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远忠
(湖南省冷水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 冷水江 417500)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海啸等。地震是由地壳内部巨大能量释放造成的破坏性地壳运动,往往造成灾难性的地球表面形状改变,导致该地区大量房屋垮塌、道路桥梁损毁、庄稼绝收、人员伤亡;海啸是由地表自然物的异常运动造成,常常是瞬间产生,海水所到之处席卷一切,毁坏沿海生存设施及人员;洪水是由大气物理现象及其运动所造成,洪水所到之处也会造成桥梁损毁、山体塌方、庄稼绝收,人员躲避不及被卷走。这些常见的自然灾害发生后,对当地的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巨大改变,特别是人赖以生存的水、空气资源的改变导致次生灾害的发生,从而导致传染病流行,若预防好控制不当会导致大量人员的患病和死亡,大灾之后要防大疫成为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各级政府的首要救灾原则。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81年全国性的洪灾、1998年的洪灾、2008年的汶川地震,我国发生的这些特大自然灾害,使我国积累了大量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怎样预防控制传染病的经验。经过大量的事实证明,在常见的自然灾害面前,只要能做到提前预防、严格救灾过程各项传染病关联因素的控制,是可以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1]。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临床学上的定义是:一类可以在人与人、人与动物或者动物与动物之间互相互传播的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大部分病原体是微生物,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只占一小部分,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又称寄生虫病。传染病具有地方性、流行性和免疫性的特点。根据传染程度的强度和广度分类,可分为:流行性传染病、大流行性传染病、蔓延性传染病和大爆发性传染病。
常见的自然灾害发生后,人们生存的环境有了巨大改变,这些改变为传染病的发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主要有下列改变导致传染病发生风险增大:
1.传染源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传染源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在正常情况下,传染源排出病原体,病原体通过特定的传播途径,感染易感人群或动物,通过传染后的人或者动物的互相感染而引发传染病,感染病原体的人和动物都是传染源。在自然灾害发生后,这些传染源依然存在,但是人类的生存状态和自然条件却发生了改变,正常情况下可以预防控制的传染病在灾害面前是否能预防和控制住,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
2.自然灾害后,因为人类生活设施的毁坏,人群一般是暴露在传染病传播的危险因素中的,集中居住、环境被严重破坏和污染、滋生出大量传染病传播的昆虫媒介,这时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很广的,极易发生传染病。
3.灾民们受灾后心理发生巨大变化:一般的灾民此时都处于惊恐、无助、悲痛及失去亲人后的巨大心理创伤之中,没有了正常的生活条件,人群的免疫水平整体急剧下降,成为了传染病的易感人群。
4.自然灾害发生后,人员流离失所,正常的传染病防控流程被破坏,人群整体失去早期发现、预防、控制传染病的能力。
5.防治传染病的药品、疫苗、器材、消毒剂、杀虫剂等临时短缺。
上面列举了自然灾害中易导致传染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同时,自然灾害发生的季节不同、发生的地区不同,其容易发生的传染病种类也不尽相同,这对自然灾害发生后有针对性的防控治传染病提供了依据。
针对上面常见自然灾害对传染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我们总结出在自然灾害过程中,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如下:
1.加强对居民进行正常情况下传染病防治教育,使人人都具有防治传染病的意识,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机构强化并尽量分级细化、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加强医药和器械的储备管理、加强传染病防控紧急预案的建立和演练,这些工作是灾后防控转染病的基础[2]。
2.自然灾害发生后,政府应尽快恢复和建立灾害期间的卫生医疗组织机构,了解当地易发传染病种类,提前做好针对性的预防工作,比如灾民防控传染病教育、进可能进行针对性的疫苗普及,对有发热、腹泻、皮疹等症状的患者,加强传染病的筛查,发现疑似传染病得患者,应迅速进行预防控制工作。
3.启动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建立灾区疫情监测网。
4.合理选择安置灾民点:一般来说,灾民安置点应选在地势相对较高、通风向阳、水源方便、排水通畅的地方。
5.对灾民进行心理辅导,使其增强救灾信心和生活乐观,对灾民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恢复心理健康,增加当时的预防知识,主动参与并配合各项预防控制传染病措施的落实。
6.饮用水的管理:这是灾区传染病防控应该首要注意的一项工作,很多传染病是通过水源进行传染的,而水又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因此,灾区的安全用水管理显得特别重要,灾区的临时供水水质检验合格后才能作为饮用水饮用,饮用前要进行消毒处理,最好的方式是饮用前经过煮沸,阻断疾病介水传播[3]。
7.预防接种工作不可中断,要严格按照当地免疫计划接种疫苗;根据受灾的地区条件、季节和预防传染病的需要,开展对灾民和相关救灾人员关联疫苗的接种工作。
8.按照防疫专业机构的意见,对灾区环境加强消毒杀菌杀虫工作,对灾区灾民和救灾人员加强防虫杀虫工作。
9.加强野生动物、家禽、家畜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管理。
10.保持灾区环境清洁、有序,包括建立临时厕所,垃圾集中处理,人畜粪便、医疗垃圾等无害化处理,防止蚊虫苍蝇的滋生消灭蚊蝇滋生蔓延。
1l.加强救灾物资的管理,尤其是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所需药品、器械、设备的供应保障。
12.加强异地救灾人员的传染病防控,避免发生传染病引入灾区事件的发生。
[1] 曾光,訾维廉,于国伟,等.中国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后的公共卫生服务[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2): 87-89.
[2] 杨文,敖睿,曹兆进,等.四川省绵竹市地震灾后早期防病评估[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24(11): 835-839.
[3] 李君文,晁福寰,刘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饮水安全[J].癌变·畸变·突变,2007,19(3): 18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