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李煜亮
小学是学习作文的基础阶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要从小学抓起。但说到作文,许多孩子为此头疼。读读孩子们的作文就会发现真挚感人的作文少,饱含真情的作文少,体现日常生活甘苦的作文少,而作文版式的作文太多。即使有的同学有了一点写作技巧,在他的作文中也能反映出来,但我们在那华丽的字里行间几乎读不到那跳动的心,流动的血。如何才能拨动孩子的心弦,让他们在快乐中抒发真情,从“要我写作”到真正的“我要写作”呢?
(一)降低要求。教师为培养作文尖子,往往拔高要求。其实,评价作文应以《课标》为准绳,同时顾及每个学生的作文发展的现状。如我班有个学生,只有二年级的写作水平。有一次,写了一段话,句子大致通顺了,我就加以表扬,因为他在最近发展区上前进了一步。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反映身边的真实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实现与他人与社会的真诚交流,才是我们作文的最终目的。
(二)小处着手。教师有了这种意识,就会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善于在茫茫沙海中发现金子。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个词用得好或一句话写得好,引用恰当,就要给予表扬,让学生觉得写作文挺有趣的。
生活是五颜六色、瑰丽无比的,它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可是,学生却总觉得生活平淡乏味,像一杯白开水,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为了培养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我尝试在学生中开展“每日一记”活动,让学生把每天观察到的事、人、景、物、场面等分五大类记录在“生活积累本”上。然后每周进行总结,将本周发生在身边的新奇的事物,发现的新道理写出来,然后再组织评议、修改、赏析。学生在互评、互改、互帮、互学的过程中读写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传统的作文训练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这是因为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制约,他们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等外部条件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图片、语言、作品欣赏、游戏。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好奇是孩子进步的动力。有些简单的问题只要去观察,去实验,去思考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如“爬山虎为什么会爬墙?”“纸锅为什么可以烧水?”……但有些较难的问题,既难以观察,也不便实验,只有靠查阅资料才能解决。许多同学为了找到答案,跑书店,查资料,做记录,找答案,不厌其烦,乐在其中。
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奇特的,我们应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且创造机会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例如:让学生扩写课文,补写课文,续写课文,写幻想作文,写童话故事等。
小学语文课本中,除了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外,其实在课文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并挖掘这一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写出不同于课文的文章来。
传统的作文教学由于过分注重命题作文,常常把学生的思路逼向死角,学生没有话可说,写作文成了“挤牙膏”。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这就要求我们把作文训练命题变成开放、灵活、多样。
蜜蜂酿蜜,就先采蜜,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头脑中空空的,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让学生多读书,多看报,多听看少儿广播电视节目,读懂课文中的习作例文、经典课文,多看或多听小学生写的优秀习作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丰富语言,言之有物。
很多同学对写作文毫无兴趣,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缺乏明确的写作动机。所以,我就告诉学生,写得好的文章,老师帮你投到各个杂志社,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啊!朋友都能在杂志上看到你的名字,你的作文,是多么激动,自豪的事啊!孩子们听我这么一说,立即热情高涨,满怀豪情地写起作文来。
我们在训练学生写作时,不要忘了也应“下水”写作,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表达欲望,是决定他们的作文成败的重要因素。 教师光说不练,把学生一次次“赶下水”,自己却从不“湿鞋”。学生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老师不一定能写好,老师都写不好,我们又怎么能写好?久而久之,不怕作文才怪呢,学生哪还会有写作的主动性呢?反之,教师以作文为乐,认真写好“下水”文,以“下水”文作为激励学生的写作的一种兴奋剂,让学生找到作文的乐趣和自信,每到作文时,学生自然会有跃跃欲试,不吐不快之感,学生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无疑为写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让作文成为一件快乐的事,让我们的孩子在写作之路上走得轻松,走得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