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先争优背景下增强党*性意识的维度与路径——基于高校教师党员主体角色三重性

2011-02-18 21:09左雪松刘继昌夏道玉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党性高校教师意识

左雪松 刘继昌 夏道玉

(浙江东方学院社科部 浙江 温州 325011)

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提出全党同志要增强党性意识,强调党性意识是执政党建设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高校教师党员作为庞大党员队伍中较为特殊的群体,是党教育方针的忠诚执行者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挥高校教师党员的党性意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党建的双重历史课题。

一、增强党性意识与创先争优活动

党性意识是党性原则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并积极转化为实践行动的自觉认识,是对党的性质、宗旨、使命及党员的权利义务在思想上的高度认同,是党员政治觉悟的集中体现与特殊社会身份的观念产物。党员增强党性意识既是保持党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也是成为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根本保证。2007年党的十七大在关于党的建设部署中,明确提出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与争做优秀共产党员。这一活动为广大基层党员增强党性意识提供了重要契机,高校教师党员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推动党风、校风、教风、学风积极转变,激发了广大高校教师党员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主动性。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员如何在创先争优大潮中更好地增强党性意识,这是高校党建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基于角色的三重性,对高校教师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增强党性意识的维度与路径作一探讨。

二、高校教师党员角色的三重性

社会学家郑杭生指出: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人的行为期待,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1][P107]社会成员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存在多重角色的扮演与期待,社会学称之为角色集。高校教师党员这一主体概念本身就是典型的角色集,探讨高校教师党员增强党性意识的维度与路径,必须首先搞清这一主体究竟存在何种角色的扮演与期待。

目前的学术研究大多是从双重角色的内在统一看待高校教师党员的角色塑造。高校党员教师的党员政治身份和教师职业身份,要求坚持党性与师德的内在统一。[2][P22]这种双重角色划分的不够细致,直接导致现有研究出现层次谬误的现象:用大群体(教师党员)作为分析单位,而用小群体(高校教师党员)作为分析结论。高校教师党员作为分析对象,党员政治角色毫无疑问,关键问题在于以往研究没有将高校教师党员与一般教师党员的主体功能相区分,前者作为大学活动主体,承担与落实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不同于一般教师党员的功能期待,高校教师党员应是党员政治角色、大学功能角色、教师职业角色的统筹兼顾,要突出这一群体增强党性意识的党员特征、教师特色与大学特点。

另一方面,角色内部认识不清导致党性意识的异化与简化。一是从政治角色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门行业间收入悬殊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影响少数教师党员不安心本职工作,忙于追求个人私利。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3][P522]二是从功能角色看。由于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任务,少数教师党员存在三者择其一的简化。三是从职业角色看。有些高校教师党员只是把课堂当作知识传授的场所,忽视理想信念与思想道德教育,忘记教师职业角色的教书育人,没有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三、增强党性意识的维度构建

针对学者对高校教师党员角色认识的不足及主体自我认知的不清,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必须基于角色三重性构建党性意识发挥的多维度。

(一)先进意识

高校教师党员增强党性意识,核心是发挥先进意识。一方面,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是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先进部队,党的先进性是由党性所决定的又是通过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的,没有党员的先进性也就没有党的先进性。另一方面,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先,世界各国均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师的先进意识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高层次,它必然要求高校教师培养与发挥先进意识。因此,高校教师党员理所当然要有更强烈的先进意识,就要比一般教师站的更高、看的更远,不仅要追求知识层面的先进,更要呈现思想的先进。

(二)先锋意识

高校教师党员的先进性要靠先锋模范来体现,没有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没有党员的先进性;只有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发扬,党员的先进性才有坚实基础。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发挥先锋意识,高校教师党员要有勇当与永葆先锋的心理倾向与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不仅影响学生也感染非党员教师。对学生的而言,师者,人之模范,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非党员教师而言,使其自觉地以教师党员为标尺发挥先锋意识。

(三)服务意识

突出服务意识是高校教师党员增强党性意识的生动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4][P257]。高校教师党员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服务意识的强弱与效果是衡量其党性意识发挥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服务的功能意识更加明确,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也是高校教师党员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服务的主体意识更加明晰,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对象是学生,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对象是社会。

(四)团结意识

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团结意识是党性意识的必然要求,维护党的团结既是党员的义务也是铁的纪律。教育是党的事业,也是团结协作的事业,在高校教师党员强调发挥团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影响,在一些高校内部存在一定的文人相轻现象,即高校知识分子内部存在某种相互排斥、相互歧视现象。这是封建社会官本位教育体制的历史残留,加上时下有关激励与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高校内部还存在着一定的无序竞争状况,这严重危害高校教师群体的团结,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发挥广大教师党员团结意识,做团结协作的表率,积极引领与创造一个团结氛围。二是加强科学研究的需要。大学功能与知识创新的特点决定了科研是一项团队集体协作的工作,需要教师协作分工与通力配合,团结意识对高校科研极为重要,教师党员要在科研团队中发挥团结协作意识,增强团队攻关能力,不断提升科研水平。

(五)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事关党的兴衰荣辱,也事关教育的兴衰成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实现这一目标,建设高素质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党员的创新能力与水平,广大教师党员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带头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改革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

(六)学习意识

学习意识是党性意识在学风上的集中展现,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同志把党的执政比作进京赶考,强调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习。“共产党员又应成为学习楷模,他们每天都是民众的教师,但又每天都是民众的学生。”[3][P523]江泽民同志在针对党风问题时提出“三讲”教育,把讲学习放在第一位,认为学习是个前提,不学习,政治上就不可能成熟,就不可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也就难以增强党性意识。时下高校教师党员发挥学习意识也是一个时代要求。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加强学习、交流与培训,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用最新知识与理论武装自己,具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兼容并蓄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大学教师的本职工作。

(七)形象意识

党员形象是一个党员展现给外界的风貌以及外界对它的印象和评价,体现着一个政党的基本纲领或指导思想。“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5][P325-326]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江泽民指出: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党员必须高度重视形象意识,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对社会而言,教师形象成为社会风气与风尚的重要导航,高校教师形象与否,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对学生而言,教师形象是一种示范,为人师表,对大学生自我形象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高校教师党员应在按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形象。

四、党性意识发挥的路径建构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高校教师党员必须基于角色三重性来探寻党性意识发挥的路径建构。

(一)党员政治角色的路径建构

基于党员政治角色,结合建党90周年的契机与创先争优的要求,高校教师党员增强党性意识需要强调党史的自我学习与党建的示范引导,突出由内而外的路径演绎。

1.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

党的历史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一个党员只有全面了解党的历史才能正确认识党的历史方位;只有不断学习党的历史才能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今年是建党90周年,全党上下掀起学习党史的热潮,高校教师党员作为学习的重中之中,必须将学习党史作为增强党性意识的内在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指出: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高校教师党员要在学习这三件大事中,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信服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意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意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意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意识。当前,高校教师党员学习党史可以采取由近而远的策略。首先,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这是我们党总结过去、开创未来的纲领性文献。其次,研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二卷)、《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简史》等党史文献,这是我们党发展历程的生动展现。再次,通读《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历史文献,这是我们党发展历程的社会场景。最后,细读《共产党宣言》为代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这是我们党的建党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2.重宣传—树典型—争示范

增强党性意识离不开外部的引导,这是高校基层党建的客观要求,也是创先争优活动的生动体现。第一,重视宣传。切实加强舆论宣传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也是高校党建的组织优势。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高校要充分利用“双百人物”中尤其是党员教师的先进事迹引入校园,例如像方永刚、孟二冬等等。集中组织教师党员收看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并组织学习研讨,通过校报、校刊、校台、校网等平台大力宣传党员先进人物事迹,加大对教师党员党性意识的渗透。第二,树立典型。高校党建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树立先进典型,这也是增强党性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注重在校内挖掘党员先进典型,通过评优活动大力表彰党员先进人物,树立先进典型,加强舆论宣传,先进典型的树立具有独特的感召力和示范力,既可以带动其他教师党员增强党性意识,又可以为非党员教师提供学习榜样。第三,争创示范。增强党性意识必须进行载体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必须重视党员示范工程建设,既提高了增强党性意识的自觉性,同时又便于群众监督。例如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区、党员示范点、党员示范牌等。党员示范岗就是对优秀党员教师职责岗位设置一定的风采展示;党员示范区要求教师党员积极主动承担一定范围内的职责;党员示范点就是要求教师党员主动联系一个班级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党员示范牌要求高校教师党员在校必须佩带党徽,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党员。

(二)大学功能角色的路径建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高校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重点着力。高校教师党员要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路径来增强党性意识。

1.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人才培养是高校教师的核心工作。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6][P108]因此,高校教师党员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增强党性意识的主要途径,并认真思考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为谁培养人才,这是方向性问题。邓小平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6][P104]高校教师党员要更加自觉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高度忠诚于党的教育方针,旗帜鲜明地为党和国家培育人才。大学生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一方面,充分认识人才培养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另一方面,充分认识人才培养是为党的事业培养接班人,事关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自觉地把党性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之中,把优秀大学生吸引到党的队伍来。二是怎样培养人才,这是方法性问题。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校教师党员在人才培养中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紧密结合起来,注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

2.科学研究的必要途径。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对高校教师党员来说,科研是硬指标,必须把科研作为增强党性意识的必要途径。在科研中增强党性意识必须认真思考一个敏感问题——学术诚信意识。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楷模。[3][P522]因此,高校教师党员作学术诚信表率,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带头坚持严谨治学的作风,模范地遵守学术规范,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反对剽窃抄袭他人成果,坚持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促进学术进步与科技创新。

3.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社会服务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也是高校教师努力的方向,必须把社会服务作为高校教师党员增强党性意识的重要途径。在社会服务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服务的目标。在社会服务中增强党性意识,不能单纯以挣钱为目的而服务,要为社会需要而服务;不能为服务而服务,要通过社会服务反哺教学科研与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二是服务的类别。在社会服务中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社会科学的教师党员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用先进理论来进行群众宣传,开启民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要对群众实践首创精神进行总结与概括,探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自然科学的教师党员,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带头走产学研发展之路,将科技迅速转化生产力,通过产业化产生经济与社会效益。

(三)教师职业角色的路径建构

教师的职业角色就是教书育人,这是一种主客体在特定场域中相互作用的活动。因此,可以从育人活动形式上建构高校教师党员增强党性意识的路径,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显现走向隐性,从实体走向虚拟。

1.课堂教学。上好课是高校教师党员的必修课,更是增强党性意识的主渠道。高校教师党员应把课堂教学作为党性意识发挥的主要阵地,课堂是师生最直接的活动场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理论讲授与技能演练有意识对学生进行党性教育。高校教师党员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认识到:对学生既要重视知识传授 ,更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课堂教学,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头脑。

2.校园活动。校园活动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活动形式,健康活泼的校园活动为育人提供了沃土。高校教师党员作为校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应将校园活动作为展示党性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为校园活动提供了方向指导。教师党员的参与可以把握住校园活动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使校园活动朝着健康与高雅的方向前进,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与人格品行。另一方面,为党性意识发挥提供检验平台。高校教师党员参与校园活动很好地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通过校园活动教师党员可以发现自身党性意识发挥的不足并加以提高。因此,高校教师党员要积极参加校园文化营造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3.网络互动。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具有内容的庞杂性、方式的交互性、手段的兼容性等等特点,这为高校教师党员增强党性意识开辟了新空间。一方面,可行。网络互动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生存方式,师生网络互动日益频繁,它改变了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与校园活动的时间限制,具有超时空的育人优势。另一方面,可为。网络成为展示高校教师党员精神风貌与党性意识的重要窗口,成为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参照,高校教师党员在利用网站、网页、博客、微博育人时要注重自身网络形象,做到传递科学、交流思想、澄清误区,引导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

[1]郑杭生.社会学概念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齐卫平.论高校党员教师双重角色的内在统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9).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党性高校教师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