与他们过不去的同学而结成的非正式群体。另外,青春期的男女学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彼此渴望了解对方,与异性接触、交往并建立友谊,由此产生跨性别的小群体,也是基于共同利益的作用。

3.志趣相投。心理学研究表明,共同的志趣可以使群体成员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从而使他们在群体中步调一致,协作互助。在中学生中,那些具有相同或类似理想、志向、兴趣、爱好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学生,容易相互吸引并形成非正式群体。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在相互交往中使兴趣、爱好更好地得到发展和提高,而不会去计较各自在性别、学习成绩、家庭地位方面的差异。常见的由学生自发组成的文学兴趣小组、球队等,都属于这个群体。共同的志趣使群体成员的利益趋于一致,他们相互理解、相互交流和学习,加深了彼此的感情和友谊。

4.权威认同。所谓权威,这里是指在初中生里具有一定威信和号召力、凝聚力的学生。这类学生较之一般学生在某些方面具有突出的特长或能力,如学习成绩优异、专项技能高超、办事公道或讲义气等,颇受一些同学的信任和拥护。权威被认同以后,以权威学生为核心形成一个个非正式群体。群体内成员对权威学生言听计从,并甘愿服从他的控制、差遣甚至惩罚。

5.班级凝聚力弱。因为个别教师工作方法不当或工作方式简单等原因,导致班级凝聚力下降,使班级成员对班级失去信心、荣誉感和归属感。当正式组织的功能不断弱化、吸引力降低时,各种非正式组织相应而生。初中生通过各种“小圈子”,获得尊重和友谊,满足自身需求。

二、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1.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只要有群体存在的地方,就有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应该对非正式群体的性质有正确的认识,学校中的非正式群体是中学生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产物。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师往往缺乏对非正式群体的正确分析和认识,因而在对待非正式群体的态度和做法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偏差。他们要么把非正式群体看成“异端”,把它同正式群体对立起来,只看到它的反面作用,歧视非正式群体成员,甚至进行中伤、压制和威胁,并轻率地扣“小集团”“宗派主义”“小圈子”的帽子加以否定,最终导致班级矛盾的激化;要么对非正式群体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虽承认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但看不到一些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而把它们当成无足轻重的闲事,不闻不问。当破坏型群体在班级里兴风作浪,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时才后悔莫及。可见,这些看法和做法都不利于发挥非正式群体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坚决改正。

因此,教师应正视非正式群体的客观存在,全面准确地分析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功能和影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容忍学生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材施教,将非正式群体纳入正常的轨道。

2.区别对待非正式群体

(1)正作用型非正式群体。正作用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一般好学向上,思想活跃,积极热情,有健康的兴趣爱好,一般以班上的优秀学生为核心。这种群体对班级的凝聚力和正确舆论的形成有积极推动作用,是教师、班主任和班级正式群体的有力助手。但这种非正式群体也有小团体主义思想作祟,目光不够长远,思想幼稚,热情过火或有狂妄执拗的可能,因而除了要积极热情地支持、鼓励,还要注意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扶持,使之与班级正式群体协调一致,为班级正式群体的组织目标和任务服务,成为创建优秀班集体的积极因素。

(2)中间型非正式群体。此群体稳定性较强,但竞争性不足。其成员一般不关心班级,只热衷于小集团,对班级的活动只从兴趣出发,适合自己的就参加,否则就貌合神离或消极观望。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应允许其存在,引导其确立正确的群体目标,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要给他们以热情的帮助和指导,把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纳入班级的群体活动中来,克服他们的消极冷漠情绪,使他们成为班级活动的热心参与者和积极分子。这种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以情感和交友型为主,作为班级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他们一定的关注,把他们的兴趣和主要精力吸引到班级中来。如果忽视其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则会产生很大的潜在危机。

(3)负作用型非正式群体。其成员往往是差生或犯错误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结合点往往是在集体生活中受过挫折或歧视,因而对班集体在感情上持对立态度。他们的小群体能量大、内聚力强,戒备心理和逆反心理也比较强,他们对班级的消极破坏力较大。其核心人物往往学习成绩差,有非同一般的家庭背景,交往复杂,做事有主见。对于这种非正式群体,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满腔的热情关心,从动之以情入手,耐心疏导,特别是要做好核心人物的工作,予以信任和关怀,消除其戒备心理,利用核心人物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带动、转变其他成员,鼓励他们上进,消除自卑心理,改善人际关系,逐步回到班集体中来。

对于负作用型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是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中的重中之重。非正式群体的“自我监督”是一个较好的方法。“自我监督”就是把“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群体组织起来,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进而培养自我约束力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的教育原则,重视学生品德培养的个体差异,符合初中生实现独立的心理特征,满足了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愿望,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3.对核心人物进行合理引导,强化正式群体

初中生中的非正式群体虽然没有明确的组织机制,但往往有一个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或称领袖人物。“核心人物”具有能力强、善于关心人、权威性高等特点,他们在群体中起着指挥、调节和榜样的作用,他们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在群体成员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中自发形成的。一般而言,他们的知识面比较广博,能力较强,威信较高,善于关心和团结他人,所以对核心人物的把握、引导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他们来影响其他成员,经常与非正式群体成员保持接触、交流思想,促使大多数成员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境界。

把核心人物吸引到正式群体的管理工作中。因为核心人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权威,能力也相对较强,能有效影响到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核心人物在实现正式群体的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就能加强正式群体的号召力,从而将非正式群体融入正式群体中,最终强化正式群体的凝聚力。

总之,对于初中生中出现的非正式群体,我们要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来正确认识,分析其原因,加强管理,积极引导,兴其利,除其弊,使其融合到班级群体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经常保持正式群体的活动,使正式群体开展的活动既适合学生特点又丰富多彩,内容更深化,形式更新颖,气象更和谐,学生参与机会更多,思想教育更贴近学生。那么,正式群体在学生心中弱化的局面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就是很重要的方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爱护集体的荣誉感;另一方面,在开展活动中,同学们接触的机会增多,彼此之间加深了了解,沟通了感情,班级同学由此而关系密切,班级的凝聚力也随之提高。这样,有助于增强非正式群体同正式群体在目标和行动上的配合,有利于非正式群体最终融合到正式群体之中。

猜你喜欢
成员群体班级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班级“四小怪”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不称心的新班级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