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太宇,余 丽
(郑州大学 河南 郑州,45000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指出:“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在此国际大环境下,我们的对外交往也要跟上时代的潮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中国共产党的民间外交思想与实践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以及外交组织机构的高度重视。
外交(Diplomacy)指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中国古代称外交为外事,清末改称外务,近代始用外交一词。英文外交一词源于希腊语,指君主派出使节时用以证明身份的证书。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确立了主权国家作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主体的地位,也明确了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职能作用。20世纪随着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国际交往的便利,形成了现代外交的开放、联系和世界性的特点。外交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外交的内涵也不断地被扩大,尤其是民间外交日益成为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外交、国民外交、民间外交是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人民外交更加强调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外交为人民,是人民的外交。如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所说:“中国的人民外交,是通过政府外交和民间外交两种形式来实现的。这两种形式的密切结合和灵活运用,构成了我们人民外交的体系,成为我们对外工作的最大特色。”[1]国民外交更加强调民主,国民的参与。“所谓国民外交,当然不是说由公民自己处理外交,国民外交的主旨只在使一国的外交政策受国民直接或间接(经由国民代表机关)的支配。简单地说,现代政治所要求的是外交的民主化。”“(国民外交)即外交公开是也。人民既为国家的主人翁,一切立法行政,当以民意为去纳,外交亦然。全国人民固然不能人人去折冲外交,但外交当局却不可不以人民之公意为外交进行之立足点。”[2]“国民外交,是国民对国家外交行为的参与,是指国民以一定的组织形式、通过舆论、运动等压力手段,来表现自己的意志和实力,从而影响政府的外交决策,左右对外关系的趋向。”[3]民间外交侧重于民间性,参与主体、参与方式的民间性;强调非官方,非官对官的,而是民对民或民官有互动的,更强调突出民间层次。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在《民间外交论》中指出:“我们讲的民间外交,是指区别于官方外交的民间国际交往。翻译成外文,通常用人民对人民的外交(People to People Diplomacy),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意思还不完整。在中文里‘民间’的含义是与官方并列而在官方之外,因此就本来的意义而言,民间外交是一种非官方的外交。”综合多方观点,民间外交的涵义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外交是指有民间力量参与的对外交往和交流。不论是民间对民间、民间对官方或者官方对民间,只要有民间力量参与,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外交作用的活动都可称之为民间外交活动。狭义的民间外交是指民间对民间的对外交往和交流活动,特指参与的双方或多方都属于民间力量,来自于民间。民间外交是我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世界”的过程中,民间外交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民间外交具有人民性、稳定性、广泛性、灵活性和两重性等特征,在中国的总体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随着其对外交往的范围扩大,对外民间交往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继往开来,不断推进民间外交的发展与壮大。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对新中国成立后严峻的国际环境,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孤立与封锁,逐步实现与周边及世界各国关系正常化的目标,积极推动民间外交活动的开展。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亲自领导并由周恩来总理贯彻执行的“乒乓外交”,结束了中美两国多年以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成为中国外交以民促官的典型案例。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把我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作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为党的对外民间交往工作的调整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1984年邓小平指出,要“积极开展人民外交活动”。[4](P188)东欧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国内也发生了政治风波。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封锁和制裁,官方外交工作遇到了困难。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为了保持国家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增强抵抗不测事件消极影响的能力,顶住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压力,主动发展民间外交。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增进人民友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1999年,江泽民为中俄友协成立50周年题词:“为增进中俄人民友谊而奋斗。”这不仅是对民间外交重要意义的肯定,也是对我国总体外交发展思路的精辟阐述。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们将继续广泛开展民间外交。”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其民间外交思想继承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民间外交思想的精髓并在新世纪有了重大的发展。胡锦涛在2002年5月接见对外友协第八届全国理事会成员时,对民间外交的历史地位做了准确评价。他说:“我国的民间外交工作立足于人民,着眼于人民,也寄希望于人民,为我国不断开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5]
民间外交工作是我国总体外交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致力于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促进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家关系的发展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进入21世纪,一系列的民间外交活动为我国民间外交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对于国家关系的未来走向至关重要。进入21世纪,中澳青少年足球友好交流赛、中美文化交流夏令营、中美青少年音乐交流、中法青少年足球对抗赛、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中韩青少年交流……各种青少年交流活动的开展,促进了青少年之间的理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008年3月15日下午,“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有关活动。胡锦涛主席会见了日方代表团主要成员,观看了两国青少年的茶艺交流、书法交流,与两国青少年代表共同植下象征中日青年世代友好的樱花树和玉兰树。温家宝总理、福田康夫首相分别向“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发来贺词,希望两国青少年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做和平的促进者、友谊的传承者、合作的拓展者,共同描绘两国未来的美好蓝图。
同年5月8日下午,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日方开幕式在东京早稻田大学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共同出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致辞表示,很高兴在早稻田大学同两国青少年再次相聚,共同庆祝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在日本开幕。他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两国青少年表示诚挚的问候。胡锦涛指出,青少年象征着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和未来。中日世代友好归根到底要靠两国人民友好,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归根到底要从两国青少年做起。他衷心希望,两国青少年紧紧携起手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相互信任,自觉肩负起传承中日友好的崇高使命。大家共同努力,让中日友好的种子广泛撒播,让中日友好的旗帜代代相传。胡锦涛祝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福田康夫在致辞中说,日中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日方开幕式的举行,标志着两国青少年友好交流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福田康夫说,他同胡锦涛就加强两国青少年友好交流达成了共识,希望今天的开幕式成为两国青少年展开丰富多彩交流活动的开端,并希望这些友好交流活动成为两国人民增进理解、长期友好的纽带。他指出,两国举办青少年友好交流活动,有利于两国人民加深了解、促进长期友好合作。日中两国应该优势互补、加强合作,共同开创美好未来。致辞之后,胡锦涛和福田康夫、中曾根康弘共同观看了中日两国青年演出的文艺节目。开幕式结束后,胡锦涛和福田康夫来到国际交流中心,同在那里的中日青年进行了交流。胡锦涛还同著名乒乓球运动员王楠、福原爱展开了乒乓球友谊赛。胡锦涛说:“二十年来,对于推动两国青少年友好交流,我一直是持之以恒。因为我相信,两国的青少年代表着两国关系的未来和希望。今天我们播撒下友好的种子,今后一定会成长为中日友好的花束。我衷心地希望,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衷心希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发展得越来越好。”[6]
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活动是双方着眼于增进两国人民感情、大力培养两国人民友好事业接班人而举行的一项重要活动。该活动旨在促进青少年交流,加强学界交流,促进留学、语言、教育领域的合作。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必将促进中日双方在各个领域的理解、交流与合作,开创中日友好的新局面。
为了推动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先后与法国、俄罗斯等国互办了“文化年”活动。这些活动加强了我国与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合作。
2005年秋,由中法两国领导人共同倡议举办的中法文化年活动落下帷幕。中法文化年历时两年,覆盖两国全境,先后举办700余场活动,被誉为“中欧文化交流史上的创举”。香榭丽舍大街的盛装游行、埃菲尔铁塔的中国红、正阳门和东方电视塔上的蓝白红三色……这些活动给中法人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法文化年总结新闻发布会”上,中方组委会执行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指出,“中法文化年”不仅加深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而且对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东方中华文化与西方法兰西文化在世纪之初的一次握手。中法文化年特点鲜明、意义深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从而使中法文化交流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点。在谈到中法文化交流的未来的时候,孟晓驷提出了四点想法:一是再接再厉,通过文化交流,密切中法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二是延续并不断完善在文化年实践中形成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种方式运作”机制;三是加强大文化概念下的资源整合和资金整合;四是遵循平等合作、双向共赢的文化交流模式。[5]
法国文化部长德瓦布尔先生在致辞中说,通过数百项活动,两国普通大众得以广泛参与,彼此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对方,法中文化年获得了巨大成功。“从此之后,法中两国关系不仅与法中两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相称,同时也是为了满足我们共同未来的需要。”[5]
中法文化年的成功举办使中法关系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人民和法国人民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增强了相互理解与相互信任。中法文化年期间举办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为中国民间外交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各种崭新的交流方式和交流手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不仅继承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民间外交思想,而且在以下五个方面发展和创新了我党的民间外交思想。
第一,民间外交的主体是人民,要同各国人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友好交流活动。胡锦涛指出,民间外交要坚持立足于人民、着眼于人民、寄希望于人民,广交朋友、深交朋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民间外交更是离不开人民和人民团体。唯物主义历史观全面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都是劳动群众创造的。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为从事一切精神生产的人们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精神财富唯一的永不枯竭的源泉。第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还推动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飞跃。作为外交,尤其是民间外交,更加离不开人民。人民是外交双方交流的社会基础,要争取民心、民众友好,政府就必须尊重民意。在政府间的官方外交不畅或受阻时,人民间的交流和往来能够打破这种状态。
众所周知,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和日本恢复邦交时,中日民间外交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广泛而深入地发展,民间外交的作用愈发凸显。各国民间组织更是通过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进行着更为广泛的、深入的、多渠道的交流。21世纪以来,胡锦涛不仅继承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民间外交立足于人民的思想,而且提出要同各国人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友好交流活动;根据新形势不断创新,多方式、多渠道建立人民之间的信任和友谊。新世纪以来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开展的“青少年友好交流活动”及“文化年活动”都是该思想在实践层面的体现。
第二,民间外交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民间外交是我国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各项外交政策都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民间外交更不能例外,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建设和发展,又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以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一国的外交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民间外交更是要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壮大,并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友好的国际环境。
第三,民间外交在政策上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外交方针政策,努力开创新局面。民间外交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外交方针政策,按照为总体外交、祖国建设、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世界和平服务的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努力开创民间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国家的外交政策指导外交工作全局。我国一向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时,中国一贯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而不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异同为标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主张顺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民间外交也必须按照国家外交方针政策,多做工作,多想办法,开拓创新,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维护祖国的统一,维护世界的和平。民间外交相比官方外交有其自身特性和优势,即稳定性、包容性和灵活性。稳定性,着眼于人民建立信任和理解,甚至建立起超越政治经济利益的友谊;包容性,不仅包含政治,还包含经济文化社会多方面;灵活性,不拘泥于特定的形式礼节,更加和蔼亲切。这些特性决定民间外交在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外交方针政策的同时,更能开拓创新,寻求更多更好的外交模式和方法,结合自身的特点做好外交工作。
第四,民间外交在经济上要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牵线搭桥的工作,促进中国与各国开展互利合作。1997年12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会见全国外资工作会议代表时,作了《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国内企业走出去、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的重要战略思想。文中指出:“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不仅要积极吸引外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办厂,也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去投资办厂,利用当地的市场和资源;视野要放开一些,既要看到欧美市场,也要看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在努力扩大商品出口的同时,必须下大气力研究和部署如何走出去搞经济技术合作。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民间外交的特点和优势,拓宽对外民间友好工作的领域,增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挖掘潜力,积极创新,多做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工作,多做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牵线搭桥的工作,多做促进中国同各国开展互利合作的工作。”[5]民间外交要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介绍宣传出去。民间外交组织在民间外交活动过程中,要介绍中国,展示中国风采 ,注意引进各种资源,同时推动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事实上,每一个涉外企业、跨国公司在广义上都能算作一个民间外交组织。在其对外经营活动中难免涉及对外的交流交往。中国涉外企业的产品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涉外企业在营销自己的同时也是在营销中国。民间外交服务于整体外交,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引进来”和“走出去”必然成为其一项重要的工作。胡锦涛同志更加突出民间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强调互利合作,这是对民间外交理论的重要创新。
第五,民间外交在文化上要加大对外文化交流的工作力度,加深人民之间的了解,增进人民之间的感情。民间外交“要进一步加大对外文化交流的工作力度,既向中国人民介绍各国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也向各国人民介绍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通过文化交流推动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相互学习,促进中国文化和各国文化的相互借鉴。”[5]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文化是一股温和而强大的软力量。中国文化中“以和为贵”、“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理念,强调中国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准则,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四海同心、天下一家的情怀,突出的是对外主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中国传统处世原则,这些都是中国外交一贯坚持的主要指导思想。2007年4月9日,孔子学院设在北京的总部正式成立。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不同区域的传播,必将增进我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民间外交的大发展。
[1]楚图南.从事人民外交工作的回忆[A].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资料(第47辑)[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
[2]夏天.中国外交史及外交问题[A].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5 辑)[C].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
[3]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胡锦涛.在对外友协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致词——民间外交越来越重要[EB/OL]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2046/1083974.htm
[6]胡锦涛以球会友 福田首相临阵“高挂免战牌”[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8/05-08/12436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