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菁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10098,南京)
中央一号文件精要地概括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农田水利建设的需求,赋予农田水利建设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预期,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导与鼓舞下,新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即将兴起。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现阶段农田水利的规划与设计、建设与管理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必要认真分析各区域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础与起点,特点与要求,充分兼顾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系统的相互关系,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地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运行管理的需求,将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定位、实施。
农民、农村、农业构成的“三农”问题是一个整体,可以分解为农村的生产元素、生活元素与生态元素。这几个元素之间实际上存在协调解决、统筹发展的逻辑关系。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生活区的基础设施与生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作为生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田水利工作者有必要和有义务深入了解建设区域近、中、远期的发展规划与方向,有必要将农田水利的规划建设置于整个农村的发展规划框架内进行定位,农田水利规划必须服从农村发展的需要,服从农业农村结构调整的需要,坚持为农村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支撑的定位。脱离具体的农村发展趋势与方向的农田水利建设,必将导致巨大的浪费和不可逆的后果。
在农村发展不够重视规划、缺乏统筹规划的地区,农田水利规划与建设应该成为农村有序发展、规划发展的促进因素;在农村发展有较好规划的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应该是规划的积极执行者,自觉地为农村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支撑与条件。我们在调研中曾经发现刚刚通过中央小农水补助项目田间灌排设施配套到位的良田美地,被围墙一圈,成了“开发区”。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令人痛心。
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跨度大,气象、地理条件与水资源禀赋差异悬殊,农田水利的工程标准、工程形式、适用材料等因此有很大不同。其次则是农田水利工程的服务对象是农村、农民、农业,农田水利工程又因此与各地的生产生活习惯、耕作方式,工程的运营管理模式,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农田水利学是一门区域性科学,农田水利工程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在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过程中切忌一刀切的做法,需要高度重视农田水利的区域性,分区域制订实施方案,制定分区域指标体系。
自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来,各地的农村水利作过许多规划,需要高度重视规划在空间、时间以及指标体系上的衔接。如区域农田水利规划与村镇农田水利规划的衔接,村镇规划与农田水利规划的衔接;近中远期规划的衔接,综合规划与行业规划、行业规划与单项规划(如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与小农水重点县规划,小农水重点县规划与圩区改造规划、泵站改造规划、病险水库加固改造规划)等的衔接;各规划指标体系上的协调与衔接、近中远期指标体系的递进与调整等等。2010年开展的全国县级农田水利规划编制在我国水利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事件。部颁规划纲要对规划的衔接作了详细规定。但事实上,执行起来各地参差不齐,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农田水利建设、使用与管理牵涉的范围广,其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集体与农户。应确定各方在农田水利建设、运行管理与使用中的责任、地位和权利,从而加强农田水利配套的制度建设与组织建设。
农田水利作为具有显著公益性的农村基础设施,其建设以各级政府作为投入主体,水行政主管部门履行行业管理职责和进行业务指导,而其咨询(可研、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则可以导入市场机制,使用管理则以村组和农民为主体。因此有必要从规划开始,充分听取村组、农民的要求与需求,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水问题与困境,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同时注意采纳农村有经验有能力会思考的村组干部和农民的合理建议,充分考虑建后运行管理的需求。只有这样,农田水利工程才能响应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需求,真正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与效益。同时也为今后的运行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应该充分认识到农田水利是一门科学,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调查摸底,规划先行,统筹兼顾,先急后缓,集中连片,力争切实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又好又快地发挥工程的效益。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农田水利问题的解决,除农田水利装备水平的提高外,制度建设与管理体系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配套要素。在大江大河治理与重点工程建设中我们有过重建设轻管理的教训。这一轮农田水利建设大家都应该思索:这么多投入下去后形成的工程与资产应该如何管?应该作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来研究、探索和实践。
农村作为相对于城市的重要存在,过去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农村的利用价值,即它是为我们生产粮食、棉花、水果的地方,而它重要的生态、社会、文化价值不被我们所重视或提及。我们的邻国日本曾经为此付出重大的代价。在日本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田园标准化建设,渠道硬化、暗管化,机械化耕作,除虫剂除草剂除菌剂的无人直升机播撒,给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的破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的学者、研究机构认识到这一危机,农村生态学应运而生,主要从事农村生态环境恢复的工作,降低或消除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邻国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因此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当将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村庄、农田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生态兼顾。强调因地制宜地选择工程形式。如南方丰水地区不应该将渠道硬化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硬性指标;北方一些灌区的节水应该从区域节水的角度下工夫,以减少棵间和叶面蒸发为主,改变单纯依靠渠道硬化节水的思路。
总之,新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应该有更高的起点,从建设宜居宜耕宜游的农村这一高度来规划建设农田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