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畅
看到问题并非我们的目的,解决问题方见真章。必须学会和掌握科学决策的方法,去不断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决策。决策,其要义在于“决”与“策”。“决”,就是决断、拍板;“策”,就是策略、谋划。从表面上看,决策似乎是一瞬间发生的事,一拍板意味着决策就完成了,其实不然。真正意义上的决策是一个过程,其是由决策前、决策时、决策后三个部分有机组成。离弃了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决策都是不完整、不科学的。
一个好的决策、科学的决策,一定源于决策前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拒绝浮光掠影、隔靴搔痒、道听途说、敷衍了事,而是要求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还要通过建立社情民意反映机制、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专家咨询机制等,尽可能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至此,调查研究才算是完成了一半任务,即“调查”的任务。接下来,就得着手“研究”工作。研究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对搜集和了解到的全面情况以及群众提出的方方面面的批评、意见、建议,进行一番认真的分析、判断、梳理;二是在掌握客观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围绕调查研究的目的,针对某项待决策的工作提出对策措施。决策前的调查研究,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其真实与否、正确与否,事关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一旦有了调查研究的坚实基础,决策便可进入到实质性的程序。虽说决策强调“一把手”要有良好的决断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把手”可以不要民主商议、集体策划。其实,一个真正懂得决策要领、掌握决策技巧的“一把手”,一定会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变“一言堂”为“群言堂”的。因为他深知,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面对决策事项存在的实际困境,更需要凝聚班子集体的智慧。从反思的角度看,过去有些领导干部的决策,之所以屡屡受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只讲集中不讲民主,只要集中不要民主。有的“一把手”就是过分强调自我、突出自我,自以为是“神仙下凡、孔明再世”。不仅自己不深入基层开展认真的调查研究,而且听不得、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决策时独断专行,搞个人说了算。这样的决策,难免失误;这样的领导干部,自被群众戏称为“三拍”干部。
如果决策仅止于上述两个层面,显然是失之偏颇的。因为决策的核心程序结束以后,还牵涉到对决策的运行监督、决策的偏差修正、决策的成效评价的问题,换言之,决策往往还有一个后续的管理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处理好了,决策才算是完整而圆满的。实际上,决策的成效取决于落实的程度,只有加强决策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才能使决策真正落到实处。因为决策在施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无法想象的偏差,这就要求及时予以跟踪,并及时予以修正,以确保决策所涉有关事项的顺利推进。同时,还须对决策事项作出全面评估,既要评估其整体效果,又要评估其与预期之间的差距;既要总结取得成效的经验,又要反思存在问题的教训。这样做,不仅是要对这一决策有个交待,同时更是为了要对下一个决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决策作为一个过程,由其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等特点所决定,同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除了切实转变作风之外,更须注重自我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从而真正使决策成为集体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有效决策。当前,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环境等问题空前凸显,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也绕不过。看到问题并非我们的目的,解决问题方见真章。这就要求必须学会和掌握科学决策的方法,去不断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