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间水利合作成果丰硕。政府间高层互访日益频繁,进一步提升了水利双边合作水平。通过共同举办双边定期交流活动,促进了双边技术和经济交流,还为我国在国际水事活动中争取到了更多的朋友和支持者,增进了与各国水利同行的友谊。
以积极姿态参与国际水事活动。在华举办或承办了一系列规模大、层次高、影响广的国际会议,提升了水利部及所属单位承办国际大会的能力与水平,并成功打造了中国水利在国际水事活动中的重要品牌。“十一五”期间,中国水利部门积极参加了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和水事活动,在重要多边水事活动中发挥与我国水利大国地位相符的作用。水利部还成功推荐一批专家在国际灌排组织、国际大坝组织、国际小水电协会、世界泥沙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全球水伙伴等涉水国际组织担任主席、副主席或指导委员会成员,深化与国际组织的战略合作。通过承办国际中心或学会的工作,提高了中国水利的国际知名度,为国家赢得了声誉,带动了我国水利水电技术、产品和设备的输出。
水利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总额超过10亿美元,通过引进资金,调动了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弥补了国内水利建设资金的不足,并有效地引入了国外先进理念、高效管理和先进技术与装备,并为培养高素质水利人才提供了渠道,提高了我国水利建设的技术水平和项目的管理水平,有力推动了水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水利人才培养渠道进一步拓宽。“十一五”期间,通过留学、中短期培训、项目培训等各种渠道累计派出2000人次赴国外接受培训,每年有2~4名公务员到国外大学留学深造,培养了一大批设计、施工、监理、咨询、科研和管理人才,提高了水利建设与管理水平。
水利外事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认真贯彻中央和国务院的外交外事方针政策,高度重视水利外事管理工作,大力推进外事管理制度建设。根据中办和国办有关文件的指示精神,针对因公出国(境)管理、对外宣传报道、参加国际组织和国际水事活动、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离退休人员出国境管理等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定和办法,初步形成了涵盖外事管理工作各个方面和环节的管理制度体系。
水利企业积极走出国门。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引领下,各水利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拓宽了合作领域,国际工程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为企业赢得了巨大的利润,同时宣传了中国水利,扩大了中国水利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建立和完善国际河流合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国际河流合作机制,签署了诸多有关国际河流协定协议或谅解备忘录。
“十一五”期间,水利科技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支撑,引领发展,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水利科技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部分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些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实现了水利科技的不断跨越,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水利科技对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深入开展重大水利科技问题研究,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水利系统共完成国家和部级科技项目500余项,其中28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0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0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励212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4项;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机制逐步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初见成效。目前,水利部已建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0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引进和科技推广成效明显,依托相关科技计划,引进了300余项适合我国水利行业特点的先进技术,500余项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得到推广转化;水利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科技投入体系逐步形成,水利科技计划体系基本完善;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交流日趋活跃,交流领域不断拓展。
修订发布了新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体系内标准数量由755项增加到942项,基本覆盖了水利工作的所有领域。现行有效水利技术标准626项,标准物质55种,标准覆盖率由2003年的49%提高到85%。宣贯培训力度加大,先后出版了20余本系列培训教材,培训技术人员5万多人次。
计量认证工作不断深化。目前,水利行业已有94家质检机构通过了国家级计量认证,在水环境监测、水利工程质量事故鉴定等工作中的权威性明显增强。节水和农村饮水安全产品认证取得突破,获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年平均提高6%。生产许可和使用许可工作继续推进,管理体系认证稳步开展,获证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升。
加大了质量监督抽查力度,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组织了3次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活动,有力抑制了劣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