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共同构成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预算、国债、贴息、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影响经济结构和社会总供求,促进经济稳定增长。针对不同的经济运行状态,应相应采取积极、从紧或者稳健的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特别是通过发挥其目标定位准、针对性强、作用直接有效的优势,对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实施“点调控”,可以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计划经济时代,财政收支依附于计划,国家主要依靠经济计划实行综合平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开始更多地依靠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1993年至1997年,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严重过热态势和通货膨胀,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8年至2004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2005年至2008年上半年,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适时采取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益加深和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坚持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以来,得力于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的实施,国内经济呈现“双升一稳”(投资大幅回升、工业强劲反弹回升、消费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经济复苏和通胀预期的加强,使得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问题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实践证明,每个时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配合,都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
财政政策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政策及政策组合的运用还不够充分。二是政策制定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精细化。三是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四是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加强和改善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
目前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极为复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但基础依然脆弱,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一些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凸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频繁,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从国内看,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凸显:一是结构问题突出,投资、消费、出口关系不协调,由于国内消费不足,经济增长过多地依靠投资与出口,而新一轮扩大投资可能形成产能过剩,制约着扩大投资的政策效果。二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过大,“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三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呈现高资源消耗、高环境代价、低经济效益的特点,发展方式滞后,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日益突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任务紧迫。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健全。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还显不足,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难以持续等。上述问题制约着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也从长远上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道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应该进一步加强经济预测、监测和分析,根据经济运行的发展变化趋势,正确把握财政政策取向,综合运用各种财税政策工具,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特别是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同时,注重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更加注重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管理通涨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财政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及时性、针对性、协调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财政宏观调控水平。
根据当前国内经济运行趋势,为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宏观调控职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化财税制度改革,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建立和完善以下几方面的财政政策体系:
一是突出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体系,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完善有利于消费升级的税收和收费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和引导居民消费;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努力扩大就业,加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刺激消费需求;促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收入,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
二是构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体系,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快形成符合科技发展规律,长效、稳定、规范的财政科技投入政策体系;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体系;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是完善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降低物质资源消耗。综合运用补贴、税收等多种手段,支持高效益、低能耗产业发展,支持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和替代能源,推动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资源税改革,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及相应的税费政策。
四是完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提高第一、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三农”投入,加大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优势特色高效农业;健全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五是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对小型微利企业减免一切税费,放水养鱼;建立健全支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补助政策;政府采购重点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倾斜;改革和完善税收征管,降低中小企业纳税成本;支持中小企业建立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技术进步基金的制度,促进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六是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健全促进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的相关财税政策;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财税政策。
为了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应该研究建立以下配套保障机制: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监测、预警机制。对经济运行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预测,及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二是政策调控手段灵活选择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国债、税收、补贴、预算、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三是财政政策实施效果反馈机制。及时跟踪分析政策实施效果并提出完善措施。四是宏观调控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机制。加强财政与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情况沟通和政策协调,形成宏观调控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