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我国流通产业政策与规划的理论思考

2011-02-19 07:59
中国流通经济 2011年9期
关键词:产业政策十二五流通

洪 涛

一、中国流通产业政策及其特点

1.流通产业政策

流通产业政策是国民经济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根据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要求以及流通产业的实际情况,在宏观上对流通产业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的公共性介入,表明一定时期内政府对流通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度和总体意向,并通过相应的政策手段加以实施,以达成政府预定的宏观目标。政府通过制定流通产业政策,规定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程度,向各流通主体表明政府的规划和要求,引导流通产业内部的微观主体运行与政府宏观调控方向保持一致。

2.流通产业政策的四个特点

(1)系统性。流通产业政策涉及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涵盖流通产业组织政策、技术政策、布局政策、投融资政策、对外开放政策、公平交易政策、宏观调控政策等方面,是一项系统性非常强的政策。

(2)协调性。流通产业政策涉及到流通产业的许多行业,如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租赁与商业服务、现代物流与配送、电子商务等,同时又涉及到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具有较强的协调性。

(3)统一性。流通产业政策涉及到不同行业部门、不同经济成分的流通产业、城市和农村、中央和地方等,需要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具有明显的统一性。

(4)复杂性。流通产业政策是诱导性的政策,需要打破传统计划经济留下的后遗症,处理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诸多流通产业政策问题。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产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流通产业政策应采取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方式,因此,较计划经济的行政命令来说,流通产业政策要复杂得多。

二、流通产业政策的指导思想

1.流通产业政策的指导思想

(1)流通产业政策是指一定时期国家或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规定流通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流通产业政策的导向性或者诱导性是其最基本的职能。[1]

(2)流通产业政策的内涵。政府通过制定流通产业政策,规定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程度,向各流通主体表明政府的意向和要求,引导流通产业内部的微观主体运行与政府宏观调控方向保持一致。

2.“十二五”流通产业政策的指导思想

建立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的商品市场机制,满足全社会较高水平的商品需求,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的商品市场体系,使商品市场体系产生高效、通畅、有序、可调控的效果,基本实现国内和国外市场接轨,建立有效管理全社会商品流通的机制。

具体到“十二五”时期,我国流通产业政策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加快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大力推进商品市场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市场监控体系和商业信用体系,实现更高层次的流通现代化。

三、流通产业规划的基本原则

1.充分发挥其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1)流通产业不仅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着先导作用,而且还是基础性产业,具有基础产业所具有的社会化、关联度、贡献率、就业比、不可替代性的特征。

(2)流通产业是生产性产业。以传统观念看,流通劳动不是生产性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劳动。用现代观点看,流通产业既实现生产部门创造的物质产品的价值,也追加“服务”本身所创造的价值,是社会不可或缺的经济部门。应还流通劳动是生产性劳动的本来面目,承认流通产业也是一个创造价值的生产性产业。

(3)流通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力与流通力的统一。流通力是指社会(企业)组织、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它包括流通规模、流通结构、服务功能和营销能力。商业综合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基本标志,它既表现为科学技术广泛应用所焕发出来的现代生产力,也表现为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和充分利用国际资本所表现的综合流通力。只有商业的实力(生产力与流通力的统一)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2.充分发挥其促进生产和引导消费的作用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一方面决定生产,另一方面又决定消费,流通产业已经由消极的中介地位变为积极的中介地位。同时,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通过流通决定并且制约生产,“订单生产”、“精准制配送作业(JIT:Just in time)”已成为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充分发挥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

流通产业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当前,我国商品市场买方市场态势已经常态化,面临的国际化竞争更趋激烈,但流通领域仍存在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现代化水平不高、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迫切需要在流通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加快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

4.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

当前我国在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经济发展方式的状况必然会反映到流通领域,反过来,流通产业的发展和市场体系的完善也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5.充分发挥其加快经济运转方面的作用

加快流通产业的发展,提高流通产业的效率,有利于加快经济运转的速度,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当前我国经济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运转速度较慢,商品占压库存甚至达到3万多亿元,并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

6.促进各类商品交易、市场交易创新和管理升级

流通产业要在市场体系中发挥作用,要求现代市场体系与之相适应。流通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会促进各类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方式创新和管理水平的升级。

7.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两个市场联动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两个市场相互联动、两种资源相互流动成为必然。

四、流通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1.流通产业的组织政策

(1)流通产业组织概念。流通产业组织是产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从事商品和服务流通的组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组织,是一切实物贸易和商业服务贸易活动的组织载体,具体包括商品批发企业、零售企业、餐饮企业、住宿企业、商品物流企业、配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商业租赁企业、会展企业、旧货企业、拍卖企业、典当企业、商业服务(洗浴、美容美发、印染、人像摄影、家政、家电修理)企业、商业信息企业、商业咨询企业、商业培训企业,还包括各类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他方的商品分销或采购渠道企业。[2]

(2)流通产业的组织政策。流通产业组织政策是政府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克服市场失灵,从而使流通产业处于有效竞争状态的政策。其内容包括流通产业兼并政策、流通企业联合政策、经济规模与直接管制的政策、流通产业的反垄断政策和中小流通企业政策。

2.流通产业的科技政策

(1)流通产业科技的概念、框架、政策。第一,流通科技是指应用于流通过程中各类科技的融合,其运用过程也是一个科技创新过程,在当前主要表现为互联网、物联网两大科技。第二,流通产业科技框架包括:①流通软科学研究与应用;②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技术;③现代物流技术;④边缘或者交叉科技。第三,流通产业科技政策是指充分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支持流通企业进行结构调整,支持现代流通方式的推广和运用。

(2)我国流通产业科技政策。第一,指导思想。结合流通行业的特点和科技发展的现状,以实现商品流通现代化为目标,以有效降低商品流通成本、管理成本,提高流通企业及供应链效率为宗旨,调动社会科技力量,以企业创新为主体,以产学研联合为手段,以市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导向,推动科技兴贸战略在流通领域的普及与实施。第二,总体思路。充分利用国内外商品流通及其相关的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把商品流通领域技术开发、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有机结合,使内贸流通行业总体技术水平尽快提高到国际商品流通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程度,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和资本,稳定发展国内商品流通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第三,发展原则。①注意吸取和引进产业外相关技术开发与研究成果,利用产业内外相关技术资源和技术力量将这些成果吸收转化为内贸流通行业实用技术,推进流通企业技术进步。②注意充分吸收国外商品流通产业的电子信息化、流通作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流通加工高效化、文明化、现代流通方式应用技术成果与设备设施集成化等方面成功经验,加强国内外同行技术和人才交流。③在流通领域内开发出经济、先进实用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流通技术、工艺和装备,不断提高流通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④明确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交流的中心目的,即大力推进商品流通现代化,使流通业总体科技水平适应国际大环境要求,在国际竞争中能够站稳脚跟。第四,战略目标。重点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现代流通方式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以现代流通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流通行业,实现经营业态、企业管理手段现代化水平的全面升级,构建安全、快捷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体系,提高流通行业及企业、供应链的效率,降低流通成本。第五,流通现代化。①流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流通产业的信息化、一体化、国际化。②流通现代化的具体标志。由于现代信息网络和先进运输网络全球性覆盖,从事流通活动的世界正在“缩小”,相互间正在“靠近”,商品流通实现高效、通畅、科学合理的状态已不再遥远。构建安全、快捷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体系,是流通科技成功应用的目标,是商品流通现代化的具体体现。③流通科技发展的技术路线。流通科学技术路线指流通科技发展路线必须满足市场对于流通行业竞争力的要求,以现代科技改造提升流通行业,以是否提高流通整体效率和局部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增加产业整体经济效益和引导消费提升力作为内贸流通科技进步的检验尺度,鼓励软科学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相结合,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先进技术与成熟技术集成相结合,硬件更新、软件配套与流程再造有机结合,围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科学合理流程管理为平台,以先进的物流技术应用为重点,全面推进商品流通现代化进程。[3]第六,我国流通科技政策的重点。①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②现代物流技术。③农产品流通加工、安全保障技术。④流通加工和商业服务业的优化升级技术研发。⑤与电子商务等现代科技配套的商业流程再造研究。⑥标准化管理技术——商品流通中标准化管理技术。⑦计量技术——商品流通中的计量技术设施现代化。⑧质量技术——商品流通中的质量管理技术。

3.流通产业的布局政策

(1)零售业态的布局政策。零售业态既需要扎堆效应,又忌讳扎堆的负面效应,也就是过度扎堆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不断完善城乡流通网点规划,尤其是城镇流通网点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2)商品交易市场的布局政策。商品交易市场是指进行商品批量交易的有形或无形交易平台,是经营商户、管理商户、服务商户的市场组织形态,具有商品交易、形成价格、信息交流、交易结算、质量检验、名品展示、进出口代理、物流配送、城市名片、生活服务等功能。我国纯批发市场较少,许多批发市场采取了批零兼营的方式,经常统一称其为商品交易市场。

(3)物流园区等布局政策。第一,园区建设的基本条件。应具备较发达的外向型区域经济,具有相应规模的内需、外销及中转物流量,具有较强大的物流载体条件和信息载体条件、区域内外的现代交通条件等,具有较好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和良好的文化背景(如物流意识、理念)。第二,园区科学规划。各地政府缺乏规划和管理的盲目开发反而导致物流园区之间相互竞争资源,园区中入驻物流企业数量少,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而物流场所和设备的闲置甚至造成了物流资源的浪费。第三,确定园区建设的原则。①科学选址。②统一规划。③“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完善配套,搞好服务,市场运作”的企业主导型市场化运作模式。④高起点现代化原则。⑤弹性化原则。⑥风险预防原则。⑦人才优先原则。

(4)CBD布局政策。第一,明确定位,稳定发展。第二,控制进度,有序发展。第三,打造一流的商业环境。第四,创造繁华的商业空间。第五,营造美好的宜居环境。

(5)商业街/步行街布局政策。第一,要细分规划对象并加强政府规划的实施力度,这是商业街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证。第二,在未来开发和建设商业街的过程中,不但要将商业街的建设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之中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而且要将规划政策分步实施,落到实处。第三,商业街的准确定位。第四,注意商业街、步行街结构的合理。第五,塑造商业街的文化特色。

(6)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的布局政策。购物中心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设经验和管理经验十分缺乏,而且大型购物中心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没有一个开发商可凭一己之力兴建大型购物中心,通常都是利用银行贷款。我国购物中心发展较快、规模较大,世界10大购物中心中我国就占了5个。

购物中心应该进行规划,避免西方国家曾经出现的“空城”现象,在上马时应考虑相关的经济条件。第一,经济高度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主要交通形式是汽车。第二,零售业态发展到一定程度。购物中心是众多商业业态的聚合,这种集聚可以产生强大的商圈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扩大商业半径,集聚周围地区的人流、客流、物流,产生规模效应。第三,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随着城市化的变化,产生相当的消费流。

(7)商品储备布局政策。商品储备是国家宏观调控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手段,要求商品收得进、调得出,如完善粮食、棉花、油脂、食糖、食盐、肉类、边销茶、茧丝绸、石油等重要商品的中央储备、地方性储备、企业储备等不同的产业政策,并在布局上需要符合商品快速聚散、吞吐的市场要求。

4.流通产业的投融资政策

(1)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投融资政策。我国流通企业规模较小,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竞争力较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采取多种方式培育大型流通企业。支持一批大型流通企业建设城乡现代流通网络基础设施,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城乡流通网点的新建、改扩建等,支持这些流通企业开展并购和重组等。为了落实这一政策,商务部、中国开发银行首先在辽宁省、湖北省、厦门市、南京市、成都市、潍坊市、绵阳市7个省市进行试点。

(2)中小型流通企业投融资政策。深化中小国有流通企业改革,在中型流通企业中大力推行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提高中小流通企业现代化水平,放宽中小流通企业市场准入限制;完善中小流通企业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流通企业利用股票上市、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倡导采用现代化科技管理技术,提高中小流通企业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的能力,支持中小流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近几年来,我国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法律和法规,200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若干意见》,2005年10月商务部也颁发了《关于促进中小流通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小流通企业改革与发展给予政策支持,解决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2006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修订《合伙企业法》,将合伙企业分为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

国家将合理调减中小型企业税负,加大公共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直接投资,拓宽融资渠道,促进民间投资增长;加快中小企业上市节奏,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对发展资金的需求。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并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

5.对外开放政策

(1)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管理与监督,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商品分销行业管理模式。第一,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透明与公开制度。第二,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分销管理体制与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

(2)对外资跨国流通企业采取“市场准入”制度核准,内外资流通企业采取同一标准、统一税收等。

(3)建立健全相应的适度贸易保护政策。第一,建立和完善反倾销与反垄断法律体系。第二,实行绿色壁垒与环境保护。第三,实施技术贸易壁垒。

(4)强化择优引进外资意识。以“国民待遇”为核心,弱化外资弥补商业资本缺口的观念,强化择优引资意识。

(5)尽快抢占有利“阵地”,积极开拓两个市场,推进流通产业的国际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第一,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契机,构建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式股份制企业集团。第二,建立电子商务网络与商品配送系统。第三,可以利用特有的优势,开拓农村潜在市场。第四,培育和完善我国流通业社会中介组织。

6.市场公平竞争政策

(1)公平竞争政策的主要内容。第一,建立健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符合流通现代化和国际惯例要求的交易规则与交易体制,国家按照有关法规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第二,反对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利用行政权力或者特殊地位限制商品的合理流通、限定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和限定个人对商品的购买。第三,完善专营产品的流通政策。专营产品由国务院审批,任何部门、地方政府不得自行指定行业或地方的专营产品。必须由国家垄断独家经营的商品或行业,要建立严格完善的监督机制,减少垄断造成的弊端。第四,加强市场和价格的监督管理。国家执法部门要坚决依法惩治生产、销售和经营假冒伪劣产品与欺行霸市、牟取暴利等违法行为。建立重要商品的政府干预价格制度和对容易形成垄断的商品及专营商品的价格监管制度以及价格的社会监督体系,加大价格执法力度。经营者要遵守有关反价格欺诈和暴利的法规,禁止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和以各种非法手段牟取暴利。国家有关部门要对价格违法行为予以纠正和处理,对其经营者追究法律责任。

(2)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政策。2005年2月27日,商务部颁布《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于2005年3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我国贸易政策步入积极防御期。新规则提高了与多双边规则的一致性,对于保护我国产业的合理贸易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3)保护竞争和反垄断政策。2008年我国出台了《反垄断法》,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规范流通领域竞争秩序,营造保护市场竞争、反对垄断的市场竞争秩序。

7.流通宏观调控政策

流通宏观调控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1)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区域调剂制度,建立地区之间稳定的购销关系。(2)建立重要生产资料的国家订货和投放制度。(3)建立与完善风险基金和价格调节基金制度。(4)建立商品市场预警系统。(5)建立和完善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辅以必要行政手段的调控机制。

五、中国流通产业政策存在的缺陷

1.对流通产业的基础地位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人们“重生产,轻流通”,在调整产业结构时“重视生产领域结构调整,忽视流通产业的结构调整”,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流通产业政策,更谈不上国家级产业政策。

2.流通产业政策的导向力弱

流通产业政策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引导流通产业发展和指导流通主体的经营活动,实现预定的政策目标。政策性目标是由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同促进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体系所组成的,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政策手段,如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相互作用,但从流通产业政策的内容看,目标较为模糊,缺乏全局性、整体性、长远性的规划,目标与手段经常脱节,且过多地使用行政手段、短期手段、局部性手段,而综合手段、长期手段、全局性手段相对不足。

3.流通产业政策体系的不完善

流通产业政策体系面临的是条块分割——内外贸分割、国内贸易分割、城乡分割、地区分割、政府职能部门分割等相当严重,要实现中国流通产业政策的统一协调,就必须克服“分割”的负面效应。现有的流通产业主体状况必然会反映到流通产业政策上,会存在许多不协调、相互矛盾的问题,子政策与子政策相互矛盾,子政策与总体政策矛盾,子政策的目标与子政策的目标相互矛盾,子政策的目标与总体政策的目标相互矛盾等。如何统一国内流通产业政策,促进大市场、大流通、大产业的形成,任重而道远。

4.流通产业布局政策不合理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区域结构等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流通产业布局的不平衡问题相当突出。在商品储备布局上,重城市轻农村、重东部沿海地区轻中西部地区、重经济发达地区轻经济不发达地区或欠发达地区,导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流通产业不平衡问题相当严重,流通产业因滞后而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

5.流通产业法律体系不完善

如我国还没有《批发交易市场法》、《融资性租赁法》、《城乡流通网点规划条例》等。

六、完善我国流通产业政策的建议

1.完善流通产业政策体系

目前的流通产业政策的重点:(1)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不断优化市场结构。(2)推广连锁、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3)将零售网点规划推向二、三级城市,抑制恶性竞争和过度竞争,避免零售业产业要素的浪费与不合理使用。(4)转变流通产业和流通企业发展方式,流通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应加速由混合倾斜粗放式向混合倾斜集约式方向转变,提高流通产业的贡献率,提高流通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完善流通产业组织政策

(1)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坚持流通竞争领域形成以公有制流通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流通体制。(2)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要求,把大中型国有流通企业逐步改造成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新型企业。以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要形式,加速经营机制的转变和企业制度创新。规范产权转让行为,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3)鼓励大中型国有流通企业实行兼并重组,发展一批以公有制为主导,以产权联结为纽带的跨地区、跨行业(部门)、跨经济成分、跨国界的现代大型流通企业集团。(4)积极进行国有和集体小型流通企业的改组改造,促进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组,对国有小型流通企业,继续采取改、转、租、卖等形式,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中小流通企业,可依法实行破产,对集体小型流通企业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制。(5)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与配送、电子商务、代理经营、供应链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或经营方式,促进流通产业的现代化。(6)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综合服务。(7)积极发展和规范流通服务的经营性中介组织,发展公正、仲裁、计量、质量检验、信息咨询、资产评估、业务代理和经纪人公司等机构。

3.完善流通产业科技政策

(1)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流通产业运用现代科技的力度,提高技术含量。(2)逐步提高流通产业基础设施和装备的现代化水平。(3)提高现有流通设施的综合利用水平,避免重复建设。(4)推进商业信息化为核心的流通科技。(5)推广标准化管理。(6)严格实行商品质量技术管理。(7)与提高管理和技术相适应,充实流通相关产业教育,建立新职工上岗培训制度和在岗人员每年再培训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高层经理人员的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

4.完善流通布局政策

(1)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和商流物流信息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资金流和消费流的流向与规模,统筹规划市场和流通设施的布局,使其与运输、通信、金融、保险、仓储等行业协调发展,与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相适应。

(2)按照经济区域规划建设市场。批发市场应根据不同经济区域的特点进行合理布局,全国性、区域性的商品交易市场应主要建设在交通发达的主产区、集散地和集中消费的大城市。在发挥区域经济优势的同时,鼓励跨部门、跨地区进行市场建设,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区域交易市场。

(3)根据城乡总体规划,合理布局,进行零售网点的建设。在大中城市适度建设大型百货店、购物中心、专业店,稳步发展适合大众购物的超市、仓储商店、便利店等新型业态,特别要重视在城镇居民区发展社区商业网点和设施。商业街的建设要与城市的再开发计划保持一致。要注意农村购销网点的合理布局。

(4)国家用于调控市场的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应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主要建立在主销区、主产区及港口、铁路沿线等交通枢纽点,地方储备设施要结合地方储备任务和调控需要合理布局。

(5)为保证市场和流通设施的合理布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全国市场和流通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由国家发改委(或商务部)制定,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总体规划,制定相应的各类市场发展和流通设施建设规划或具体实施办法。地方规划要服从国家的整体规划。

5.完善投融资政策

(1)增加对流通产业基础设施的投资。(2)对流通领域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3)扶持老少边穷和中西部地区流通设施的建设。(4)对具备条件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和综合商社,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可享有建立财务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或发行股票筹措资金的权力。(5)企业可利用现有的资产,如厂房、仓库、货场、运输机械等,采取参股等方式,改造成贸易、仓储相结合的流通设施。

6.继续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1)坚持引进外资投资,鼓励和改善外资投资结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2)坚持“放而有度,管而不死”的开放政策。一方面继续对外开放流通业,但应取消超国民待遇;另一方面鼓励流通企业走出去,到其他国家开商店、建市场。

7.完善公平竞争政策

(1)建立健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的政策体系。第一,保护竞争,反对垄断,维持良好的竞争环境。第二,取消外商的“超国民待遇”,避免内外资名义税负相同而实际不同的情况。(2)反对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3)专营产品由国务院审批。(4)加强市场和价格监督管理。

8.完善宏观调控政策

(1)建立重要商品储备制度。(2)完善重要商品区域调剂制度,建立地区之间稳定的购销关系。(3)建立重要生产资料的国家订货和投放制度。(4)建立和完善风险基金与价格调节基金制度。5)建立商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6)建立和完善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机制。

[1]高铁生.中国流通产业政策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120.

[2]洪涛.关于制定中国流通产业政策的建议[N].中国商报,2005-12-30.

[3]洪涛.加快流通产业现代化步伐[N].经济日报,2005-12-30.

猜你喜欢
产业政策十二五流通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及分析
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特征分析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中国制造,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产业政策:在前进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