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炘(江苏省常州市北环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始终是不同时空中个体通过“文本”进行“间接对话”,并在“长远时空”中通过对“文本”的建构与解构进行“直接对话”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人与文本”对话这一中心。当前,整体中学语文教学环境发生变化,情景教学作为一种创新日益形成强势,“人与文本”对话这一中心也该有它新的结构与意义。课堂讲解从单纯讲授到“精讲”,是“人与文本”对话在新语境中同情景教学相匹配的新融合。课堂精讲与情景教学联手,应对课堂内外的多元冲突,就是要将“人与文本”对话演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更大语境中的集体应对行动。扬弃旧的讲授模式,遵循新法则,以新的文学解释学方法为抓手,才能真正实现“精讲”。在课堂主体的转变中,作为信息流向掌控者的教师,必须苦练内功,做到优秀读者、再创作者、评论员三位一体,以便胜任“精讲”的要求。
情景教学本身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现实困境的一种有力回应,是社会多元价值诉求中多声部管理模式的新实践,也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下的创造性运用与多元融合。但是,情景强势的形成并不说明中学语文教育本身的强势,而是其传统模式式微的标志。身处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师生,如何迎接新形势的挑战?“情景”意识、“情景”实践是寻找师生对等合作、完成教育任务的新途径,其本质在于师生双方对教育行为的自觉,这同时也意味着课堂教学从单纯的教师上位、信息单向流动的模式转变为师生互为主体甚至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强对流模式。当课堂中讲授《论语》这一经典时,强势媒体早已推出各种版本的通俗演义,在众多新解、今解、别解的簇拥下,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所要进行的是一场异常复杂的斗争。在这一语境下,传统精讲越来越多地受到课堂内外形式与内容等多方面的挑战。于是,中学语文教学不但不能放弃“课堂讲解”,还必须把讲解加强为“精讲”。当《论语》变成 “我读出它什么样子它就是什么样子”时,深得传统精髓,在“通”字上下工夫,具独见解的“课堂精讲”就不可或缺,而这也形成了课堂内外一场前所未有的互动与抗衡,是课堂向社会开放这一更大情景创设下的主动应对。
众所周知,传统型课堂讲解往往从词汇入手,由词汇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再从段落到篇章,最后提炼“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这种“读出型”讲解能给学生一个固定印象,就是每一篇文章都是在明确主题思想、主要写作手法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写作的,并且传递给学生一个信号,即读一篇文章要读出“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至于文字锤炼、细节描述、思想过程、整体意象等似乎都不重要。所以,学生往往变成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的奴隶。遇到贪图简便的教师,就把这一模式简化成单纯的中心思想加以灌输,将学生视作背诵这一枯燥思想的机器。后来,许多教师认识到这一模式的不足,改变了课堂讲解模式,从篇章到段落,从段落到句子,从句子再回到词汇,并且以一种将主题思想读进文本的方式进行讲授,试图启发学生独立探寻中心思想、细节、过程的愿望,但是既定的主题思想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对文本和讲解者的充分信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成为“主题思想”的俘虏或“细节描写”的附庸。
其实,问题的重点还在“如何理解文本”上。如果将文本简单对应为某个主题思想,那么文本的可阐释空间、读者参与的能动性都将被取消,这也就人为地割断了读者与文本对话的可能。传统和改革后的课堂讲授都存在这个问题,师生只把文本当作教参中标准答案的对应物,语文失去了自己的学科特殊性。中学语文教学以文学经典教育为己任,提倡“精讲”不仅是对学生的考验,更是对教师的考验。回避“精讲”,是教师信心不足、文本理解能力低下的体现。
当代文学解释学告诉我们,文本讲授的过程是使文本不断被解构又不断被重新建构的过程。在“情景”的强势语境中,教师作为课堂信息流向的掌控者,其引导、范例和组织作用不但不该被削弱,反而应该因为课堂的灵活多样而有更高的要求。“课堂精讲”中的教师,既是“人与文本间接对话”的第一人,即课文的第一位优秀读者;又是“人与人直接对话尝试”的范例,即优秀的再创作者;更是对“长远时空”中“留白”与“填充”之博弈的公正评价者,即优秀的批评家。
教师将自身的体悟融入文本可阐释空间,具体化、形象化地传达给学生,学生才能跟随老师,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内化经典。同时,老师还要结合自身体悟,参考诸家注释,使自己处于再创作者的角度,用古往今来的诗文、人物言行重写这一意象、意境或境界,让学生在古今贯通的领悟与创新中,把传统精义内化成自身生命的一部分。此外,教师还要站在中立者的角度评述各家注疏,尤其要对当前流行的经典演义有明确判断,给学生一个判断的基础与范例。这样的课堂讲解才是真正的“精”讲,才能发人深醒、启人开悟。至于课堂中的情景创设,与“精讲”不再相互对立而早已融合无间,自然可以用各种手段去实现。也就是说,当教师苦练内功,在课堂讲解中当好第一读者、优秀再创造者和立场坚定的合格评论者,那么课堂讲解就成了真正的“精讲”,教师运用的新式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同多变的教学语境相融合,在新的高度上有效推进中学语文教学的精细化、多样化和综合化。
参考资料:
1.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2.〔古希腊〕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人民出版社。
3.〔德国〕汉斯◦罗伯特◦耀斯著、顾建光等译《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4.〔意大利〕艾柯等著、王宇根译《诠释与过度诠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5.钱穆《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6.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7.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8.赵毅衡选编《新批评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9.陈平原、陈国球主编《文学史》(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0.林玉体《西方教育思想史》,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