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的中苏美术展览交流

2011-02-15 06:13文/朱
艺苑 2011年4期
关键词:展览会油画苏联

文/朱 沙

《猎人在休息》 119x183cm 彼罗夫 1871年

苏联美术对新中国美术有着巨大的影响。建国后,两国之间美术交流密切。1953年,新中国提出“正规化”,开始全面地学习苏联。美术方面,中国将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统一的创作方法,推崇主题性、情节性绘画;采用苏联的艺术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引进苏联专家举办训练班,并向苏联派出留学生;同时,大量翻译苏联的艺术理论、教材等书籍,引进苏联美术展览,掀起了学习苏联美术的热潮,使苏联美术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美术展览是美术交流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形式。中苏美术交流中互派的美术展览形式多种多样。从画种看,包括油画、版画、摄影、宣传画、漫画等几乎所有的画种;从展览级别看,有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最高级别的展览,也有由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主办、甚至民间团体主办的展览;从专业性来看,有代表最高水平的,如全苏美术展览会,也有非专业性的、带有民间色彩的,如1955年的“中苏少年儿童图画展览会”。除了互相往来的展览,还有两国联合展出的,如1958-1959年的“北京—莫斯科版画家联合展览会”等。这些展览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充分地反映出中苏美术交流全面而深入的发展状况。在这些展览中,对美术发展具有实质性影响的还是专业性强、级别高的展览。

《前线来信》 165x226cm 拉克季昂诺夫 1947年

《又是一个两分》 101x93cm 列舍特尼柯夫 1952年

苏联来华的展览中,1954年的“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1957年的“18-19世纪俄罗斯造型艺术展览”、1958年的“1955-1957年苏联美术作品展”是其中较大、影响也最为广泛的几个。此外,1957年穆希娜、法沃尔斯基、库克雷尼克塞、托姆斯基、比曼诺夫、拉奇夫等八位苏联著名美术家的作品展,1957年开始的苏联版画家A·克拉普琴科木刻展等也有很高的专业水准。这些展览往往都在中国各大城市间巡回展出,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于1954年10月2日在北京新落成的苏联展览馆开幕,它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其造型艺术部分共展出包括油画、水彩、雕塑、漫画、插图、版画等美术作品共280件,分别陈列在工业馆、农业馆和美术作品展览馆内。尤其油画作品更是受到了热烈的关注。其中包括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布列斯特要塞保卫者》(彼·克里沃诺戈夫)、《丹娘》(库克雷尼克赛)和《我们的姐妹们》(涅缅斯基)等;歌颂领袖人物的作品:《政权属于苏维埃,和平归于人民》(德·纳尔班疆等人)和《我们祖国的早晨》(弗·苏尔平)等;以瞬间情节性的表现而最受观众欢迎的风俗画:《新出版的车间壁报》(尤·图林、安·列维金)、《球门手》(谢·格里高利耶夫)和《又是一个两分》(列歇特尼科夫)等;表现苏联独特自然风光的作品:《伏尔加河上》(阿·格里查依)、《白样林》(巴克舍耶夫)、《莫斯科近郊的傍晚》(勃罗茨卡娅)等;肖像画作品:《高尔基像》(叶法诺夫)、《画家群像》和《雅克夫列夫肖像》(亚·格拉西莫夫)等;而描写工人斗争历史的《在老乌拉尔工厂里》(鲍·约干松)可以算是其中最具实力的作品。这个展览基本上代表了当时苏联美术的最高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当时在极左文艺思想影响下苏联美术的状况:采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的题材类型化。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作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使那时难以见到油画原作的中国美术家感到非常震撼,毕竟,对于许多中国美术家而言,这是第一次看到西方的油画原作。

为了配合这次展览,苏联还专门派出专家前往中国,在展览期间讲解作品。当时的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苏联美术学院通讯院士、莫斯科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馆长、美术史家扎莫施金就是其中之一,展览在中国巡回展出期间,他一直随展讲解,在中国逗留一年零两个月,先后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武汉等地向中国美术工作者介绍苏联造型艺术的创作经验和成就,和中国各主要城市的美术家和美术院校的师生进行了相当广泛的接触。他几乎每到一地都受邀进行学术讲演和座谈。其系列的美术专题报告包括:《列宾及其绘画》、《苏里科夫及其绘画》、《艺术形象问题》、《关于雕塑的一些问题》、《构图》、《苏联美术教育》等,几乎涉及了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中全方位的问题。

“18-19世纪俄罗斯造型艺术展览”于1957年11月来中国展出,其主要展品均选自俄罗斯博物馆,包括18世纪到20世纪初俄罗斯四十五位代表性画家的63件作品,基本展现了俄罗斯油画发展的概貌。其中风俗画作品有巡回展览画派创始人之一彼罗夫的《猎人在休息》、茹拉甫廖夫的《追悼会后的宴席》和马科夫斯基的《在法官的调解大厅里》等,这些作品以对瞬间情节性的表现而引人入胜,并充满批判现实的精神。展览中肖像画也十分突出,包括18世纪名家罗科托夫、列维茨基和鲍罗维科夫斯基的肖像画,以及巡回展览画派画家伊·克拉姆斯柯依的《米·瓦·德雅克诺夫肖像》、苏里科夫的《哥萨克肖像》(画稿)、列宾的《外科医生皮罗戈夫肖像》以及亚·瓦·谢罗夫的《杜尔查尼诺夫肖像》等。这些肖像画风格各异、性格刻画独具特色。此外,还有艾瓦佐夫斯基的《风平浪静彩云飘》、伊·希施金的《森林》和阿·库因吉的《乌克兰的傍晚》等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画作品。[1](P344)展览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工作者云集北京,还有许多人直接面对原作临摹,“他们在临摹的过程中既了解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又具体地研究了只有在油画原作上才能了解到的色彩参差,笔触的变化等绝妙的技法。”[2]不出国门就能看到俄罗斯绘画的代表性作品,体会油画原作的精妙之处,确实让中国的油画家们感到兴奋。

1958年的“1955-1957苏联美术家作品展览会”展出油画、雕塑、版画、招贴画、漫画、插图等作品540多件。其中梅尔尼科夫的《觉醒》、萨拉霍夫的《下班》、普拉斯托夫的《庄员的八月》、托罗宾的《海浪》、科斯马切夫的《前夜》、扎道罗日内的《他们永垂不朽》等作品获得广泛的好评。随同展览会来我国的苏联版画家A·施马连诺夫和油画家C·沙赫罗娃,同样在展出期间对作品进行了分析讲解。这次展览呈现出解冻后苏联美术的一些新的变化,作品中出现开始关注形式感的倾向,在中国美术界中引起不小的震动,并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了当时中国美术界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教条化理解的倾向。1958年《美术》第8期上刊登了王朝闻的《宽与不宽——文艺欣赏随笔》、蒋兆和的《苏联美术家作品展览会给我的几点印象》、李桦的《灿烂的花朵》、王琦的《在前进中的苏联美术》、田零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等多篇文章,反映了该展在中国引起的热烈反响。

《末日》 200x251cm 库克雷尼克塞 1947-1948年

苏联来华的展览往往都被非常隆重地推出,产生的影响较大。1951年4月3日,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幕的“苏联宣传画和讽刺画展览会”,应该可以算最早在新中国展出的原作展,展出作品共351幅。李济深、黄炎培及苏联驻华大使罗申等参加了开幕式,徐悲鸿、钱俊瑞发表讲话,这样的展览能得到如此的礼遇,足见当时苏联在中国的地位。而1953年开始的“苏联经济与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则更是受到中国方面的高度重视,中方专门修建的苏联展览馆,周恩来副主席亲自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同时,苏联的美术展览在中国的影响也是空前的。1954年的“苏联国民经济与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在中国展出,据称,仅1954年10月2日开幕至12月26日结束、在北京展出的近三个月时间里,全国前往参观的人数达276万人。[3]可见该展展出期间的盛况。有人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那时候每天都有一辆到两辆容纳数十人的大汽车往来于苏联展览馆和美协之间。许多美术单位和学校都组织了参观和座谈;在开幕后的很长的时间里,大家都熟悉了的展览会中的作品成为整个美术界展开学习的中心。”[4]许多地方的美术机构专门组织观摩、学习、座谈。比如在广州展览期间,广州学习苏联技术文化工作委员会组织了30多位美术工作者,到展览会展出的文化馆临摹油画、雕塑、版画等美术作品。

除了原作展,在全国各地举办的、规模大小不等的苏联美术图片展,对苏联美术的传播和普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宣传苏联美术的图片展览在中国比比皆是。这些苏联美术复制品展览与一两年一次在中国巡回的大型原作展一起,形成宣传苏联美术强大的声势,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普及性。在当时几乎只有苏联展览的中国,如此的规模,如此的密度,其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相比之下,新中国赴苏联的美术展览在规模和影响上要小得多。新中国派往苏联的第一次正式的展览是1950年“中国艺术展览会”,其展品包括从1949年第一届全国美展中挑选出来的作品、一些古代绘画和工艺品。在这次展览上“具有民族特点的、却还是非常幼稚的新年画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赞许”。[4]1957年4月,在莫斯科开幕的“现代中国画展览会” 展出了代表着不同风格的90多位中国现代画家的作品100多幅,这是中国赴苏联规模较大的一次展览会。由苏联文化部主办、在国立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展出(这是莫斯科最好的国际展览馆),并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两地巡回展览。此外,还有1954年在莫斯科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会”、1957在莫斯科东方博物馆开幕的“中国清代实用艺术品展览”、1952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周年在莫斯科“画家之家”举办“中国年画展览会”等等。中国方面总是力图在赴苏联的展览中展示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和斗争,但从艺术性上则主要体现出苏联方面青睐的中国民族特色。总的来说,这些展览中,国画、年画、工艺品、版画等居多。

中国民族特色的美术得到苏联的认可,一方面反映了两国之间的民族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反映出两国之间在一些相同美术门类上的差距。1958年底,由苏联发起、众多社会主义国家参加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在莫斯科开幕。中国共展出277件,其中中国画67件,油画25件,雕塑57件、版画49件、漫画22件、年画20件、招贴画8件、水彩画15件、连环画14件。从这些参展的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苏联对中国美术各个门类的评价。油画由于在写实方面的较强的表现力在新中国受到美术界的重视,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很有影响力,但这次展览中,油画仅有25件,这说明当时的中国油画还比较贫弱,与苏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总体来看,在美术展览交流中,反映出中苏美术交流并不对等的关系。苏联来华的展览不仅规模大,而且体现出一种完整性、全面性,相比之下,中国赴苏联的展览在规模、影响上都要小得多。

《在老乌拉尔工厂里》 280x320cm 约干松 1937年

美术展览对美术水平的提高具有实质性的作用。苏联来中国的展览为专业美术工作者和广大普通百姓提供了直接接触美术原作的机会。尤其在当时中国的美术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苏联的美术原作展览和美术复制品展览是中国广大的美术工作者学习苏联美术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渠道。尤其是原作展,很多美术工作者正是在中国的苏联美术展览上第一次看到了国外的油画原作。与作品直接接触,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美术工作者对油画、版画、雕塑等各门艺术的认识水平。同时,美术展览使苏联美术在中国的传播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如果说艺术家的访问直接影响的是少数,那么,美术展览因其受众是广大的美术工作者和普通百姓,它直接影响的则是专业美术创作和作为美术文化的大众化普及。在建国以后的几年间,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苏联美术的介绍和宣传,学习苏联美术成为中国美术工作者的一种风尚,苏联美术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尽管苏联美术对我国美术创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有些相同画种(比如油画)之间的差距,更由于在国家的整体实力上,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和超级大国苏联之间的巨大差距,中苏美术展览交流呈现出不均衡的状况。相对来说,苏联占有主导地位,而中国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中苏美术展览交流正是这种不对等关系的真实体现。美术交流应当是一种双向的流动,通过差异互补,促进彼此美术水平的提高。而中苏美术交流实际上是一种单向性的流动,苏联处于输出文化的一方,而中国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苏联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走俄国人的路”、“向先进的苏联美术学习”,从当时的这些口号中,不难看出中国对苏联老大哥的敬仰甚至崇拜的心理,这也正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对苏联美术,中国美术家始终抱着仰视甚至崇拜的学习心态,这使中国在学习苏联美术时缺乏主动性,加上当时国家行政的干预,出现了一边倒地学习苏联美术的状况,在一定的程度上使中国美术形成了单一化发展的局面。

[1]王镛编.中外美术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史纪.俄罗斯绘画在京展览的时候[J].美术,1957(12).

[3]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闭幕[N].人民日报,1954-12-27.

[4]郁风,冯香生.莫斯科和北京之间[J].美术,1957(11).

猜你喜欢
展览会油画苏联
万类霜天(油画)
名酒展览会
殡葬展
油画去哪了
苏联1991年解体前的最后时光
油画《惊涛拍岸》
楚雨的油画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全国农药交流会暨农化产品展览会”通知
雾在做迷藏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