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胡旭东
初中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怕上作文课,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怕教师在自己的作文中找出一大堆问题,怕教师在作文课上点评的作文差。面对这样的教学实际,教师要正视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初中生的写作积极性呢?笔者在作文评改这一环节上进行了一些变革。
对学生作文评价的目的不只是评定其作文的优劣,重要的是在于通过教师的评改,引导学生逐步走向自我评改,培养作文评改能力,促进学生的作文发展。教师眼中优秀作文的标准应该是“语句通顺、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内容具体、结构完整”的,但是有多少初中生能在一次作文时就达到这样的标准呢?因此,作文标准的确定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发展水平,要给予学生更大的写作自由。比如在初一写作的初始阶段,可以将评价的标准定为能够抒发真情实感的就是好作文,每次作文只设立一个目标,能实现这个目标的就是好文章。
另外,学生的作文水平有高有低,如果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对于作文能力有困难的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既违背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也不利于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考虑总体写作目标和写作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采用灵活的评价尺度。例如,对于作文能力有困难的学生,我们不要把他们的作文和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的作文放在一起比较。我们可以对他们的作文作纵向比较,也就是把本次作文与前次作文进行比较,在纵向比较中找出他们的进步和成功,用发展的眼光,只看纵向进步,不作横向比较。这样,学生更容易看到自己的成绩,写作个性也得到了尊重,对自己的进步会充满喜悦,对写作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特别是一些个性比较鲜明的作文,教师应该看到其闪光点,应给予肯定,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做出评判。我们要允许学生写出风格各异的文章,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各种思想观点,都应采取尊重、包容的态度,呵护、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初中学生,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自己周围比较亲近的人的较好的评价和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哪怕是一小点的进步,以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早在半个世纪前,陶行知先生就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而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就要学会夸奖孩子。没有夸奖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对学生作文不要要求太高,不要因为学生作文不符合所谓的标准就给予否定,这样会打击他们的写作热情。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作文的批改评讲要立足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对生活的真知灼见。即使我们面对的是一篇不知所云的作文,与其责怪学生的不知所谓,让他更加无所适从,还不如从中找出那么一两句,画上横线,标上“这两句写得比较好,句子很通顺,意思也表达得较为清楚,如果这样的语句再多一些就太好了。”这样从正面鼓励,学生就会带着信心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把多余的句子删掉。
教师要发挥评价的正面激励作用。在作文课上讲评时,更要多讲优点,多讲成绩,如果是比较优秀的作文,可以让学生上讲台来朗读;而对于那些作文有困难的学生,即使只是一个好的段落、一个好句子、一个好词,也应给他们机会展示自己的进步。哪怕学生的作文还有某些问题,但只要达成了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也都可以给高分。所给的评语也要具体,有鼓励性、建议性,要让学生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存在什么问题及怎样修改。总之,要让学生们感到作文并不难,让他们看到写好作文的希望。美国教育学家杰丝·雷儿说:“称赞和鼓励对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就无法成长开花。”事实证明,一个学生的作文如果得到了教师、家长或者同学的肯定,心情自然会好,也会得到一些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喜欢作文。反之,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就会受挫。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评语不要出现诸如“态度不认真,书写不端正,条理不清楚,不知所云”等使学生写作积极性受挫的负面评语,但也不要总是写“语句通顺、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内容具体、结构完整”这些放之四海皆准的客套话评语,因为这样的评语即使不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消极影响,但也绝对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更起不到对学生作文的正面激励作用。
也许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尽职尽责,也许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和家长的督察。调查中,62%的教师常用的批改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精批细改”,但对于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作文批改,学生是不感兴趣的。调查表明80%以上的学生更倾向于有自己参与的、即时的、交互性的评改方式。所以最根本的还是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中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教师的评改对他们的作文还是有帮助的,只是他们不认可教师面面俱到的“精批细改”而已。相较于面面俱到的“精批细改”而言,教师批阅后加以讲评是更有效的作文评改方式。教师在批改中最好能提炼出学生作文中共有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以及少数学生的个别问题,为讲评做准备。作文课上的讲评重点应是学生的共性问题、有代表性的问题,而单个学生的个别问题则用面批的方式解决。面谈时,针对学生突出的个别问题,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对自己作文的得与失有清楚的了解,特别是对教师要提出的具体改进意见。这样,问题少而精,改进的方法又具体,学生感到容易改进,就会逐渐克服作文的畏难情绪。
另外,在讲评课上,可就一个作文题目或一篇作文,师生展开交流讨论,作者本人可以谈谈自己的写作意图、材料选取、结构安排等等。同学们各抒己见,可以指出优缺点,可以给出改进意见,可以发表评论,有不同意见可以辩论。讨论的话题,重在谈得失,谈启发。这样的作文讲评课,教师只是其中的一个讨论者,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有较高的参与性,写作热情就会在讲评中得到激发。
相较于教师的批改,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更倾向于有自己参与的、即时的、交互性的评改方式。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因此,最根本的是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中来,教师将评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每次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批改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评改的积极性。
总之,评改方式的变革可以改变以往初中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大大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