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珣
北京按摩医院(北京100035)
颈椎病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疾病,仅仅关节突关节移位造成的影响就举不胜举。国内外医家在治疗颈椎小关节错缝的方法上各有所长,北京按摩医院赵润琛主任医师的“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独树一帜,其特点是用力轻巧,定位准确、位置改善明显,疗效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浅谈“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的操作原理。
“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根据需调整的不同颈椎阶段分为4种不同的手法,即颈后伸位定位扳法、中立位定位扳法、颈前曲位定位扳法以及反方向角度顶扳法。
1.1 颈后伸位定位扳法(以颈椎第3棘突向右偏歪为例) 患者正坐,医者立其右侧,左手置于患者后枕部,医者右手的手掌置于患者下颌部,使患者颈部后伸15~20°,以患者颈部为轴心向右侧旋转并向对侧侧屈,左右手同时向相反方向发力,此时偏歪的棘突可产生响声且有错动感。此时偏歪的棘突即可回位。
1.2 颈中立位定位扳法(以颈椎第5棘突向右偏歪为例) 患者正坐,医者站在患者的右侧,用左手掌根放在患者第五颈椎棘突部,医者右手手掌托住患者的下颌使患者颈部处于中立位或前屈5°左右,以患者颈部为轴心使颈椎向右旋转并向对侧侧屈,而后双手同时反方向发力。当颈椎复位时,可听到弹响声并能触及到错动感。
1.3 颈前屈位定位扳法(以颈椎第7棘突向右侧偏歪为例) 患者正坐,医者站在患者的右侧,用左手掌根放在患者第7颈椎棘突部,医者右手手掌托在患者的下颌,嘱患者颈部前屈至最大角度,以患者颈部为轴心使颈椎向右旋转并向对侧侧屈到最大限度的时候双手同时向反方向发力,发力的同时左手掌根顶推第七颈椎棘突,当颈椎复位时,可听到弹响声并有错动感。
1.4 反方向角度顶扳法(以颈椎第3棘突向右偏歪为例) 患者正坐,医者站在患者的左侧,医者的右手放在患者的后枕部使患者颈部略后伸,用中指及无名指固定住偏歪的棘突,左手放在右下颌部,双手同时向左用力使颈椎向左旋转且向对侧侧屈,在旋转的同时,右手的无名指、中指向左侧推顶偏歪的棘突。当颈椎复位时,手下有棘突错动感。
颈椎位于脊椎的最上端,共有7个,其中第1、第2、第3颈椎形态比较特殊,其余颈椎均属于典型的颈椎形态。从第1至第7颈椎形成了向前的生理曲度,这个生理曲度有利于减少人体的垂直运动对大脑的冲击力。颈椎的关节突关节位于颈椎椎体两侧,关节面接近于水平,使得颈椎的关节突关节活动范围比胸椎以及腰椎的活动范围要大很多,同时稳定性相应的下降。颈椎在人体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一般直立时,颈椎不但要承受来自头部的垂直载荷,还要完成保护颈椎部的血管及神经,同时还要撑起呼吸道、食道的活动空间,并使这些器官在颈椎各向运动的过程中处于相对协调的位置。因此,研究颈椎关节与关节之间的关系以及颈椎关节突关节出现小错缝的诊疗方法成为推拿正骨学科的重点研究对象。
近年来开展的对脊柱运动的生物力学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关于脊柱运动节段的力学行为的研究,许多研究人员对各种载荷条件下,脊柱运动节段的力学反应进行了实验研究。这不仅使人们进一步了解脊柱各节段的力学特性,也有助于预测脊柱损伤和退变所导致的力学特性的变化,对于治疗颈椎病也有帮助;二是对全脊柱的研究。基于对运动节段的认识不断深入,众多学者已经建立了脊柱数学模型来模拟正常和侧凸的脊柱。虽然这种模型在用于准确地定量脊柱运动之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很可能成为将来的脊柱研究定性指标。生物力学属于医学的边缘学科,但在研究矫正关节类手法的动作以及力学原理上却是重要的理论根据。
“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属于按摩手法中的关节活动法,其涉及到的力学关系有:角度(包括颈椎前后屈伸的角度、颈椎侧屈的角度、左右旋转的角度)、压力(主要是上下两个椎体与椎体之间、钩突关节的关节面之间)、牵张力(当颈椎侧屈时对侧关节突关节受到的牵张力)、摩擦力(当颈椎侧屈时,同侧关节突关节被压缩所形成的摩擦力以及对侧关节突关节因牵张减小的摩擦力)、剪切力 (与旋转方向同侧的关节突关节面错动时产生的力)、载荷(由于人体直立时头部重量给予颈椎的垂直载荷以及颈椎周围韧带为了维持颈椎直立形态而收缩给予颈椎的相应载荷)。
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如何利用角度进行定位?如何改变这些力学关系实现骨关节错缝的回纳?以颈后伸位定位扳法矫正颈椎第3棘突向右偏歪为例。患者正坐,医者立其右侧,患者略仰头,医者以左手置于患者后枕部作为一个动点,右手的手掌置于患者下颌部作为另一个动点,当2个动点向反方向转动使患者以颈部为轴心向右侧旋转时,由于患者颈部是处于过伸位的,并且由于颈椎同时存在向健侧侧屈,使左右手相对用力形成的扭转力无法有效的传递到下位的颈椎,从而在比较高的位置上形成了一个扭转力的中心,在这个扭转力的中心上,有3个作用点:1个是椎间盘,另外2个是两侧关节突关节。椎间盘受到了上下椎体旋转产生的剪切力,但是由于椎间盘本身具有很好的抗扭转能力,所以这个力不足以使椎间盘出现损伤。受到同样剪切力的还有两侧的关节突关节,但是,两侧的关节突关节在这个合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又有所不同。由于颈椎向左侧屈并且略后伸,使左侧的关节突关节面受到一个相对较大的压力,从而使左侧关节突关节面摩擦力相对的大于右侧的关节突关节关节面。这样就为右侧小关节错缝的复位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众所周知,剪切力在引起关节位移变化时产生的作用最为显著。此时两个关节突关节面受到相同的剪切力作用,由于侧屈及后仰却是两个关节面的摩擦力有很大的区别。同时,医者矫正的是一个不正确的关节位置关系,而不正确的关节位置关系在相对运动时总是趋向于回到正确的关节位置上来。再加上上述的合力作用,当瞬间加大作用在这个不正确关节上的剪切力时(突然双手相对运动加大扭转角度时),最先出现移位必定是位置不正确的关节突关节。如此在屈伸、扭转、侧屈的几个相对应力变化下,创造出使错缝的小关节回位的条件。
力学方面,当颈椎直立时颈椎的椎体与椎间盘承受着颈椎以上的大部分载荷,当颈椎旋转时,受到旋转的扭转力的有椎间盘以及两侧小关节,当扭转力没有使颈椎达到最大旋转角度时,两侧小关节承受的扭转力只占全部扭转力的14%左右,当颈椎的活动范围接近最大范围的时候,两侧小关节所受到扭转力的大小上升到约41%左右,当颈椎达到最大旋转角度时,双侧关节突关节承受的扭转力上升到约90%以上。“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在旋转的同时还有一个侧屈的力的辅助,这使得双侧的关节突关节由于关节面之间的摩擦力有所不同,从而使重要的扭转力集中到了阻力小的一个小关节上。这即是“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定位准确、发力轻巧的原因所在。
赵师提出 “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治疗颈椎小关节错缝以来,一直致力于其推广。但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赵师仅能在“师带徒”的过程中以一对一的方式传授。在信息科技时代,资源可以得到有效共享,使得人们有幸能更多地了解并学习 “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
在研究本法的操作原理和作用机制时,笔者采用了静力学以及部分生物力学的方法。国内外还有很多的医家在这些领域进行过研究,有的主要利用生物力学手段进行研究,有的仍然使用机械力学的方法进行模拟实验。总体讲,由于人体内力学关系的复杂性,这些研究方法都没有能够全面准确的阐释在治疗过程中人体内部受到的影响,从而使研究处于推测、计算等理论水平,为此,尚需进一步研究。