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网师园的山水意境

2011-02-15 06:13文/向
艺苑 2011年4期
关键词:桂树小山花坛

文/向 诤

图1 花木掩映后的看松读画轩

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五篇中对苏州园林多有品评,他将网师园称为“小园极则”的定语更是为后来园林研究者一再引用。与宜动观的拙政园相比,宜静观的网师园被认为是清新雅致的典范,是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移天缩地”的最高成就。

网师园现分三个部分。东部是保存完好的住宅区,前后共四进,其格局的安排设置是中国古代宗法、家族、伦理文化中等级制度的典型反映。如果说网师园的住宅区体现了等级森严的儒家伦理思想,那么中、西部花园景区则是道禅精神的最好载体。

中部景区为全园精华所在,以彩霞池为中心,四周山石花木建筑布置得当,错落有致,在有限空间营造出了水面烟波浩渺的意境。临水建筑中,月到风来亭、濯缨水阁、竹外一枝轩都小巧轻灵。而体量较大的建筑看松读画轩、小山丛桂轩或有山石遮挡、或由花木掩映都与池水保持一定距离,既避免了建筑物高大厚重感对池水的压迫,也在视觉上营造出建筑之间前后的节奏感,丰富了建筑物立面效果,增加建筑群层次景观(图1)。

图2 小山丛桂轩花窗嵌景

图3 独具山林之幽的小山丛桂轩

一、小山丛桂轩

苏州园林中有不少景点以桂为题名,如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沧浪亭的“清香馆”、怡园的“金粟亭”等。旧时宅院庭园多以桂花、玉兰配栽,以谐“金玉满堂”之意。民国时陈植著《观赏树木》品桂树:“花香,庭树中当以此为最。”张潮在《幽梦影》品评花木时认为,桂是不宜于目只“宜于鼻者也”。确实桂树为人们喜爱,主要在其浓厚馥郁的花香,“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月中的桂树也让它成为树中的“仙客”、“仙友”。“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桂的香是与淡淡的秋光相连的。没有春花的娇媚,不是夏荷的清雅,浓的化不开的桂香搭配着秋的华丽缤纷,吐露的是生命沉淀后的芬芳。

桂花花小簇生,不是时下流行的第一眼美人,是不容易招行色匆匆的游客的喜爱的。王维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如果不是在辋川别业隐居,而是住在天子脚下的长安,他也能看到纷纷开且落的辛夷花吗,也能听到沙沙落下的桂花声吗?

《山海经·南山经》里记载了一座仙山叫鹊山,鹊山的第一座山又叫“招摇山”,其上多桂树,多金玉,有奇石异树,迷谷怪兽。淮南小山《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巃嵸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的描绘,进一步点出了“桂树”生长环境之“幽”。隐士幽居在险恶的深山荒谷中,桂树丛生,枝干相交,山气聚积,岩石崔嵬,溪流潺潺,四周凄厉的虎啸猿悲回荡山谷。朱熹评此篇极道山中穷苦之状,作者之意是“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苏州园林中除了上述提到的以桂之“香”点出建筑主题的,还有一处专以桂之“幽”来突出建筑环境特点的。这就是网师园中部花园自“网师小筑”门洞进园,一段小斜廊连着的四面厅——小山丛桂轩。轩前叠湖石“十二生肖”,后堆黄石“云岗”,虽有闭塞拥堵之陋,却深得山林幽深之致。厅四面镶嵌玻璃,通体明净,前后山林之韵悉入室内。轩内北墙正中开一正方形花窗,为冰裂嵌圆形纹样,既起到采光的作用,又显得素雅开朗,简洁明快。窗后云岗假山自然嵌入窗框,山上天竹一丛,逆光照射下,枝叶愈发清透挺拔。阳春三月,山顶一株紫荆团团簇簇地繁茂盛开着(图2)。由于黄石云岗的遮挡,小山丛桂轩终与彩霞池不得相见,少了水的神韵,却独享山之幽深。

小山丛桂轩前为半封闭小院,东南以围墙与外相隔,西通蹈和馆。沿墙堆叠湖石,石与墙之间空隙填以泥土,形成一米高的土石花坛。山间湖石或大或小,或高或矮,或一峰独立,或群石相磊,皆似自然山石体势之散漫,总体布局看似随意而张弛有度。小山丛桂轩乃旧时主人宴客之处,与留园五峰书屋前模拟庐山五老峰气势的湖石大假山相比,此处更接近计成所赞许的厅山布置 “或有嘉树,稍点玲珑石块”,“以散漫理之,可得佳境也”。小山丛桂轩后紧贴凝重浑厚的黄石假山,轩前山石唯用玲珑轻巧方能补救,纯以湖石相磊终与真山林气韵不符,以湖石带土方能达到“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最佳效果。土在中,石在外,既是花坛,又成厅山(图3)。

图4 洒落山石点点桂花,小山丛桂轩一角飞檐

土石花坛上疏植桂树八棵,树身挺拔,枝柯交错,树冠亭亭,桂荫遮日,营造出小院远离人迹的山林之感。白露、秋分之际,黄湛湛的小花满树满树的盛放,花开的不留余地,花香的充溢天地。衬着斑驳桂皮,皱皱的湖石,桂的花愈发显得团团簇簇,密密匝匝。一样是满树满树的花开,桂却与春天一树的花开全不一样。“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春的梅花、樱花、玉兰、海棠、桃花,也是一树的花开,它们的花瓣轻轻柔柔的,凋零时一片一片的掉落,是离人的眼泪,像美人脸上晕湿了的胭脂。“惜春长怕花开早,更何况落红无数”,伤春源自花落,曾经的鲜艳明媚是人生最美丽的青春年少,如今却委顿在地。特别让人情难以堪的是山茶,眼看着花在枝头一点点枯萎变黄,最后一整朵滚落尘埃,直叫人不忍卒睹。然而桂花的掉落不是这样,没有樱花一样轻柔的花瓣,没有海棠一样娇媚的花色,不像梅花那样清雅高洁,也不是桃花那样艳丽妖娆。它的花很小,好几朵才能簇成一团,四片花瓣完全打开时有点像十字菱花形,花瓣不透明,有厚度,有质感。花落的时候是一小朵一小朵的,掉在地上并不马上干瘪憔悴,还能保持大半天的花色与香气。若是风起的大了,则是成百上千的小花“簌簌”地掉落,无数朵花的重量打在树叶上,真的能形成一片沙沙的声音。“人闲桂花落”,幽静的小山丛桂轩是可以听见桂花飘落的声音的。坐在轩外的檐廊下,眼前桂树成林,枝干相交,遮住了大半个天空,秋日的光影在林间闪烁。放慢脚步吧,让时间停下,闭上双眼,舒缓呼吸,将覆盖在心灵上的尘埃轻轻扫落,你甚至可以感受到桂花落下,触及枝叶、泥土时一刹那的颤动(图4)。

花坛东侧湖石假山用折带皴法堆叠,高耸挺秀,苍苔略点,野趣自成。山围以低矮丛竹,落花点缀在竹石幽径之间,又变成星星点点的小黄花,愈发烘托出“桂树丛生兮山之幽”的意境。然而这里不是虎豹熊罴出没的险恶深林,是造园家构建的城市山林、第二自然,是“小山则丛桂留人”(庾信《枯树赋》)的隐居佳所,是可以让王孙游兮不归的栖息地。

在苏州诸园中,网师园的主题是最为集中、突出且一以贯之的。自史正志筑花圃名“渔隐”,自称柳溪钓翁,到宋宗元于旧址筑室构堂名“网师小筑”,自号“网师”比于渔父。再到瞿远村增置亭台竹木,仍留“网师”旧名,网师园的主题一直不曾离开过“渔隐”二字,始终贯穿着一个放浪烟波、隐逸世外的渔父身影。如今中部园池有彩霞池半亩,东门砖额题“网师小筑”、“可以栖迟”,西门砖额题“潭西渔隐”,园内水榭“濯缨水阁”、爬山廊“樵风径”、四面厅“小山丛桂轩”,其出典皆与隐逸相关,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清心澹泊、归隐山林的故事。

图5 小山丛桂轩东桂树

图6 围墙上的漏窗将花香引入园外

图7 看松读画轩东窗框景

图8 看松读画轩前花坛松柏

小山丛桂轩虽然表现的不是渔父放棹五湖间的意境,但它独特的山林气质从另一个角度丰富了网师园的景观构造。彩霞池以半亩之水营造出了烟波浩渺之态,小山丛桂轩则是曲尺小院独具山林幽深之感。与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怡园的“金粟亭”开敞外向不同,这里环以围墙,更好地将桂香拢于院内,再加上轩东、西各植的一棵桂树,秋季的小山丛桂轩陷落在十棵桂树的浓郁芳香中,让人目眩神迷,情为之夺(图5)。到了严冬腊月,山上腊梅一株,花色淡黄,花气淡雅,似乎在绵延着桂之色、桂之香。围墙上的若干漏窗让小山丛桂轩不独占其美,满园色香、内外空间终得以流动回转(图6)。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苏州园林的园主们是深得此中精髓的,所以他们营造出各自心中的幽山丛桂,在朝市中体味丘樊的寥落,化身徘徊淹留其间的“隐士”,为自己的心灵寻找到一个又一个宁静的幽寂安顿之所。

二、看松读画轩

小山丛桂轩与看松读画轩都是园中主要建筑,前者是南部宴乐区主人宴客之厅,后者是主客游园后泼墨挥毫的客书房。小山丛桂轩被云岗黄石假山遮挡,置身其中有深山幽谷之感,虽自成格局独立于中部景区,但略感闭塞,且终不得水之神韵。看松读画轩望水而建,退而居次,轩前留出了充分的余地,设花坛,坛内莳花栽木,植有苍松、翠柏、牡丹、海棠,花之娇媚与木之苍古相得益彰,舒缓了彩霞池周边建筑的拥挤感,也与水池对面的黄石假山形成了一厚重一疏朗的互补风格。

看松读画轩面阔四间,三明一暗。屋顶为单檐硬山,正脊两侧有哺鸡装饰,整体造型内敛含蓄、典雅沉静。步入室内,正对三面雕花半窗,花纹繁复而寓意吉祥,中间镶嵌大块玻璃,框出窗后湖石花木小景,秋天有缀满红色小果实的天竹,寒冬则是暗吐幽香的腊梅。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东窗框景,窗外斜撑出一青瓦屋檐,在轩东的封闭小院看去,则此窗又似独立的小屋一面,自成一格(图7)。院内一棵近三百年的木瓜,高临窗前,枝粗叶茂,秋风乍起,累累青果挂满枝头。闲立小院,投我木瓜,报以静思。窗前另有湖石山峰一块,凝神而立,气韵自成。

陈从周先生在论述花木栽植搭配之重要时,特别以拙政园枫扬、网师园古柏为例,说明园林景色的诗情画意常常需要借助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细细品赏看松读画轩四周花木配置可以发现,其品种之丰富、层次之错落、四季之搭配、色彩之丰富确实让人由“看画”步入“读画”。轩前花坛,用古拙而少变化的黄石堆砌,以低矮的竹栅栏圈起,内植古柏、黑松。古柏相传是网师园第一代园主、南宋孝宗朝时的吏部侍郎史正志亲手种植的。树龄九百余年,树高近十米,枯荣并存,树顶枝干早已枯死,树身三个侧枝年年有新叶绽露,鲜嫩碧绿。远观则树顶枝干虬曲,好似苍龙飞天际,又似刑天舞干戚。高耸挺拔的树姿,与四周高矮不同的建筑、低平空涵的池水形成了错落层次。而古柏卓然独立、睥睨四顾的风姿,也确实如陈从周先生说的为“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古柏旁还有黑松一棵,姿态苍劲虬曲,灰黑色的表皮若覆盖层层鳞甲,气势峥嵘凝重。花坛与池水之间另有白皮松一棵,其树龄也在两百年上。白皮松斜出池面,树枝苍茂舒展,好似一面大屏风将看松读画轩遮挡在身后。三棵松树有高有矮,或直或曲,亦浓亦淡烘托着身后静谧的看松读画轩(图8)。

除了四季常绿的松柏,花坛内还栽植了牡丹数株、海棠一棵,松软的泥土上覆盖着幽幽绿苔。初春时节海棠清新娇柔,牡丹富贵繁盛,花的妩媚与松柏的苍翠似乎将网师园数百年的历史定格在瞬间(图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阳光穿过松柏、牡丹的枝叶稀稀落落的洒落在花坛内,因为有栅栏阻挡,这里没有人迹踏入,为青苔的生长提供了合适的条件(图10)。“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喜无人,踏破苍苔”,青苔的绿让人眼目清凉,让人不忍践踏。“碧苔满地衬残红”,“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一夜宿雨过后,牡丹花瓣片片飘落,青苔与落花的互衬,又渲染出如锦似秀的烂漫色彩。辋川别业里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景致,倡导中隐于市的白居易眼中看到的是“漠漠斑斑石上苔,幽房静绿绝尘埃”。幽绿的苍苔与空山、密林、深幽、寂静的环境联系在了一起,这种环境正是众多园林着意营造的静谧佳美之境。扬州画舫录写“静香书屋”时有这样的概括,“汲水护苔,选树编篱,自成院落,如隔人境”。此处花坛布置倒也参差似之。

轩前花坛为主景,两侧另有花木配置。右侧有低矮折角素墙两面,墙角用黄石磊起半人高石堆,以泥土填塞,植紫竹数杆、山茶一株、桂树一棵、枸骨一棵、天竹若干,自有一番幽深娴静的山林之感。紫竹临北墙而载,小而叶翠,“日光穿竹翠玲珑”,粉墙为纸,竹为绘。山茶靠西墙,贴桂树生而常被遮挡,但西墙上设四扇漏花窗,倒是将花色引入殿春簃小院,别有柳暗花明的意味。与看松读画轩东北角小院内的木瓜遥相呼应的,是轩前西南小土堆上的百年桂树,同是秋风送爽时,这方金桂怒放,花香馥郁,那里累累青果,是生命的沉淀(图11)。

图12 红梅、苍松、石笋组成的岁寒三友图

轩左侧角落小土堆也用黄石围砌,栽石笋、黑松、红梅各一,与轩前花坛、右侧小山林相比,更似简笔勾勒,而画意不减。李渔《闲情偶寄》在评价花草竹木时认为,“苍松古柏,美其老也。一切花竹,皆贵少年,独松、柏与梅三物,则贵老而贱幼”。美其老是因为赋有画意,看松读画轩的前身应是宋宗元建的“梅花铁石山房”,前以梅名而后称松柏,主题虽变,此处的红梅一株在不经意间将画厅的前世今生连在了一起(图12)。

网师园自南宋淳熙初史正志建万卷堂,以渔隐为花圃名,九百年间屡易其主,历经兴衰更替,却始终不改其文人雅士般的书卷气,淡远隽永,柔婉多姿。在园内众多建筑中,看松读画轩也成为园主归隐园林,涵养性灵,进而以书画怡情会友的最佳场所。

清乾隆间宋宗元在万卷堂旧址营造别业,“为奉母宴游之地”。园成之后,时常入园与园主往来酬唱的有大学者沈德潜、彭启丰等人。“每当风日晴美,侍鱼轩,扶鸠杖,周行曲径,以相娱悦。时或招良朋,设旨酒,以殇以咏”。入园的良朋益友徜徉在山石花木秀美的园中,自然会诗性勃发,画意浓浓。沈德潜作《网师园图记》,对当年园中佳境就有这样的描述:“凭高瞻远,幽崖耸峙,修竹檀栾,碧流渺弥,芙蕖娟靓。以及疏梧蔽炎,丛桂招隐,凡名花奇卉无不萃胜于园中。”虽然网师园图早已不复存在,网师园的建构布局也与宋宗元时相去甚远,但看松读画轩前的古柏流传至今,依然生机勃发,相信当年沈德潜的网师园图中应该有此古柏的一席之地吧。沈氏和彭启丰还一起为网师园的一副《杏花春雨图》题过诗,彭氏有“流传红杏尚书句,谱入鸾坡学士词”、“小筑亭台照画廊,四围红紫铺茵席”的佳句。

至瞿远村得网师园后,对所有厅堂亭馆皆“目营手画而名之者也”,亭台林木之胜远超旧时。园成之时,遂邀请同乡好友钱大昕等四五人谈燕园中,为竟日之集,恰逢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端午,钱大昕欣然作《网师园记》:“亭台树石之胜,必待名流燕赏,诗文唱酬以传……石径屈曲,似往而复;沧波渺然,一望无际。有堂曰梅花铁石山房,曰小山丛桂轩;有阁曰濯缨水阁,有……”可以说网师园今日“小园极则”的基本风貌大体奠定于瞿氏当年的营建。瞿远村交游颇广,每至春秋佳日,延请亲友宴游其中。尤以春夏之交,园中牡丹、芍药竞相开放,文人雅士相聚园内赏花宴饮,潘奕隽、洪亮吉等吴中文人皆有网师园诗文流传。

此后园先后又为李鸿裔、达桂所有,每逢花事,也有觞咏雅会,只是规模远不及瞿氏当年,只限几个莫逆知己之交。明国期间,园内又有张善孖、张大千、叶恭绰等人寓居,其时名流云集,群贤毕至,常往来者有章太炎、陈石遗、王秋斋等人,文人画家荟萃名园,雅集诗会,觞咏留题,备极一时之盛。

文人雅士、诗人画家的吟咏酬唱如今只能让后人怅然追慕,但正是他们在园内流连的足迹,将一般人的“看画”提升到“读画”的境界,正如金学智先生在谈到“观诗”与“读画”关系时说的那样:“中国绘画著录批评史上,周亮工有《读画录》、黄崇惺有《草心楼读画集》,陈(火良)有《读画辑略》,居巢有《今夕盦读画绝句》……因此,在中国画的领域里,说‘观画’的人,可能尚未入其堂奥,而主张‘读画’,则标志其绘画修养和品赏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

如今看松读画轩作为园内众多景点之一,牵绕着中外游客驻足赏看。静立轩内,遥想当年园内花熟酒酣、挥毫泼墨的情景,虽非画师,胸中亦激荡起浓浓画意。

[1](明)计成.园冶注释[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清)李渔.闲情偶寄[M].江巨荣,卢寿荣,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4]邵忠.苏州古典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5]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6]金学智.苏园品韵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猜你喜欢
桂树小山花坛
感情强烈的叹号
Baby Rhino犀牛宝宝
收藏脚印的小山鼠
桂树生兮山致幽
小山小山
冬日清晨
花期与成功
我敢
美丽的花坛
续《吴刚伐桂》(现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