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汶泗河流域河湖生态修复的战略思考

2011-02-14 18:21谭徐明
中国水利 2011年6期
关键词:鲁西南水系河湖

谭徐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100038,北京)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继续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以及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治理的任务,切中了我国部分区域由于水生态环境严重蜕化,已经严重影响到区域农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要害。本文在分析鲁西南地区河湖水系演变和水生态现状的基础上,阐释整体环境蜕化的主要原因,然后基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提出了河流生态修复、农村水利优化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多赢的建议。期望在部署中央一号文件的工作中,对欠发达地区的水利问题予以关注。相信未来水利发展将成为这一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推动器,使区域水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水利遗产得到保护和利用,从而使水利大发展在鲁西南地区产生更多方面的效益。

一、区域河湖现状及生态系统蜕化成因分析

山东鲁西南地区是我国农村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之一,长期以来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列。鲁西南地区包括济宁、菏泽、德州、聊城等四个地区,境内尽管有较多的河湖分布,但是农村河道多数是断头河,成为生活垃圾的消纳场所。近年随着农村经济环境改变,河流和湖泊污染程度加剧,部分湖泊萎缩或干涸。本区域农业灌溉基本靠抽取地下水,由于工业发展,近年地下水水位下降速度加快,直接影响区域内群众基本生活。

鲁西南地区河流生态持续蜕化,是历史与现代多方面因素叠加的后果。其主要因素分析如下。

1.大运河漕运终止改变了会通河及汶泗河水系有效水资源配置机制,基于全局的水资源管理失落造成鲁西南地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长期欠账

在我国江河水系中,汶泗河及会通河水系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自然遗产价值。汶河、泗河是两个发源地相近而流向相背的河流,分属黄河和淮河两个流域,13世纪京杭运河会通河段的开凿,使这两条河流因会通河而成为彼此相关的水系。会通河南至江苏徐州接黄河(今为故道),北至山东临清连卫河,穿越山东地垒,地形高差约50m,全长350km。元代建堽城坝、金口坝及济宁分水枢纽,引汶泗济运。明初建戴村坝,引汶河至大运河地形最高点——山东汶上,并开南旺、蜀山、马踏、东平四湖为水柜,形成会通河分流南北的南旺枢纽。会通河上的临清枢纽、南旺枢纽和济宁枢纽是历史时期最伟大的调水工程,使京杭运河得以自南而北纵贯中国东部,沟通内陆五大江河。会通河是古代水利技术卓越成就的见证,其规划的科学性至今仍然少有超越,而坝工建筑、水道连续闸等工程技术代表了18世纪前世界水利工程的最高水平。

大运河运行期间,国家对运河沿线水利工程的巨大投入,形成了以会通河为主体的河湖连通水系。大运河物质交流的推动,使鲁西南由此成为当时经济发达地区。明清时期会通河沿线台儿庄、济宁、张秋、临清、东昌(今聊城),都是当时具有辐射功能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其中临清是当时中国8大钞关(商业税征收机构)之一。清末漕运中断后,大运河国家工程的地位失去,会通河水源配置和河道管理不再由中央集中管理。会通河水源中断后,河湖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20世纪20年代以来,开始编制运河水利整治计划。但是,持续社会动乱和日本侵略军入侵,会通河及其水利系统的恢复从此搁置。近50年来,地处黄淮海三个流域边缘的鲁西南地区,区域内中小河流从未有过基于全局的规划和建设部署,基于区域自然特点的水利管理亦未能建立起来,以致工程失修(包括具有水利功能的古代水利工程体系),河湖逐渐萎缩,河道被以各种形式占用或截断,多数成为垃圾场。一到汛期河道污水横流,周边滞涝数月不退,成为我国东中部最不清洁的中小河流。

2.区域水环境蜕化是黄河水道南北迁徙、现代水利建设欠账等自然与人文因素叠加的后果

1855年黄河大改道前后,黄河经历了长达600多年的频繁南北决溢泛滥,汶泗河流域所在的鲁西南地区位居黄泛区的核心区域。黄河泛滥带来的巨量泥沙改变了黄淮之间中小河流自然环境,原为淮河重要支流的沂、沭、泗等中小河流演变为独立入海水系,同时诞生了微山湖、南阳湖、昭阳湖、独山湖(统称南四湖)等新生湖泊。原属大清河支流的汶河,黄河改道后成为黄河的支流。黄河回复北行水道后,留下了黄河夺淮期间的水道——黄河故道。改道后的黄河在大运河会通河段山东张秋、汶上之间穿过,造成了会通河中断。数百年间,鲁西南地区发生了如此沧海桑田般的剧变,在世界任何地区都是少有的。由于区域地形受黄河泛道的影响,地表水汇流格局被破坏。人工河道——会通河与区间自然河流湖泊的连通体系被打乱。这是区域水生态环境在现代持续蜕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区域水环境蜕化的社会因素则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是长期黄泛,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先天不足。新中国成立后60年来,鲁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形式单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小化肥厂、小造纸厂快速增加,造成了区域内水质整体恶化。由于河湖水系之间连通受阻,更加重了近年区域水环境蜕化速度。南四湖尤其是上游的南阳、昭阳湖水质最差。此外,缺乏全局规划的农田水利建设,对区域水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害。最典型的案例是60年代北四湖的消失。随之是湖区开垦,得农田数万亩的代价则是从此汶上、梁山、嘉祥等县地下水水位快速下降,以致井灌日益艰难。1980年在小汶河上建松山闸,开胜利渠,恢复引汶工程。但是随着20世纪末汶河上游生态环境改变,汶河来水逐年减少,松山闸进水口长年不能引水,加上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这一区域成为干旱频发地区。北四湖消失与河道失修打破了会通河运行期间形成的水利体系,汶河失去了洪水蓄滞空间,戴村坝以上经常发生大面积的滞涝。2002年汶河大水,具有700年历史的戴村坝局部冲毁,下游东平境内沿岸农田受淹严重。

二、从战略高度认识鲁西南地区水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1.鲁西南地区河湖水生态修复具有向周边地区辐射的较大影响力,对华北平原水环境良性转变有重要价值并有利于南水北调工程水质保护

汶泗水系及会通河是黄淮海三大流域的联系纽带,这一区域水生态修复具有向华北平原中部辐射的影响力。鲁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水环境改善的重要生态价值。在600多年的运用中,会通河与天然河流形成的河湖关系是区域河湖连通工程实施的有利条件。区域河湖水系一经连通,可以使会通河北段水利功能得到恢复,为华北平原中部地下水回补提供水源和通道。这一区域地下水的回补将对北方生态环境良性转化发挥作用。

汶泗河水系和南四湖位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南四湖是工程重要环节。会通河水道与南水北调工程输水线并行。生态水环境改善将为调水水质提供重要的保障,使调水工程处于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中,有利于工程的维护和长治久安。

2.区域水环境改善将有利于区域社会稳定、民生改善,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由于鲁西南地区农村社会变化,乡村水利管理薄弱,多数乡村河道堵塞加剧,不仅使区域洪涝灾害频发,更因为失去水量调蓄的空间而加剧了干旱缺水,农业用水严重不足。此外,因为生活水源污染,农村屡屡发生饮水不安全事件。山东鲁西南地区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粮食产区,又是农村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对这一区域应该予以特别关注。从水生态修复入手,将有效地提高区域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并有效地改善区域内广大群众生活质量,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3.汶泗及会通河河湖连通将推动区域环境景观整体改善,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并推动实现古代水利工程功能恢复与运河水利遗产保护的多赢

会通河是京杭运河最关键河段,自南而北纵贯鲁西南。会通河及其水源工程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地位。会通河沿线多数古代水利工程至今仍在运用,如戴村坝、堽城坝、金口坝,以及汶泗河、南四湖。已经消失的水柜或中断的河道通过适度修复,将恢复其水利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历史景观。通过河湖生态修复实现古代水利工程保护,除了取得传统意义的工程效益以外,将实现水利功能向文化遗产领域的延伸,在旅游价值上得到体现,有利于区域经济的优化。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鲁西南地处黄河南北泛滥的核心区,会通河数百年的水利建设等自然与人文因素,构成了区域河湖水系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地缘的因素,叠加现代水利建设区域间的不平衡,以及区域人口密集,经济结构单一等社会因素,造成了这一区域水利发展滞后,河湖水系严重蜕化。然而,这一区域位于黄淮海三个流域的边缘——华北平原的中部,以及会通河特殊的历史文化地位,决定了这一区域水利发展对农业发展、区域民生及人居环境改善、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应当从战略高度来认知区域水环境修复、水资源条件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为这一特定区域的未来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契机。期望新时期水利发展,成为鲁西南地区全面发展的推动器。

基于对区域河湖环境蜕化原因的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①制定具有战略高度的区域水利发展综合规划。鲁西南河湖水系地跨黄淮海三个流域,具有区域水环境辐射力,应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对区域水利发展予以统筹规划。先期应开展必要的前期研究,在对这一特殊区域自然与社会环境、水资源条件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区域水利综合规划,以会通河为主线,实现汶泗河及南四湖连通,通过系统整治,水资源优化调度,逐步实现区域河湖水系的良性循环机制。

②由易而难,有序推动。会通河、汶泗河流域涉及鲁西南广大地区。在新一轮的水利建设中,要严格依据规划逐步实施。目前对民生影响最大的是农村河流脏乱问题,应当分区域进行,有序进行。建立鼓励和制约制度,发挥中央、省、县各级政府和群众的积极性,先期实现清洁流域的目标,推动区域农业发展,水利建设的效益首先让公众共享。

③河湖连通,湿地恢复,与古代水利工程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实现多目标多效益的共赢。会通河是京杭运河的关键工程,汶泗济运工程创造了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价值的伟大工程。在新时期的水利建设中,要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对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辐射效应,注重水利文化遗产的保护。将河湖水系的整治、古代在用水利工程的修复纳入规划中一体安排,通过水利建设,实现区域历史景观的适度恢复,以提升区域水利工程和水环境的品质。

猜你喜欢
鲁西南水系河湖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与保护策略*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河湖长制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鏖战鲁西南
鲁西南夏直播花生保护性栽培绿色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