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6.4%!6月份CPI再创36个月以来新高。这一“高度”随后会不会再被刷新?市场预测稍显乐观但并无十足把握。形势复杂,难言轻松。
就目前情况看,物价上涨的势头有所放缓。国家统计局7月24日发布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价格数据显示,7月11至2 0日,29种食品中16种的价格较7月上旬上涨。与上一次发布的数据相比,价格上涨的食品减少了7种,涨幅也出现明显下降。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官员表示,“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从历史经验看,本轮物价上涨临近拐点”。他分析,包括本轮上涨,本世纪以来我国经历三轮价格上涨,前两轮分别持续了27个月和24个月,本轮到现在为止已持续了24个月。
如果从一个较长时间维度来观察,物价的上涨确实有其周期性。但是,这个周期的长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刻度可以准确度量,只是一个趋势图意义上的参考,关键还要结合当前市场运行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判断。应该说,当前的趋势是“稳”,但不一定是“低”,因为在物价影响因素的篮子里是涨跌互现,尤其是包括食用油、熟食、糕点、乳制品等在内的食品价格开始接二连三地上调,正密集向终端市场传导。分析人士认为,如果由此形成价格上涨的连锁反应,就有可能使得物价高企还会持续较长时间。
物价高企牵动市场神经,直接影响居民生活与未来预期,杀伤力很大。面对这头凶猛的“老虎”我们无法漠视,漫不经心和鲁莽出击,其结果都是一样的。驯服是必须的,套用当前网络流行语就是:我们“伤不起”。
显然,我们是警觉的、清醒的。中央政治局7月22日开会强调,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下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不能让“老虎”出了笼,不能让“野马”脱了缰。
其实,这个任务比较艰巨。因为,物价的形成主要连着市场,而市场错综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要稳定物价,首先得稳定市场,让市场供求向均衡回归。逆着市场走,恐怕难见成效,还可能适得其反。这个道理很简单,其本身就是一个常识:让市场供求关系在物价调节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但是,正是这个常识经常被忽视,尤其在形势严峻时,在担心失控的情绪下往往被踢到一边。这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可行,因为在指令性计划下,价格机制僵硬,价格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定。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便想做也难做到。人为压价限价是压不住限不住的,因为市场的供求关系摆在那,你压它它就顶着,积蓄到一定的力量就会集中释放而爆发,所谓“报复性反弹”说的就是这个理。这会让你难以驾驭。当然,根据有关法律的授权政府可以采取临时干预措施。不过,这一手段不可多用,用了也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和终止。
那么,政府在稳定物价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尊重市场规律,利用市场规律十分重要。在这个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内,政府一定要在研究市场、把握市场上下功夫,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和价格调节中发挥主要作用。市场中的很多商品价格最终还是由供求关系来定,反过来,价格波动会引导供求双方的行为变化,从而使价格变化不会太离谱。就在前一段时间出现“一分钱白菜逼死菜农”和“猪八戒的肉比唐僧肉值钱”两个截然相反的状况,其实都是一个道理,主要是供求关系失衡所导致的。头年菜价好,有利可图,种植面积增加,但实际上市场需求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过量生产必然出现滞销局面,而终端市场并不会因为丰收而价低,流通商贩控制着投放市场的节奏,这样蔬菜的低价并没有为物价总水平下降作出贡献,相反可能会在供给减少之后进行“补涨”,成为新的涨价因素。其影响价格变化就在生产周期内。因此,政府的角色和责任就是要及时监测市场供应情况,并合理引导生产供应保持相对稳定。“猪”的问题其实也一样,市场价格信号会调节供应,只是其生产周期比蔬菜稍长,政府可以根据这一周期适当储备以调剂余缺,从而达到平抑物价的效果。由此就不必担心没菜吃、没肉吃,不必担心价格失控。
做好市场监管,是政府在价格稳定过程中的最重要职能。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市场并不完全能够形成准确可靠的价格信号和价格水平,这就需要政府规制市场主体的行为,整治市场价格秩序,严厉打击通过囤积居奇、市场垄断等人为干扰市场供求关系、扭曲价格信号从而获利的违法行为。市场经常被质疑,很多时候不是其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其他破坏因素导致市场价格信号失真。
稳定物价的落脚点在于创造良好环境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切实改善民生,尤其是要对困难群体采取有力有效的救助措施。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相互配合,必须以此作为最终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在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上取得真正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