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刘秀芬
宋朝陈师道在《后山居士诗话》中写道:“永叔(欧阳修)谓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即写好作文要多看好文章,多练习写文章,多修改文章(多方思量、推敲)。我们作文教学事倍功半的关键就在于忽视了“商量多”。这儿的“商量”,笔者认为,不仅是指学生的自我修改,而应上升为“作后指导”。
“作后指导”,是“作文指导”这个线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作文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甚至被忽略。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坚持与学生开展“作后商量”,并积累了一些具体的做法,现姑且概括为“三字经”。
学生完成习作后,我们不应该急着拿起红笔就批,而应该“不惜血本”静下心来研读,这是批改的前提。对于学生的每篇作文,笔者都坚持读、批三遍:第一遍,一目三行地略读,对作文的内容题材与表述技巧获得大致的印象,并对错别字与病句做出批注;第二遍,逐字逐句地细读,读出哪里写得好,哪里有问题,批上标注;第三遍,有重点地选读,对“写得好”与“有问题”之处进行品读,“写得好”的感悟其精妙,点评“好在哪里,为什么写得好”,“有问题”的分析其原因,批注“应该怎样写”。
有的同行朋友也许会说:“‘三读三批’法,好是好,谁不愿用?只是我们哪有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说实话,批改作文确乎是一线语文教师沉重的负担。但是,离开了对学生作文的研究,作文教学必定无的放矢。每个孩子的习作水平千差万别,若不认真研读,怎么能了解其“症结”所在,又怎能对症下药呢?只有“先研读,后评点”才是最好的“指导”,因为这是基于孩子实际问题的切实的“指导”。
现行语文教学领域风行“文本细读”,事实上,“学生作文”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文本,批改时必须以“文本细读”的精神与方法进行。“文本细读”,本就是指一种作品的研究方法,是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作文批改的“文本细读”,目的当然不是文学批评,其服务对象应转移至作文教学身上,与作文教学结伴同行。
第一,要指向作者。每个孩子的习作基础不同,对语言的感受与组织能力也不一样,我们要针对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来研读,才能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地给予批注和指导。
第二,要指向言语。笔者认为小学生作文,不需要在文章内容与结构上多下功夫,更应该在语言文字上细研究。不管是什么内容的作文,学生若学会了如何用语言文字去表达,其写作能力自然就不用操心了。
第三,要指向“发现”。教师研读作文,归根结底是个发现的过程。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去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对于习作中存在的主要障碍也要及时发现,努力搬除。
第四,要指向“感悟”。习作的文本细读,对教师而言,不仅是对言语存在的一个发现过程,也是对言语细读的一个体验过程。即使是差生的习作,也要努力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只有走进孩子心灵的教师,才能收获孩子学业成长带来的愉悦。对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只有指向上述四点的“指点”才是有针对性的指导,才是货真价实、切近每个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指导。
“作后商量”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提高“商量”的质量呢?关键是找准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全班学生一次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我们在“作后商量”课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的放矢”。每次作文研读后,要对全班学生的作文进行分析比较,归纳优缺点,着重琢磨存在的问题中哪一个是关键性的,确定为本次“作后商量”的突破口。
以六年级的一篇习作《制作纸浆画》为例。研读学生习作时发现,作文多为过程性的叙述,缺乏细致的描写。例如文章的开头,学生大都这样写:“美术课下课了,教室里留下了许多废纸。”“教室里的废纸可真多啊,这儿一堆,那儿一团。”“……”导致这一现象的问题出在哪儿?是学生缺乏对整个过程的仔细回顾与复原。这时候,教师的启发、写下水文就显得十分重要。但必须先启发,再下水,否则下水文就成了学生习作的框框了。
启发时,一定要努力引导学生将过程细化。如:制作前教室废纸多的景象是怎样的?想象一下,废纸们把教室当成什么了?它们怎么把这儿当战场、当乐园的?可以用上拟人、比喻、排比的方法……这样细致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就叽叽呱呱地说开了。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开始读下水文。例:一节美术课过后,干净整洁的教室立刻被废纸占领:皱纹纸锁着眉头,举着长矛守护着“废纸都城”;草稿纸把黑墨水抹在脸上掩护自己;破报纸则炫耀着自己满肚子的学问,向废纸王献计……同学们赶紧请来了扫把,准备与废纸们展开一场“殊死搏斗”。
听到教师习作中有趣、幽默的描写,学生活跃起来了,心中有数了。再下笔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学生劲头来了,修改后的习作果然大有起色。同样是开头,即可摘录到许多趣味盎然的片断:
片断一:中午,教室成了纸的天堂。红飞机东溜溜,西转转,不一会儿就把整个教室都光顾了;花蝴蝶随着风儿翩翩起舞,似乎想与生物角里的花儿媲美;长着大花脸的草稿纸也跳了出来,东摸摸,西踢踢,好像要把周围的墙壁全染黑。
片断二:哈,这儿都成了废纸的乐园了。瞧那些纸片儿都快疯了,有的上蹿下跳,乐得停不下来;有的东躲西藏,不停地做鬼脸;还有的正尖叫着坐“过山车”——电风扇带着他们不停地旋转,你说刺激不?……纸片儿快乐了,可却把同学们吓傻了眼。
所以说,找准问题对症下药,静下心来认真修改,是“作后商量”有成效的关键。
可以是对话描写训练,也可以是场面描写训练;可以是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也可以是心理活动描写训练……不管哪个内容,都要从学生作文的共性问题出发。可以从学生作文的“神笔”出发,如,某个学生的外貌描写特别好,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练一练;也可以从学生作文的“败笔”出发,如,好几个同学的场面写得很简单,不细致,大家一起来练一练,学一学、写一写场面描写。这样的“训练”,看着“无序”,实际上是最好的“序”,这是由学生的写作实际状况所指引出的“序”。大师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让人撒上草籽,任游人踩出一条条“路”来,这就是最好的“路”。走无序之序,不是说不需要“序”了,恰恰是更高要求上的“序”,教师的肚子里必须装有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不然,“无序之序”就会变成“无照经营”。
“作文商量”课后,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修改作文,并对修改的作文采用“欣赏为先,个性为重”的原则进行“再商量”。可以对教师这一阶段的行动作这样的比拟:用显微镜看进步,每一点细微的进步都值得欣喜和鼓励;用哈哈镜看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张扬个性。
世上最辛苦的事是思考。写作是思考中的思考。写作需要热情而真切的赞美。“再商量”课中,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大面积欣赏学生的作文,肯定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与进步,使他们尝到习作的甜头,产生将习作改好的强烈愿望。这时不妨引用管建刚老师的做法——在“欣赏”板块部分,集中地展示学生的精彩语句。将学生作文中的“好句”展示出来,大家一起朗读句子和作者的名字。告诉学生,这些句子为什么漂亮、为什么精彩,漂亮在哪里,精彩在何处。由此,学生不仅知道怎样的句子叫好,叫美,叫有表现力,也感受到了写作给人带来的骄傲和荣耀。“欣赏”学生的好句子,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被激赏的孩子成倍增加。有些学生可能一学期都写不出一篇好作文来,然而,一次作文争取写出一个有意思的句子,却是人人努力一下都可以做得到的。不少作家回忆儿时的写作,感谢老师的一次不经意的表扬,而不是一次怎样的技巧训练。欣赏,大面积的欣赏,要放在第一位。
著名作家王旭峰说:“儿童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能复制的个体,他们有着全然不同的先天禀赋和生命体验。因此,作为生命个体“反映生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形式——作文,应当具有个性。有个性的作文,才是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然而,遗憾的是,经历过“作后商量”课中教师的启发与下水,往往容易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这时,我们不能急,因为前面进行了这么细致的指导,学生又善于模仿,当然会出现这种情况。现在就需要我们用火眼金睛找出典型的有个性的作文进行品读、欣赏,起到长善救失的作用。
比如,《制作纸浆画》的写作过程,孩子们的描写如何才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呢?笔者找出三个片断进行赏析。
片断一:心动不如行动。我们在舒老师的指导下指挥着“魔棒”——灵巧的双手。“嘶啦——嘶啦——”废纸条儿唱着欢乐的歌,跳进注入颜料的彩色湖泊里快活地游泳,一会儿浮在水面上,一会儿潜进湖底,黑白相间的外套立刻成了花色的衬衣。我们将纸条儿从舒服的“温泉”里拉出来,让它们享受美好的“太阳浴”。当颜料干了之后,再给它们来一个“全身按摩”——搓纸绳。纸条儿安静地享受着,成了一根根彩色的“小泥鳅”。这些“小泥鳅”变化可多着呢,紫色的做花瓣,蓝色的做花蕊,棕色的做枝条……
片断二:“嘶,嘶,嘶”废纸们开始了第一变——被撕成细条儿;“哗,哗,哗”,这回是第二变,纸条在沐浴了舒舒服服的凉水澡后变干净了。“唰,唰,唰”,纸条儿又变了,这回它们穿上了各色的花衣裳;“唰,唰,唰”这声音再次响起,这次可不是穿衣服,而是把穿了衣服的纸浆在卡纸上贴出各种形状。这就是废纸的第四变,它变成了美丽的画。
片断三:同学们一个个埋着头,鼓着劲,用自己的巧手施展魔法。魔法一——嘶啦嘶啦变身喽。伴着一声又一声清脆的声音,废纸们不再是规则的形状,成了一条条、一块块的小纸片,放水里一泡,成纸浆啦。魔法二——舒舒服服换衣裳。各种塑料杯里装着五颜六色的颜料,只要把纸浆往里头一放,呵,它就成了花姑娘,美极了。魔法三——洋洋洒洒刷白胶。提起水粉笔给猪八戒的脸、手涂上白胶,真有趣!别急,还有魔法四——七彩纸浆粘成型。肉色的纸浆粘出猪八戒的大肚子,红色的纸浆粘出了大西瓜,蓝色的纸浆粘出了猪八戒的衣裳……
几个典型的同类片断的欣赏,让学生明白,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写,写出不同的韵味。
当然,个性远不止语句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还可欣赏学生有个性地开头、结尾。如:用倒叙手法开头,用自己的疑问开头;结尾点明中心的方式也不一样,可用教师的祝愿结尾,可用自己的感悟结尾,“只要你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只要肯开动你智慧的大脑,只要启用你灵巧的双手,那么,一切皆有可能”;还可以欣赏学生不同的作文题目,如,“点纸成花”、“废纸四变”、“纸的天堂”、“超级大变身”……此时的“商量”之处,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作文最精彩处。
一是要求学生大篇幅地修改。根据作后指导的要求,要求学生修改或改写一大段甚至全文,绝对不能让学生只改几句话。要尽可能留时间让学生当堂修改,修改后与原文比较,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得到鼓舞,以激发习作兴趣。
二是注重个别指导。作后指导要做到课堂与课后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强调个别指导。对基础较差或富有创见的学生,应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经再次修改有明显进步的同学,可以帮助他们总结习作经验,以巩固学习成果。
三是注重“作后商量”效果的检查。一方面要复批每一位学生的习作,另一方面要进行延伸、深化练习。如借鉴本次习作的成功之处,仿写、套用于练习其他制作作品类作文。
“作后商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让我们记住:用心出精彩,要坚信“好文章是商量出来的”,要不厌其烦地与学生开展“作后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