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妮
7月23 日,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灰色的一天。截至7 月26 日,动车追尾事故已造成39人死亡,192人受伤。24日的《纽约时报》称这是“中国铁路现代化计划迄今遭遇的最严重的打击。”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灰色时刻,过去20年来导致死伤的大小铁路事故至少有21起。2008年4月28日,发生在山东境内的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件造成72人死亡,416人受伤。数字可谓触目惊心。遗憾的是,惨痛的教训并没有换来更加安全的运营。加之今年2月揭开的铁道部腐败案,迅猛发展的高铁跟愈演愈烈的一票难求现象的对比,民众对铁道部的忍耐可以算是已经抵达临界点。不同于四年前,社交网站的蓬勃发展为民众提供了快捷的意见表达通道。事故新闻一出,愤怒、批评和指责充斥于互联网。
高铁,曾让国人引以为豪并寄予很高期望,曾让美国人羡慕让奥巴马心动,曾让西方国家感叹强权政府在推动此类建设上比民主协商有效率得多。然而,随着高铁运行后几次出现事故,加上这次追尾,西方媒体开始质疑创纪录的中国速度,开始强调中国的“脆弱”。
最主要的抨击点依旧是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充分。7月27日的《华尔街日报》称“愤怒的情绪和怀疑的态度在互联网迅速蔓延并逐渐增强,原因在于政府并不乐意及时公布信息”。的确,提笔写这篇小文之前特意登录铁道部网站,希望可以查到最确切的官方伤亡数据,很遗憾,没有找到。相关新闻一共7条,都是领导活动新闻和口号标语式新闻。政府的危机传播观念确实有待加强。沉默与回避的态度是危机传播中的大忌。如果铁道部宣传部门能在官方网站24小时滚动更新救援进展、事故原因调查进展、公布伤亡名单、开辟联络簿帮助亲属寻找家人,这比推三阻四的道歉要来得实际得多,充斥于各大社交网站和论坛的“愤怒情绪和怀疑态度”自然会慢慢比现在弱得多,同时也可以让谣言不攻自破。
《华尔街日报》网站的跟贴评论中有读者援引到1998年德国高铁事故,该事故造成101人死亡。评论指出德国政府的处理方法是勒令59列1991年生产的城际特快列车中止运营,全面检查,并将44列二代城际特快列车的最高时速降至160公里。经调查,车祸起因是轮子有质量问题,三周之内所有城际特快列车的车轮得到更换,也换掉了不利于救援的车窗。之后,德国改进了车轮的制造方法,避免下次类似事故的发生。“而中国呢?”评论质疑道。的确,按照中国的传统思维,停运无疑就意味着承认技术上有问题。但是,又有谁能保证现阶段的技术已经是百分之百安全?因此,该路段停止运营、该型号列车停止或者降速运营是一种负责任的举措。外国民众对于中国高铁技术质量和安全性的关心不低于国内买了高铁票的乘客。7月25日路透社新闻指出此次事故将直接影响中国铁路设备出口。
更有媒体以此次追尾事故为出发点,评论中国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华尔街日报》网站7月27日登载了一篇观点文章,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和不可持续性。“高速”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决策者也多注重于短期措施来维持经济和社会稳定。但是,时下的中国经济面临多重挑战——螺旋式通货膨胀、以合约以及贴牌生产为主的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攀升、百姓无法承担的房价、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问题等等。中国需要真正意义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配以适度的政治改革,多聆听民意。
的确,在中国经济发展这趟“和谐号”高速列车上,我们大家都是乘客。我们追求速度与快捷,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安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